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内心强大的丁芸不觉得有什么好尴尬的,她不回来住也是常态。
隔壁那个院子在她眼里就是个度假的别墅,只是偶尔新鲜感来了才去住几天,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云扬电器的宿舍住,那里有一个她的套间。
而且,这段时间,她确实很忙。
从去年夏天云扬电器依靠一款超小型的收音机立足市场开始,一步步打通世界各地的销售渠道,月销量最高峰超过8万台,一时间让云扬电器数钱数到手抽筋。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其他厂家关注起这条赛道,彩虹系列收音机的销量开始下降,在小日子国尤为明显。
小日子国多家与收音机有关的厂商联名上书,以彩虹收音机内部包含芯片为由,要求政府参照进口芯片的税率,大幅提高此款收音机的进口关税。小日子政府当然顺从民意,使得彩虹收音机在当地的销量短时间内腰斩。
再加上当地厂商照猫画虎的模仿,到今年年中,彩虹收音机几乎从小日子市场消失,在其他国家的市场销量也开始慢慢萎缩。
杨山对此毫无办法,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就是如此,难道他还能上书港府请求提高小日子产品的进口税率?只好趁着工厂扩张的东风,他又把初到香江时设计的两款收音机做了小幅修改后投到市场中,只是反响平平,勉强赚点辛苦钱,云扬的盈利大头到目前依然是彩虹系列收音机。
不过以杨山的性格,他可不会躺到功劳簿上吃老本。
在拿到德森投资的第一时间,他就开始布局下一个拳头产品:盒带式录音机。
杨山首先从飞利浦公司拿到了与磁带相关的所有专利。
从飞利浦开发出紧凑型盒式磁带(就是8、90年代常见的那种磁带)以来,为了推广这一磁带标准,这家公司几乎放开了所有专利,所以云扬电器拿到这些专利的代价非常低。
接着,他从美丽国的3m公司和RcA公司一次性买下了录音机磁头的多个基础性专利。又与索尼在香江的分支机构联系,买下了包含磁头的标准结构等一些非关键性的专利。
索尼之所以愿意把一部分专利卖给杨山,还是为了推广他们家的磁带。如今全世界最主要的磁带生产厂家就是索尼和tdK,想要制造录音机,索尼公司是不可能完全绕过去的。
然后在德森的帮助下,云扬电器开始组建庞大的研发团队和法务团队,开始在现有基础上,想方设法绕过其他公司的专利,研发出与现今市场同等水平的磁头制作工艺。还好,杨山入手不算太晚,这方面的技术专利没有编织得密不透风,所以还有机可乘。
他也不是非要自己研发,不买专利。问题是现在几乎所有和磁头相关的顶尖核心专利都握在美、日几家公司手里,尤以日为重。这些公司已经看到了盒带式录音机未来的广阔前景,没有同等的利益交换,仅仅依靠花钱是不可能拿到专利授权的。
这一大笔投资花出去后,杨山在彩虹收音机的收益滚滚而来的时候,与花旗银行再次签订1300万的贷款合同,继续花钱。
他花费90万美元,从美国Ampex公司买到了一条濒临淘汰的磁头生产线,打包船运到香江,准备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磁头产线。
嗯,这家公司的实力很强,但是消费级音频设备不是该公司的发展重点,让杨山捡了个小漏。当然这个漏不是指金钱上,而是资格上。以市场眼光看,这条产线也就值50万美元,可云扬没得选择。
接着,又花了200万港币,买下了一个制作微型电机的香江工厂。这家厂子技术实力很一般,生产设备和产品都属于地摊货的水平。杨山纯粹是懒得自己建新厂,有一帮成熟的技术工人在,直接拿过来用很合适。
中大一期的邹荀洛已经从南洋理工毕业了,正好专业对口,杨山让他组建团队,研发盒带录音机的电动机和传动系统。
微型电机虽然也属于精密加工,但是香江的轻型加工业非常发达,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设备,所以只要资金到位,邹荀洛团队设计出适合盒带录音机的电机并不算太难,倒是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需要花点心思。反正他的动手能力强,多拆几台现有的录音机慢慢琢磨去吧。
完全不懂行的杨山还曾经想让他把无刷电机弄出来。呵呵,现实表明是他想多了,在自己学生面前冒傻气,被没轻没重的邹荀洛嘲笑一了番。
年中暑假的时候,杨山又去了一次美丽国。补齐了制造盒带录音机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德森投资的牵线下,云扬电器从杜比实验室手里拿到了杜比 b 型降噪方案的专利授权。
云扬电器一口气签下了未来10年的专利使用权,代价是未来录音机销售额的3%归杜比实验室。
在外界看来,这笔交易的双方都输了。首先是云扬这边,代价太大了,仅仅是一项降噪的专利,云扬就付出这么多,其他没有使用这项专利的录音机不一样卖的很好嘛。而杜比一方,则有些鼠目寸光,居然把这样的被普遍认为是用在高档产品上的专利,授权给了一家不知名、甚至是从来没有生产过录音机的厂家。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条隐藏的条款,那就是杨山承诺未来十年,云扬电器生产的所有录音机必须使用且只能使用杜比降噪方案。杨山毫不犹豫的把云扬绑上了杜比的战车,这算是穿越者给杨山送来的一点点福利。
毕竟在1971年的夏天,还没有一款使用杜比的这套降噪方案的盒带式录音机上市,哦,也许在71年底已经有产品上市了。
电子电路系统是杨山的老本行,他没有假手于人,亲自操刀。
这套电路系统因为要加入杜比降噪方案,复杂程度相当高,系统性也非常强,涉及到收音、放音、录音全功能,联系着磁头与磁头、磁头与喇叭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以即便杨山玩了10年的电子电路,短期内也搞不定这玩意。还好,杜比公司派来一个技术小组,协助云扬适配降噪方案,多多少少减少了杨山的负担。
云扬的研发实力完全是从零开始,杨山挥舞着钞票在香江到处搜刮技术人员,依然远远达不到研发要求,不是没人来,是没有相关人才。只好借助德森投资的关系,找了一家猎头公司,在欧美划拉到一些人才,勉强把研发团队支撑了起来。
为此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就这样,在杨山挥金如土的操作中,研发项目在年底终于有了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