他摇了摇头,将这些杂念抛诸脑后。
“想那么多做什么,大事有老朱他们那些大人物们去考虑,我只要搞好唐家铺...”
唐家铺一切变好了,就能够向外推广,有老朱在,谁敢阻拦各种新事物的出现,谁就该杀,而且老朱是真敢杀。
唐家铺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煤球、棉衣,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却成为了百姓们温暖的依靠。
“只要唐家铺一切变好了,就能够向外推广。”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相信,只要有了老朱的支持,那些新事物一定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他抬头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未来,最重要的,一直藏在唐仨仁内心深处,那就是——大明一直在,那么汉家这个伟大的民族,就不用经历那几百年的屈辱和苦难了。
哪怕不是自己原来所在的那个时空又如何,至少在这个时空,大明至少得再加三百年甚至更长的辉煌。
“老唐,徐叔叔今天在朝堂上提出了远征倭国的事情。”
朱标中午的时候过来的,应天到唐家铺的路越修越好了,很快一条最初的蒸汽火车轨道也要开始建设了,那时朱标过来这唐家铺就更快了。
唐仨仁一边翻着烤红薯,一边说道:
“不是准备明年春季后再出征吗?今年就准备动手了?”
当然不可能是直接向倭国动手,等大军到了北边,只怕已经是大冬天了,北方的冬来得早一些。
眼下应天城都有些寒冷了,更不要说北边辽东苦寒之地了。
唐仨仁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他继续说道:“这远征倭国,可不是件小事,需要充足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今年的天气又格外寒冷,大军出征,粮草辎重,都是大问题啊。”
朱标闻言,点了点头,神色却依然轻松:“推迟时间不是可能了,不过据徐叔叔的提议,先将整个高丽占下来....待到明年温度稍微回暖,直接就可以向倭国进攻....”
唐仨仁闻言,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在小冰河时期,一些海面是真会结冰的呢!而且唐仨仁也知道,正是唐家铺这边新搞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二代蒸汽机,才使得徐达有着强大的信心这个时候提出跨海远征。
其实在唐仨仁看来,灭倭国的最佳时间是再等上一年,考虑气候的因素,夏秋季的话有可能遇到“台风”,前元两次远征倭国是怎么完蛋的,可以参考一下。
还有另外几个原因,土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如今已经能够种上几分地了,加上洪薯的大面积推广,明年,粮食方面几乎没了后顾之忧。
虽然唐仨仁比所有大明人都更加迫切想要去灭了那倭国,但他不是那种头脑一热直接上手就干,有些后果是必须得先考虑进去的。
再者,大明有海军吗?目前还没有正儿八经的海军,就算是有一些“水师”啥的,那也还称不是“无敌”,虽然在同时期下横向对比,大明的水师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实力,但远征倭国毕竟是一场跨海大战,风险还是不小的。
当然,这些因素唐仨仁相信老朱和那帮朝堂上的“领导”应该都考虑到了,尤其是徐达,这位可是一代名将,对于战争方面的事情远比他唐仨仁要考虑得周全得多。
“老朱是想要一战而定,还是想徐徐图之?”
唐仨仁稍微思考之后,问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朱标眼中闪过一些惊讶,因为在商议此次远征事宜时,同样有人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一战而定几乎不可能,父皇应该也发现了,但徐徐图之的话父皇似乎有些等不及了。”
在看到唐仨仁给的“世界地图”之后,老朱与朱标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大明地方小了点”。
“折中的法子?先让徐达将军率军占了高丽,然后顺便为明年开春攻打倭国造船做准备?”
唐仨仁已经想到老朱的想法,同时也明白朱标为什么今天会过来了。
“蒸汽机本身的结构并不算复杂,唐家铺可以派出两百工匠随军出征,专门帮忙制造蒸汽机....”
朱标愣了一下,他还没有开口呢,唐仨仁直接就表示只能派出两百工匠,多了就免谈,
这让朱标有些哭笑不得,他原本是想和唐仨仁商量一下,能不能多派一些工匠过去,帮助大军加速制造战船以及一些军械,没想到唐仨仁直接就把话给堵死了。
“唐兄,两百工匠是不是有点少了?此次远征倭国,所需战船以及军械数量庞大,多派一些工匠过去,也能加快进度啊。”
唐仨仁闻言,摇了摇头,道:“殿下,不是我不想多派工匠过去,而是真的没必要。”
“没有必要?这是为何?工匠不是越多越好吗?”朱标闻言,有些疑惑地问道。
唐仨仁扒拉一下灶火,一根红薯被划了出来,已经烤熟了,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道:“唐家铺的工匠,很多都已经能够熟练的制作蒸汽机甚至一条大船的某一个部位,闭着眼睛都能做出来的那种....懂我的意思吧?”
“这种熟练度,可不是人多就能堆出来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派两百工匠过去,每一名工匠可以指挥至少一百人快速制造某个部件,然后这就是两万人了,已经足够应对大军的需求了,再多的话,也只是浪费人力物力而已。”
朱标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
对于唐家铺的工匠“一种工匠只熟练一件物品的一个零件制作”这种情况,朱标以前还有些不理解,现在突然发现,一旦需要大量制造某种东西时,这些工匠完全可以快速的适应并组建起一支高效的生产队伍来。
唐仨仁笑了笑,将手中的红薯掰成两半,递了一半给朱标,“流水线”这种方式,其实早在大唐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过,只不过后来因为“因循守旧”这种思想的出现,才会被人们慢慢遗忘,道:“我之前说过,打其他地方我就在唐家铺等你们的好消息,但是打倭国的话....我随军出征。”
这句话说出来时,正在烤着火看着纺织厂一些账目的肖伊人目光瞬间看了过来。
朱标很是惊讶,唐仨仁的身体强度朱标是知道一些的,毕竟这几年的身体训练,唐仨仁就算比不得那些真正的武将,却也不是个弱鸡。
只不过,“随军出征”,而且还是远征倭国这件事,朱标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劝阻唐仨仁,毕竟倭国地处海外,茫茫大海之上,危险重重,就算是大明的舰队,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万无一失。
肖伊人秀眉微蹙,显然也是不同意唐仨仁的这个决定,轻声道:“相公,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鲁莽行事。”
唐仨仁却是轻轻摇了摇头,道:“有些事可以不做,但有些事是必须要去做的。”
倭国辱我先辈,我定要亡其种灭其宗!
朱标察觉到唐仨仁说这话时语气中的滔天恨意!没错,是滔天的恨意,难道说唐仨仁当初会流落到这边来,就是受了倭寇的害?还真有这个可能性。
“老唐,你去的话,我也去....”
有他这个太子在,唐仨仁的安全系数将无限的提升,毕竟这被保护的档次不一样了,唐仨仁本来想要拒绝,看到肖伊人的担忧目光,只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已经有了计较。
“标总,你家那位快要生了,你若是随军出征,岂不是....”
历史上大明英雄朱洪武七年出生,算算时间就在近两个月了,朱标这个时候若是出征,确实有些那什么。
朱标闻言,脸上闪过一抹犹豫,但随即被坚定所取代。他沉声道:“家国天下,先有国后有家。我身为大明太子,更应以身作则。况且,此行有诸多准备,未必会有危险。”
唐仨仁看着朱标眼中的决绝,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敬佩。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标总,有此决心,何愁大事不成。你放心,我定会护你周全。”
肖伊人见状,虽心中仍有担忧,却也明白此刻无法劝阻。她轻声道:“相公....”
唐仨仁对她微微一笑,轻轻点了点头,说道:
“放心吧,我唐仨仁可不会这么容易就挂了,你家相公有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的理由....”
至于是什么理由,这个真不好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