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库房那场风波,虽然最终没有当场抓住秋纹的把柄,但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小邓子被重打四十大板后,直接被内务府总管下令拖去了辛者库(宫里干最脏最累活的地方),能不能活下来都难说。
秋纹虽然没被处罚,但被崔嬷嬷点名上报给了皇后,雅菊轩上下都变得夹着尾巴做人,许妙音更是气得病了好几天,连门都不敢出。
而苏锦屏,则成了这场风波里最大的“受益者”。
她不仅洗刷了冤屈,还凭借着临危不乱的应对和那番“师法自然”的说辞,在宫里底层和部分高层(比如安美人和崔嬷嬷)心里,都留下了“聪明”、“有风骨”、“受了委屈”的印象。
连带着,她做的那些“新奇”小玩意儿,也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但苏锦屏心里清楚,这远远不够。
许妙音和秋纹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梁子已经结下,她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崔嬷嬷虽然对她有了好感,但也只是职责所在,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庇护。
安美人那边,也只是欣赏她的“雅趣”,不可能为了她去得罪将军府出身的许家。
她必须趁热打铁,把这次事件带来的“红利”最大化,为自己争取更稳固的靠山和更有利的地位。
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崔嬷嬷。
这位掌管宫规、铁面无私的老嬷嬷,在宫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如果能得到她的认可和好感,那以后许妙音再想用“规矩”来找茬,就得掂量掂量了。
可是,怎么讨好崔嬷嬷呢?
送金银珠宝?
崔嬷嬷是出了名的清廉,送了也是白送,反而可能惹她反感。
送针线玩意儿?
她自己就是尚宫局掌事,什么好东西没见过?
苏锦屏那些“自然风”的东西,安美人喜欢,崔嬷嬷这种老派人可不一定看得上。
苏锦屏想了好几天,觉得还是得从“心”入手。
崔嬷嬷年纪大了,在宫里操劳一辈子,无儿无女,虽然地位尊崇,但想必也有孤单寂寞的时候。
而且,她掌管规矩,最是辛苦,饮食起居肯定也比不上那些主子娘娘们。
如果……能送点暖心暖胃的东西呢?
既实用,又能体现心意,还不容易犯忌讳。
苏锦屏想到了自己最近用换来的白面和鸡蛋,琢磨出来的一种新吃食——鸡蛋灌饼。
这东西,在现代是烂大街的早餐,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独一份!
做法简单,用料普通(面粉、鸡蛋、一点油和盐),但口感外酥里嫩,咸香可口,热乎乎地吃下去,特别暖和舒服。
她决定,就用这个,再加上几双她亲手纳的、最厚实暖和的鞋垫,去拜谢崔嬷嬷。
主意打定,她就开始准备。
她让小翠用省下来的银子,又偷偷换了些新鲜鸡蛋和一点葱花(这个比较难得,是小翠磨了半天,才从一个相熟的、负责御膳房边角料的小太监那里换来的)。
然后在流云轩的小厨房里(其实就是个通风好点的角落,搭了个简易的土灶),苏锦屏凭着记忆,开始尝试做鸡蛋灌饼。
和面、擀皮、打鸡蛋、灌饼、烙制……一开始并不顺利,不是火候掌握不好烙糊了,就是鸡蛋灌不进去或者漏出来。
但苏锦屏有耐心,也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反复尝试了几次,终于做出了几个像模像样的成品。
金黄色的饼皮,微微鼓起,咬开之后,里面是嫩滑的鸡蛋和翠绿的葱花,香气扑鼻。
小翠在旁边看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主子,您……您还会做这个?这叫什么啊?太香了!”
“这叫……嗯……暖心饼。” 苏锦屏随口起了个名字,“尝尝看。”
她把一个稍微有点破的递给小翠。
小翠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眼睛瞬间就亮了:“唔!好吃!太好吃了!又香又软和!”
苏锦屏自己也尝了一个,味道确实不错。虽然比不上现代加了各种调料和酱料的版本,但在这缺吃少穿的古代后宫,绝对算得上是难得的美味了。
她又挑了三个品相最好的暖心饼,用干净的油纸包好,放进那个小食盒里。食盒底层,则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五双她新纳的、用了最好粗布、纳得最密实的鞋垫。
一切准备妥当。
第二天一早,苏锦屏就带着这个食盒,亲自往尚宫局去了。
她没有直接去找崔嬷嬷,而是先找到了一个在尚宫局当差、之前因为鞋垫对她颇有好感的小宫女,请她帮忙通报一声,就说流云轩苏才人前来拜谢崔嬷嬷的援手之恩。
那小宫女得了她的好处(苏锦屏又送了她一个新做的小布包),自然乐意帮忙,很快就进去通报了。
过了一会儿,小宫女出来,说崔嬷嬷让她进去。
苏锦屏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仪容,跟着小宫女走进了尚宫局的内院。
崔嬷嬷的住处,并不奢华,但十分整洁干净,透着一股肃穆庄重的气息。崔嬷嬷正坐在炕上,手里拿着一本宫规册子在看,看到苏锦屏进来,只是淡淡地抬了抬眼皮。
“才人苏锦屏,给崔嬷嬷请安。” 苏锦屏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
“起来吧。” 崔嬷嬷放下册子,“苏才人今日前来,有何事?” 语气依旧是公事公办的样子。
“才人是特来感谢嬷嬷的。” 苏锦屏站起身,脸上带着真诚的感激,“日前若非嬷嬷明察秋毫,秉公处置,才人早已含冤莫白。这份恩情,才人铭记在心。”
她说着,把手里的小食盒双手奉上:“才人身无长物,也没什么好东西孝敬嬷嬷。这是才人亲手做的一点粗陋吃食,还有几双自己纳的鞋垫。
天冷了,嬷嬷为宫务操劳辛苦,还请嬷嬷不要嫌弃,多少……暖暖身子,暖暖脚。”
她没有提上次风波的具体细节,也没有再诉苦或者表功,只是简简单单地表达感谢,送上自己亲手做的、最实用、最暖心的东西。
崔嬷嬷看着苏锦屏递过来的那个小食盒,又看了看她那双清澈真诚的眼睛,心里不由得微微一动。
她执掌尚宫局多年,见过太多巴结讨好她的人,送来的无非是金银或者华而不实的摆设。像苏锦屏这样,送吃的(还是亲手做的)、送鞋垫的,还是头一个。
而且,这丫头说话得体,不卑不亢,既表达了感激,又没显得过于谄媚,分寸拿捏得刚刚好。
崔嬷嬷对她的好感,不由得又增加了几分。
“苏才人有心了。” 崔嬷嬷语气缓和了一些,并没有立刻去接食盒,而是问道,“你做的吃食?咱家倒没听说过,你还会这个?”
苏锦屏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让嬷嬷见笑了。就是……自己瞎琢磨的。前阵子身子不适,胃口不好,就想着能不能用简单的面粉鸡蛋,做点热乎乎、容易克化的东西。
这个饼,外面是面皮,里面是鸡蛋和葱花,吃着还算暖和。才人给它取名叫‘暖心饼’,就是……一点暖暖的心意。”
她把做法和名字的由来,轻描淡写地说了一遍,既解释了来源,又暗暗点了一下自己的“心意”。
崔嬷嬷听着,心里更是受用。这“暖心饼”的名字,取得好啊!
她终于伸出手,接过了食盒:“既是才人一番心意,那咱家就却之不恭了。”
她打开食盒,看到里面那三个还带着微温、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金黄色饼子,和底下那五双叠得整整齐齐、针脚细密的鞋垫,眼神不由得柔和了许多。
“你有这份心,很难得。” 崔嬷嬷点点头,“咱家收下了。你身子不好,也该多注意休息,不必特意跑这一趟。”
“能来给嬷嬷请安,是才人的福气。” 苏锦屏赶紧说道,“嬷嬷若没什么吩咐,才人就先告退了,不打扰嬷嬷清净。”
她见好就收,目的达到,就不再多做逗留。
“嗯,去吧。” 崔嬷嬷挥了挥手。
苏锦屏再次行礼,然后恭敬地退了出去。
看着苏锦屏离去的背影,崔嬷嬷拿起一块“暖心饼”,试探着咬了一小口。
外皮微酥,内里软嫩,鸡蛋的香味和葱花的清香完美融合,咸淡适中,热乎乎地吃下去,感觉整个胃都暖了起来。
“嗯……味道倒是不错。” 崔嬷嬷又咬了一大口,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她又拿起一双鞋垫,摸了摸,厚实,绵软,针脚细密得没话说。
“这丫头……” 崔嬷嬷放下鞋垫,若有所思,“倒真是个有心思、也懂分寸的。” 比起雅菊轩那个只会用金银开道、手段又下作的许才人,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天下午,崔嬷嬷按例去向皇后娘娘回禀宫中事务。
当提到日前内务府库房那场风波时,崔嬷嬷只是客观地陈述了事实经过,包括小邓子的攀诬和最终招供,以及秋纹的否认。
她并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明确指向雅菊轩。
但皇后是何等人物?
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猫腻。
她淡淡地扫了崔嬷嬷一眼:“雅菊轩那个许才人,是该好好敲打敲打了。年纪轻轻,心思倒是不浅。这宫里,还是安分守己些好。”
一句话,就给许才人定了性。敲打是肯定的了,以后想再得宠或者晋升,怕是难了。
崔嬷嬷低头应是。
皇后又问道:“那个流云轩的苏才人……本宫倒是听说,前阵子弄出了些新奇的针线玩意儿,连翊坤宫都惊动了?”
崔嬷嬷想了想,恭敬地回道:“回娘娘,确有此事。不过,据奴婢今日所见,苏才人所做之物,并非一味追求新奇。她今日特来拜谢,送了老奴几双亲手纳的鞋垫,针脚细密,厚实暖和,可见其用心。还送了些她自己琢磨的吃食,叫‘暖心饼’,味道……倒也淳朴可口。”
她把苏锦屏送的东西和“师法自然”的说法(虽然她自己不一定全信,但不妨碍她说出来),都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
皇后听了,凤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趣:“哦?师法自然?倒是有趣。一个小小才人,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反能于草木山石间寻得雅趣,还能做出暖心之物……这份心性,倒是难得。”
她并没有立刻表示要见苏锦屏或者给她什么赏赐,只是淡淡地评价了一句。
但崔嬷嬷知道,苏才人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能让皇后娘娘记住名字,还留下一个“心性难得”的印象,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以后只要苏才人自己不作死,安安分分地,总有出头之日。
崔嬷嬷心里,对苏锦屏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这个丫头,不仅聪明,还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如何利用机会,为自己铺路。是个可造之材。
而苏锦屏这边,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在皇后那里挂上了号,但她能感觉到,崔嬷嬷对她的态度,确实是和缓了不少。
至少,她暂时不用担心尚宫局会来找她“规矩”上的麻烦了。
攻略崔嬷嬷这一步,算是初步成功。
接下来……她该如何利用好这个局面,以及……如何开始她的“清算”计划呢?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雅菊轩的方向,眼神变得幽深而锐利。
许妙音,秋纹……你们给我等着。好戏,才刚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