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风云议议和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孙皇后寝宫内洒下斑驳光影。
琪亚娜刚乔装离开不久,孙皇后便坐在梳妆台前,铜镜映出她紧锁的眉头。昨夜与皇帝的交谈无果,让她心中愈发焦急,她深知,若不尽快扭转局势,郭一平、卫长国等人恐再无生机 。
正思索间,宫女匆匆来报:“娘娘,吴贵妃求见。”孙皇后微微一怔,不知吴贵妃此时前来所为何事,但还是立即起身相迎。
吴贵妃袅袅婷婷走进殿内,行了一礼后,神情凝重地说道:“姐姐,西北之事我已有所耳闻,郭将军他们绝不可能通敌,其中定有奸人作祟。”
孙皇后心中一动,没想到吴贵妃竟也对此事如此上心,连忙拉着她的手道:“妹妹能明白就好,如今陛下被徐有贞余党蒙蔽,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
吴贵妃轻叹一声,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姐姐可还记得当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皇帝亲征,却遭瓦剌算计,几十万大军溃败,陛下被俘,那是何等惨烈的场面。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说到此处,她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满是痛苦的回忆。
孙皇后也陷入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点了点头,神色黯然:“怎能不记得,当时人心惶惶,若不是于谦力挽狂澜,组织京城保卫战,大明的江山社稷恐怕早已岌岌可危。”
吴贵妃继续道:“朱棣陛下当年北征瓦剌,虽有胜绩,但每次征战都耗费巨大,劳民伤财。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和损失,无论是大明百姓,还是瓦剌民众,都渴望和平。郭将军他们此次与瓦剌议和,何尝不是为了避免战火重燃,让边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孙皇后沉思片刻,道:“话虽如此,但如今朝堂之上,徐有贞余党煽风点火,陛下生性多疑,我们该如何说服陛下相信郭将军他们的一片苦心?”
吴贵妃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姐姐,我们一同去见陛下,将这些道理一一陈明。当年瓦剌打进北京城的惨状,陛下亲身经历过,他定不会想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孙皇后与吴贵妃相视一眼,心意已决,二人携手朝着皇帝书房走去。
此时,朱祁钰正烦躁地在书房内踱步,手中的奏折被他重重摔在案上。关于西北的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来,让他心中的怒火越燃越旺。听到太监禀报孙皇后与吴贵妃求见,他皱了皱眉头,但还是宣她们入内。
孙皇后和吴贵妃走进书房,行礼之后,孙皇后率先开口:“陛下,臣妾与吴妹妹今日前来,还是为了西北之事。郭将军和卫百户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通敌叛国之意,还望陛下明察。”
朱祁钰冷哼一声:“证据确凿,他们擅自与瓦剌议和,还纵容瓦剌人杀害朝廷命官,这如何解释?”
吴贵妃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地说道:“陛下,您还记得当年土木堡之变吗?瓦剌的铁骑让大明遭受重创,北京城险些沦陷。百姓们流离失所,尸横遍野,那样的惨状,臣妾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朱祁钰神色微微一动,那段痛苦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孙皇后接着道:“朱棣陛下北征瓦剌,虽扬了国威,但每次战争都让无数将士埋骨他乡,国库也耗费巨大。如今郭将军他们议和,是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战火之中。陛下,您当初临危受命,坐在龙椅上,肩负着整个大明的安危,您难道想让大明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让百姓重蹈覆辙吗?”
吴贵妃补充道:“是啊,陛下。我们议和,是为了给大明休养生息的机会,是为了边疆的稳定。您想想,瓦剌打进北京城时,您坐在皇宫内,心中的那份焦急与担忧,难道还想再次经历吗?”
朱祁钰沉默良久,目光在孙皇后和吴贵妃身上来回扫视,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深思。他何尝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但徐有贞余党的弹劾又让他不得不谨慎对待。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陛下,瓦剌使者求见,说是为西北议和之事而来。”朱祁钰心中一震,看来西北议和之事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他挥了挥手,道:“宣!”孙皇后和吴贵妃对视一眼,心中暗暗期待,或许这是一个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