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船下水带来的兴奋感尚未褪去,王谦就已经开始着手下一步的计划——组建潜水采捕队。这个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已久,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价值远非普通渔获可比,但要获取它们,需要潜入那神秘而危险的海底世界。
清晨,山海一号停泊在老虎滩渔港,船甲板上整齐摆放着几套崭新的潜水装备。这是王谦通过关系,从大连一家专业单位购置的老式潜水装备——厚重的黄色橡胶潜水衣,铜质头盔连接着长长的输气管,背后是沉重的铅块腰带和压缩空气瓶。在1985年,这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个人潜水设备了。
杜勇军围着这些装备转了好几圈,用手摸着冰凉的橡胶衣和锃亮的铜头盔,眉头微蹙:谦儿,这玩意儿,看着就沉甸甸的,人穿上下到海里,能活动开吗?可别成了秤砣。
王谦拿起一件潜水衣,用力抖开,解释道:杜叔,这橡胶衣是防寒隔水的,海里深处冷。铅块是为了抵消人的浮力,不然沉不下去。这头盔和气管是关键,靠船上这台手摇式空气泵供气。他指了指旁边一个带着摇柄的金属箱子,人在下面,全靠上面的人摇动这个泵,通过这根管子输送空气。
黑皮拿起那顶沉重的铜头盔,掂量了一下,咂舌道:好家伙,这得有十来斤吧?顶在头上,再背着铅块,还没下水就累趴了。
所以需要训练,需要适应。王谦目光扫过围在甲板上的核心队员——黑皮、二嘎子、栓柱、春生,还有另外三个水性好、胆子大的年轻人。海底采参,是门技术活,更是玩命的活。咱们现在有这条件,就不能光满足于撒网捕鱼。但话我说在前头,谁要是觉得受不了,现在退出,不丢人。
几个年轻人互相看了看,眼神里既有对未知的恐惧,更有跃跃欲试的挑战欲。栓柱第一个站出来:王叔,我不怕!我能学!
对,谦哥,咱们山里豹子熊瞎子都不怕,还能让水给唬住?黑皮也把胸脯拍得砰砰响。
二嘎子相对沉稳些,问道:谦哥,这下去都有啥讲究?有啥危险?
王谦赞许地看了二嘎子一眼,开始详细讲解:讲究多了。第一,水压。越往下,水压越大,会对耳朵、胸口造成压迫,得学会做耳压平衡。第二,视线。海水不像空气,看东西会变形、会折射,距离判断容易出错。第三,暗流。海底有看不见的暗流,力量很大,能把人卷走。第四,水草渔网。容易被缠住。第五,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这口气。他拍了拍空气泵和那根长长的输气管,这是咱们的命根子,绝对不能出问题!
他决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第一天,就在码头边相对平静、水深不过四五米的浅水区进行适应性训练。
首先学习穿戴装备。厚重的橡胶潜水衣密不透风,穿上去就像被裹进了一层厚厚的皮子里,动作变得笨拙而迟缓。铅块腰带扣上的瞬间,每个人都感觉身子猛地往下一沉。最后戴上那顶视野受限的铜头盔,通过小小的玻璃视窗观察外界,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油然而生。
记住感觉!记住这个重量!记住呼吸的节奏!王谦的声音透过头盔显得有些沉闷,他逐个检查队员们的装备,确保每一个卡扣都牢固,每一处连接都严密。
学习使用空气泵是关键。王谦安排了专人负责摇泵,要求节奏均匀,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下麪的人容易气压过高不适,慢了则会缺氧。他让队员们轮流体验摇泵和在下麪感受供气,体会彼此的依存关系。
黑皮,慢点摇!你想把我吹成气球啊!栓柱第一次下水,感觉气流过强,忍不住通过信号绳传递消息(用事先约定好的拉绳次数表示不同情况)。
负责摇泵的黑皮在上面嘿嘿直笑,手上赶紧放慢了速度。
第一次真正潜入水下,即使是浅水,那种奇特的失重感、耳边水流汩汩的声音、以及透过视窗看到的扭曲而朦胧的水下世界,都让队员们感到既新奇又紧张。王谦自己也穿着装备,在水下示范基本动作——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利用脚蹼移动,如何清理面罩积水,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通过捏住鼻子鼓气来平衡耳压。
耳朵疼,王叔!疼得厉害!春生第一次下到三米多深,就捂着耳朵浮了上来,一脸痛苦。
正常!慢慢来,别急!王谦帮他浮上水面,耐心指导,感觉疼了就停住,做耳压平衡,等不疼了再慢慢往下。千万不能硬撑,耳膜会破的!
训练是枯燥而艰苦的。一天下来,每个人都筋疲力尽,被厚重的潜水衣闷得满身大汗,皮肤被海水泡得发白起皱。但没有人抱怨,晚饭时,围坐在船甲板上,就着咸鱼和玉米饼子,还在热烈地讨论着白天的体会。
嘿,你们是没看见,底下有小鱼从我眼前游过去,伸手一抓,嘿,差得老远!栓柱比划着,引得大家发笑。
那暗流是邪门,看着水挺平静,底下那股子劲儿,差点把我带跑偏了。二嘎子心有余悸。
杜小荷和王晴每天都会准备好充足的淡水和食物,还熬了姜汤给大家驱寒。看着丈夫和队员们如此辛苦,杜小荷心疼,却更多是支持:万事开头难,等熟练了就好了。
王谦晚上则在煤油灯下,整理训练笔记,记录每个人的进步和遇到的问题,思考第二天的训练重点。他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基础不打好,到了真正危险的海域,是要出人命的。
训练进行到第五天,王谦决定带队员们去一处稍深(约十米)、海流相对稳定、且已知有少量海参生长的礁石区进行第一次实战演练。
出发前,他反复强调安全条例:记住信号绳的用法!一下,我很好;连续两下,有问题,准备上浮;连续急促拉拽,紧急情况,立刻拉他上来!所有人必须在我视线范围内,不准单独行动!
山海一号航行到目标海域。今天天气很好,阳光透过清澈的海水,能见度不错。王谦第一个穿戴整齐,在队员们的协助下缓缓入水。他调整好呼吸,对着船上负责摇泵的黑皮比了个的手势,然后开始下潜。
十米深的水下,光线变得柔和而富有层次。色彩斑斓的小鱼在礁石间穿梭,海藻随着水流轻轻摇曳。王谦稳住身形,仔细搜索。很快,他就在一块礁石的背阴处,发现了一只趴在沙地上的海参,褐色的身体,胖乎乎的,长满了肉刺。
他心中一动,但没有急于动手,而是观察四周,确认没有潜在危险(如隐藏在石缝中的海鳗等)。然后,他示意跟在身后的二嘎子和栓柱靠近,指了指那只海参,做了一个捕捞的手势——需要用手从海参底部小心地铲起,避免损坏其体表。
二嘎子学着王谦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只海参捞起,放入腰间挂着的特制网兜里。成功的喜悦通过他笨拙却兴奋的手势传递开来。
队员们分散在王谦周围,开始在礁石区仔细搜寻。起初并不顺利,海参的保护色很好,常常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渐渐掌握了寻找的技巧——看沙地上的移动痕迹,注意礁石缝隙和背光面。
收获开始增多,网兜渐渐变得沉甸甸。然而,危险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栓柱在追逐一只较大的海参时,一时兴奋,忽略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他的输气管不小心被一丛坚韧的海藻缠住了。他试图挣脱,反而越缠越紧。呼吸开始变得有些困难,恐慌瞬间攫住了他。他下意识地想要用力拉扯,却想起王谦的叮嘱,赶紧按照约定,急促地连续拉动信号绳!
船上负责看守信号绳的春生立刻感觉到不对,大喊:栓柱那边出事了!快拉!
王谦也几乎同时发现了栓柱的异常,他迅速游过去,看清了情况。他没有慌乱,拔出绑在小腿上的潜水刀(为应对水草渔网准备的),示意栓柱保持冷静不要动。他小心地靠近,避开输气管,用刀子利落地割断了缠绕的海藻。
栓柱感觉到束缚解除,呼吸重新顺畅,惊魂未定地对着王谦连连拱手(水下感谢的方式)。王谦拍了拍他的肩膀,指了指上方,示意他先浮上去休息。
这次小小的意外,给所有队员都上了一课。海底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傍晚,带着第一次实战的收获——大半网兜肥美的海参,以及更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山海一号返航了。
回程的路上,队员们虽然疲惫,但眼神中都多了一份沉稳和自信。王谦看着他们,知道这支队伍的骨架,正在艰苦的训练和实战的考验中,慢慢成型。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更深的海域,更珍贵的海产,以及那神秘莫测的沉船宝藏,都在前方等待着他们。而通往那片深蓝的钥匙,就是此刻正在甲板上相互交流着心得体会的、这群勇敢的兴安岭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