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娘娘一句“苏才人,你留下”,让刚刚散去一些的紧张气氛,又悄然弥漫开来。
其他嫔妃们虽然已经起身准备告退,但听到这话,都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目光复杂地看向那个依旧跪在殿中、身形单薄的苏才人。
有同情,有幸灾乐祸,有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
谁都知道,太后单独召见,要么是大大的恩典,要么就是……大大的麻烦。看今天这架势,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丽嫔的眼中,更是闪过一丝阴狠的快意。她觉得,太后肯定是听进去了她刚才那些关于“走马灯”、“不吉利”的话,这是要秋后算账了!哼,苏锦屏,看你这次还怎么狡辩!
皇上和皇后对视一眼,都没说什么。皇后只是给了崔嬷嬷一个眼色,示意她留下照应。
很快,暖阁内就只剩下了太后、皇后、崔嬷嬷、苏锦屏,以及几个贴身伺候的宫女太监。
气氛,比刚才更加凝重。
苏锦屏低着头,跪在那里,心里其实也有些七上八下的。她不知道太后留下她,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想进一步追究她那“光影灯”的“不祥”之嫌?还是……对她这个人,产生了更深的兴趣或者疑虑?
“苏才人,” 太后开口了,声音听不出喜怒,只是淡淡的,“你抬起头来,回哀家的话。”
“是。” 苏锦屏慢慢抬起头,迎向太后那双略显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
“你今日献上的那件‘祈福转经光影灯’,” 太后缓缓说道,“心思确是巧妙,寓意也说得吉祥。只是……”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了几分:“哀家活了这大半辈子,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没见过?你那灯,为何能自行转动,为何能投射出那般变幻的光影?你刚才说的那些什么‘热气推动’、‘光影投射’的道理,哀家老婆子听不太懂,也不想懂。”
“哀家只想问你一句实话——” 太后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苏锦屏,“你那东西,到底……干不干净?有没有……什么不该有的说道在里面?!”
这问题,问得极其直接,也极其要命!
如果苏锦屏回答不好,或者稍有迟疑,就可能被扣上“欺君罔上”、“妖言惑众”的大帽子!
苏锦屏的心猛地一沉!她知道,这是太后最后的试探,也是最关键的考验!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她抬起头,迎向太后审视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荡,没有丝毫的躲闪和心虚。
“回太后娘娘的话。” 她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嫔妾可以对天发誓,对佛祖发誓!嫔妾所献之‘祈福转经光影灯’,从选材到制作,皆出自嫔妾一片至诚的祈福之心!所用之物,不过是些寻常的竹木、油纸、铜片、琉璃,以及……最普通的烛火。”
“至于其为何能转动,为何能投射光影……” 她微微一笑,笑容纯净而又带着一丝“大智若愚”的意味,“其实……正如嫔妾之前所言,皆是源于自然之理,并非什么鬼神法术。”
她知道,这个时候,再用那些“科学原理”去解释,太后未必能听懂,反而可能觉得她在故弄玄虚。
她需要换一种……太后更能接受、也更能产生共鸣的说法。
“太后娘娘,” 她放缓了语气,声音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虔诚和……一点点神秘感,“您想必听说过,天地万物,皆有其‘灵性’与‘规律’。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走,日月星辰,四时更替,皆是如此。”
“嫔妾愚钝,只是偶然间发现,那小小的烛火,燃烧时产生的热气,竟也有向上升腾、推动轻小物体的力量,便想着……能不能用它来驱动经轮,让佛法妙理,如同这生生不息的火焰一般,流转不息,普照世间?”
“至于那光影……” 她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更是佛家常言之‘镜花水月’、‘梦幻泡影’。嫔妾不过是……借着烛光,将心中对佛祖的虔敬,对娘娘的祝福,化为这些莲花祥云的虚影,希望能为娘娘带来片刻的安宁与法喜罢了。”
她这番话,巧妙地将走马灯的原理,用“天地灵性”、“自然规律”以及“佛法妙理”这些太后最熟悉、也最认同的词语包装了起来!
“热气驱动经轮,佛法流转不息?”
“镜花水月之影,寄托虔敬祝福?”
这听起来……不仅不邪门,反而……充满了禅意和智慧啊!
太后听着,脸上的表情渐渐缓和下来,眼神里的审视也慢慢变成了……思索和……一丝赞许。
就连旁边的皇后和崔嬷嬷,听了苏锦屏这番解释,都暗暗点头。这苏才人,真是太会说话了!能把一个技术原理,说得如此富有哲理和佛性,这份口才和急智,当真是了得!
“你这丫头……” 太后看着苏锦屏,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倒是真有几分慧根。”
她顿了顿,又问道:“哀家听说,你平日里喜欢看些杂书?还喜欢摆弄些石头枯枝,说是什么……‘师法自然’?”
“回太后娘娘,” 苏锦屏恭敬地回答,“嫔妾确实喜欢看些杂书,觉得能从中窥见些山川草木、世间万物的奇妙。至于那些石头枯枝……在嫔妾看来,它们虽然平凡,却也各自蕴含着独特的形态和韵味,稍加点缀,便能自成一景,聊以自娱,也能……体悟些许自然之道。”
她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解释了自己的“爱好”,又暗暗呼应了之前“师法自然”的人设。
太后听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好一个‘体悟自然之道’!哀家活了这把年纪,倒是第一次听一个小丫头说出这番道理来。”
她看着苏锦屏,眼神里的欣赏之色更浓了:“你这丫头,心思玲珑,又肯钻研,确实与众不同。难怪……皇上会特意让你准备寿礼。”
苏锦屏赶紧谦虚道:“太后娘娘谬赞,嫔妾愧不敢当。能为娘娘贺寿,是嫔妾的福气。”
“嗯。” 太后点了点头,似乎对苏锦屏的回答很是满意。她挥了挥手,“行了,今日之事,也算是水落石出了。哀家也乏了。你且退下吧。”
“是。” 苏锦屏再次行礼,正准备起身告退。
就在这时,太后忽然又开口了,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一点点烦恼:
“对了,苏才人。”
“奴才在。” 苏锦屏立刻停住脚步。
太后看着窗外,轻轻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故意说给苏锦屏听:“唉……最近这天气啊,时好时坏,哀家这身子骨,也跟着不大爽利。晚上总是睡不安稳,白日里精神也差了许多,连带着……胃口也差了,看什么都觉得没滋没味……”
她顿了顿,又像是想起了什么,随口问道:“你上次送去景仁宫的那个……叫什么……胡辣汤?皇后说味道不错,很能开胃。你……还会做别的什么……嗯……能安神、健脾、又爽口不腻的吃食吗?”
来了!机会来了!
苏锦屏心中狂喜!太后这是……在向她“求助”啊!而且还是关于“安神健脾”这种最能体现“心意”和“实用价值”的事情!
这简直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她立刻压下心头的激动,脸上露出关切而又恭敬的神情:
“回太后娘娘,嫔妾确实……还略懂一些家乡的食疗方子。若娘娘不嫌弃,嫔妾……斗胆,愿意为娘娘尝试一二。”
“哦?”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你且说说看。”
苏锦屏知道,这是她彻底赢得太后信任和好感的关键时刻!她必须拿出真本事来!
她脑子里飞快地转着,回忆着前世母亲教她的那些养生食谱,结合太后目前“睡不安稳、精神差、胃口不好”的症状……
有了!
“太后娘娘,” 她恭敬地说道,“嫔妾家乡有一种甜羹,名为‘安神益智羹’。
是用莲子、芡实、茯苓、龙眼肉、再加上一点点百合和冰糖,用文火慢慢熬制而成。莲子能清心安神,芡实茯苓能健脾祛湿,龙眼肉和百合能养血益智,冰糖则能润燥生津。
这几样东西合在一起,味道清甜软糯,不腻不燥,最是适合晚上睡前,或者白日里精神不济时食用。既能安抚心神,帮助睡眠,又能健脾益气,改善胃口。”
她把这道甜羹的配料和功效,说得清清楚楚,有理有据。而且,这些食材,都是宫里常见的,不犯忌讳,也容易得到。
太后听着,眼睛越来越亮。莲子、芡实、茯苓、龙眼……这些东西她都认得,也知道是些好东西。被苏锦屏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挺对她的症候?
“安神益智羹……” 太后喃喃地念着这个名字,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听起来……倒是不错。只是……这东西,做起来可麻烦?”
“回太后娘娘,不麻烦。” 苏锦屏赶紧说,“就是需要点耐心,用文火慢慢熬。只要食材新鲜,火候得当,味道就不会差。”
她顿了顿,又小心翼翼地补充了一句:“若是娘娘信得过嫔妾,嫔妾……愿意亲手为娘娘熬制。只是……嫔妾手艺粗陋,怕是……做不出御膳房那般精致的口味……”
“无妨!” 太后摆摆手,脸上露出了笑容,“哀家就喜欢这种……家常的味道。你若真有这份孝心,那就……明日开始,每日午后,你就熬上一小盅,送到哀家这里来吧。”
“是!嫔妾遵旨!能为娘娘分忧,是嫔妾天大的福分!” 苏锦屏立刻跪下谢恩,声音里充满了激动和感激。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啊!
有了这个每日请安、近身伺候的机会,她还愁打听不到太后的真实喜好和忌讳吗?还愁不能在太后面前刷好感、建立信任吗?!
甚至……她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观察慈宁宫的动向,了解更多高层的信息!
苏锦屏简直想仰天大笑三声!
皇后在旁边看着,也是暗暗点头。
这个苏才人,真是太会抓机会了!一碗胡辣汤,一份光影灯,几句恰到好处的话,就让她从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一跃成为了太后跟前可能得脸的“红人”!这份手段,这份心智……确实不容小觑!
看来,她哥哥的眼光,确实毒辣。这颗棋子……用好了,将来或许真的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只有崔嬷嬷,在最初的惊讶之后,看着苏锦屏,眼神里多了几分意味深长的审视。这丫头……真的只是“略懂”一些家乡食疗方子吗?她怎么觉得……这丫头对药材药性的了解,以及对人心需求的把握,简直……比有些太医还要精准呢?
不过,她也没多说什么。苏才人能得太后青眼,对她来说也是好事。至少,尚宫局以后管理起来,也能少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