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撤军,实际上是为临颍城内的杨平所部设置了一个陷阱——他想利用杨平手下士卒来自多支黄巾军、急于南归的心理,故意撤军,诱使杨平放弃临颍城防南逃,最后在野战中歼灭他们。
杨平确实没看透,但也没中曹操的计谋。
原因很简单:杨平的战略目标就是利用这一仗守住临颍城,迫使曹操退兵,在三国乱世中打出名声。
最重要的是,他要把手下的几千兵卒彻底改造成自己坚实的班底,成为三年内平定三国乱世的基石。
所以,当曹军撤走时,前来通报的传令兵很兴奋,杨平却只是淡淡回应一声:“知道了。通知各部守军,没有本都督的命令,一兵一卒不得出城。违令者,斩!”
于是,近卫团出动传令,并负责监督。
关于曹操退军,除了曹军设伏这一段“以退为进”的计谋杨平没有猜到,其他因素杨心知肚明:曹军炸营确实伤了士气,春雨绵绵也确实不利于攻城。
天黑时分,军刺小队秘密回到临颍城,向杨平报告:“曹军确实撤回颍阳大营了。”
杨平看着眼前这12位浑身湿透、面容憔悴却透着彪悍之气的精兵,赶忙让亲卫鲁达去取备用衣物,并通知厨房熬制姜汤。
待12人换上干爽衣物、喝完姜汤后,杨平才询问他们这几日在城外游弋的收获。
军刺小队队长名叫侯宝,是个身高七尺的精壮汉子,是从北边弘农郡逃难而来。
他有一项绝技——扔石头百发百中。而且身形灵活,拥有近乎本能的侦察与反侦察直觉(否则,他也不可能带着家人从董卓的迁徙队伍中逃出)。
侯宝对杨平十分感激,若非杨平带他们捕鱼虾、捉虫子,他唯一的小儿子早已饿死在正月初了。 于是,喝完姜汤后,不等杨平询问,侯宝主动站起来汇报:
“都督,二月初七早上,大军进城后,我们便在四周游弋,按您的吩咐巡查方圆二十里内曹军伏兵。
重点为我军夜间从南门出城捕鱼做警戒,曹军虽发现捕鱼行动,但因在夜间进行,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在干什么。
(别以为,让精锐为捕鱼行动警戒是大材小用,对古代军队而言,能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此外,在临颍桥南部有一支300人的精锐曹军步兵埋伏。今日下午曹军大部队撤军,却有传令兵绕道接触这支伏兵。
目前,他们仍在颍河桥南三里外一座废弃村庄驻扎。
另有六支曹军斥候(每支5人,共30人)在城周游弋。”
侯宝顿了顿,杨平追问:“城南伏兵的粮草如何运送?”
侯宝答道:“他们是二月初七夜间绕道临颍西北渡颍河而来,当时未带太多物资。
二月初八夜,许县方向的曹洪部队给他们送了粮草,从规模上看,所送粮秣可供其十日消耗。”
杨平沉思片刻,又问:“若我军夜间围歼他们,有几成把握?”
侯宝挠头道:“都督,这难为属下了。他们戒备森严,夜间每一个时辰换一次岗。至于能否围歼……属下一个月前才接触军伍之道,实在不知。”
杨平拍了拍他的肩:“不知道就学。只要你们愿学,本都督就教。”
十二名汉子齐声道谢。
鲁达搬来马扎,杨平示意众人坐下,继续问道:“附近可有存粮大户的消息?”
侯宝回答:“许县附近最大的是荀家庄园,但距此八十多里。
最近的是颖河东南十多里的向家坞堡,规模比魏家坞堡还大;另一处是临颍城东三十多里的陈家坞堡,规模稍小,他们前几日陈家还向曹营送了少量的粮草。
至于其它的地主豪强庄园,都太小了,而且大部分都撤走了,估计也没粮食。”
杨平未置可否,转而问:“你们在外游弋多日,有何感想?”
十二人沉默片刻,最终推举口才较好的刘凯回答……
尽管早知曹军手下青州兵纪律败坏,杨平听完仍愤恨难平——他虽钦佩曹操雄才大略,却无法接受曹军的行径:
为制造挡箭的木板,强夺周边村民木家的房梁木材,完全就不顾残存村民的死活,掠夺人仅有的粮种!
在营寨待久了的牲口们,甚至当众凌辱妇女,老幼皆不能免,稍有不从,便刀刃相向!
曹军过境后,村庄一片哀嚎。
“曹阿瞒,喜屠城,人肉捣泥制军粮”的童,谣愈发被百姓相信,难民纷纷南逃……
杨平起身问道:“你们所见,不过是乱世的冰山一角。
我只问一句:汝等可愿与我共平此乱世,还天下太平,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
侯宝、刘凯等十二人齐声躬身:“我等愿随都督平定乱世!”
杨平命牛壮从檀木盒中取出一面红旗,中央绣着金色镰刀斧头交叉图案。
杨平肃然道:“太平民团是为天下穷苦人建的庇护所。你们十二人已通过考验,可成为核心团员。
这面旗帜便是我们的象征——你们是否愿入我的组织,成为我的兄弟,与我共创太平盛世?”
军刺小队成员,皆是杨平精选的穷苦出身的体魄强健、无不良嗜好者。
前期训练中,杨平持续灌输要为百姓打天下的理念,此次侦察任务更证明其忠诚。
侯宝等人毫不犹豫举拳应道:“我等愿意。”
于是,在这个寒风呼啸、阴雨霏霏的夜晚,在杨平的卧室里有了一场庄严的宣誓:
“我宣誓加入太平民团,遵守纪律,坚守秘密,为创建耕者有其田、劳动所得归劳动者、公平、公正的太平盛世奋斗终生!
宣誓人:侯宝、刘凯、冯宇、周田……”
宣誓完成后,杨平高兴的和他们逐一握手,微笑道:
“诸位兄弟,欢迎加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