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朱高煦来到汉王府。
“哎吆,大哥,你一宿咋瘦了这么多!”
“哎,可不是吗,来让大哥看看你这脖子,大哥没伤着你吧!”朱胖胖见老二来看自己,急忙迎了上去。
“老二,你不知道,大哥这个心疼啊!”朱高炽捶胸顿足,一副懊悔不已的表情。
“哎呦!就算大哥你真的把我的头砍了,我也不怪你啊!”
朱高煦拉着朱胖胖的手,满脸真诚的说道。
两个塑料兄弟,互相问候,一副兄友弟恭的场景。
最终朱高煦还是没玩得过自己大哥,全身的金豆子都被自己大哥骗了去。
朱高煦当即脸色就黑了下来,心疼不已。
便说自己大哥眼圈黑陷、脸色蜡黄、皮肤褶皱、印堂发黑,怕是活不久了。
还说他那里有许多云南的野山参,要不要给大哥来几根。
“二弟的好意,我就心领了,这东西太珍贵,我可吃不起!”朱胖胖连连摆手。
自己弟弟的那点心思他可是门清,这一根野山参下去,到底是治病还是要命他可说不清。
眼见话题已经聊开,朱高煦当即提出:“要不,我们俩一起去找老爷子道个歉?”
朱胖胖还有些懵,这道的哪门子歉!
“你说昨晚的事啊,那谁错了,错哪了?”朱胖胖反应过来后问道。
朱胖胖这一问把朱高煦也给问懵了,两人面面相觑,都不肯承认自己错了。
最后还是朱高煦拍板:
“反正肯定是我们俩错了,总不是老爷子错了吧!臣子万万死,皇上万万年啊!”
这么说,朱胖胖也不得不认,毕竟昨晚发生那样的事,不道歉也不行啊。
结果两人谁也不敢去,只好让正在睡觉的大侄子去,毕竟老爷子最疼爱的就是他这个大孙子。
朱瞻基:你们俩了不起,你们俩清高!
朱瞻基不情不愿的来到鸡鸣寺,平常朱棣一生气,就喜欢往这里跑。
朱胖胖兄弟两个跟着朱瞻基,也来到鸡鸣寺,跪在外面。
小太监怕两位王爷晒着,拿了把伞出来,两人又为了该不该撑伞陷入争吵。
朱胖胖怕撑伞认错态度不够,朱高煦则天生怕热,认为就算他们撑伞老爷子也看不见。
最终伞还是撑在了两人头顶,两人又就昨晚的事讨论起来。
朱高煦说昨晚老大就应该往后一划,自己脑袋不就落地了,朱胖胖的太子之位也就没什么阻碍了。
朱胖胖冷哼一声,以为他傻呀,先不说以老二的身手他能不能划到。
看老爷子昨晚的脸色,他但凡有丝毫想杀老二的想法,这个太子也当到头了,还会被扣上一个残害同胞兄弟的帽子。
何况即便老二一直给自己找麻烦,他也从来也没有杀了自己二弟的想法。
兴许是觉得跪着吵架没什么意思,两人又握手言和,开始数落起自己本身的不是。
“这个太子还是给你当吧,反正爹经常对你说,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反正我这个太子也不愿意当了,就让我回顺天好好读书!”
朱胖胖以退为进,表示自己不想当太子了,想回顺天老家养老。
至于老爷子同不同意他就管不着了。
“爹如果真的让我去云南就藩,我保证立马就去,到时候天高皇帝远,我们兄弟俩到时候还不知道能不能见面。”
朱高煦也打起了感情牌,表示自己愿意听老爷子的,去云南就藩,等下见到老爷子,让老大帮自己求求情。
但老爷子放不放心放自己去云南,那他就不知道了。
不一会,朱胖胖兄弟俩就被老爷子叫进去了,一同召见的,还有一众大臣。
朱棣今天,就是要当着全部大臣的面“辟谣”,照例起头,先是骂一顿建文。
“建文,这小王八蛋,被黄子宸、齐泰这些逆贼煽动要削藩,囚禁周王全家、废了代王、软禁齐王、逼死了了襄王!”
“他还派兵保卫顺天,安排了几个小官看着我是不是要造反。哈哈哈!我与猪同睡,吃槽里面的猪食,才把这天下拿下来”
。。。
朱棣回首创业之路,属实不易,他决不允许皇位更替再出现问题,便只能委屈朱高煦了。
只见朱棣气场全开,走到朱高煦身旁,冷声问道:
“汉王,你说说,我什么时候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这句话?”
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朱高煦,这下子也被朱棣的气势给镇住了。
他知道,这个时候,他要是不配合自己老子,别说争储,他的汉王也别想当了。
“皇帝没说过!”朱高煦憋屈的回道。
“大声点,皇帝没听到!”朱棣又是一声大喝,旁边的朱胖胖被吓得一颤。
“皇帝没说过,是我胡说八道的!”朱高煦大声回道。
“掌嘴!”朱棣盯着朱高煦,面色阴沉。
朱高煦闻言心里拔凉拔凉的,麻木的扇起了自己的嘴巴子。
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已经跟那个位置无缘了,除非他也学他爹造反。
做完这一切,朱棣将朱胖胖拉到台上,按在自己坐的椅子上,对群臣说道:
“太子之位已定,天下可安,以后再有编排皇家父不慈子不孝的话人,都抓起来,砍了!”
见到局势已经不可逆转,朱高煦紧咬着牙,带头向着朱胖胖这位太子跪拜了下去。
此时朱高煦的内心,已经埋下了造反的种子,就等着有一天开花结果。
就在老大和老二在应天闹起来,朱棣拉偏架的时候。
辽东,岐王城。
去年种的土豆、红薯,今年种的小麦,水稻和玉米已经收到了家家户户的粮仓。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化肥,小麦的亩量只达到了300多斤,水稻的亩量也只有400多斤。
土豆跟红薯倒是好一点,达到了3000多斤将近4000斤。
这让辽东城家家户户脸上都露出满足的神色,对于岐王城也产生了归属感。
去年冬天,因为辽东天气寒冷,朱高爔还做出了火炉和蜂窝煤,并为此成立了一家大型生产作坊,大规模生产这两样东西。
将其卖到了整个辽东都司,因为其价格低廉,受到底层百姓极大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