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考试也是有规矩的。
第一道是五经题,每个人选的本经不同,考的时候只选本经题。
林泽阶的本经是《春秋》,从本经《春秋》中摘取书中的一句,或一段要求阐述其义理,撰写经义。
第二道题论和判,论:是针对历史或者儒家的思想做论述题,考察学子的见解和文笔。
判:对于案件拟写判词。
第三道题是公文写作诏,诰 ,表。
诏是诏书,是皇帝的命令,诰是诰书,封赠文书,表是表章,上呈皇帝的奏议。
这第二场全面考验考生的综合知识,不能只会写八股文。
林泽阶的本经是《春秋》作者是孔子,有一句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因为内容过于简质,衍生出诠释的《左传》是补充,《公羊传》和《彀梁传》解释微言大义。
第一道题是经义题: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林泽阶要知道来处,默写出来其取自于《左传》的《襄公二十四年》,并作出解释,还得写文章诠释自己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林泽阶举得是汉初智慧化身,张良的例子来说明,立德是立功立业的根本,立德与立功、立言同行,德才兼备敢于直言,德才兼备勇于担当。
第二道题写议论文:“评汉高祖治国”,这个是仁者见仁题,林泽阶模似赵县令的政见来写。
还有一道判案题,林泽阶拿到的题是两个农家的牛相斗,其中一头牛死了,怎么判案才公正?
林泽阶的判词:“死牛平分食,生牛共养驱。”
还有第三道题是公文写作诏,诰 ,表,就是应用文,按格式来写就可以。
第二场考试出来,216个人又淘汰了一半多人,只剩下110个。
前三十的人,只要文理通顺,不犯基础的错不会被淘汰,林泽阶去看榜时,发现前三十有1个人被淘汰,应该是犯忌讳,比如写的字刚好有皇帝的名讳,要用替代的词。
林泽阶和仗义出头的李裕华和翁靖杰,在看榜时互相遇到,三人相视一笑,林泽阶依然在团榜前五名,李裕华在位置18名左右,翁靖杰在25名左右。
李裕华先开口:“泽阶贤弟,果然名不虚传,昔日名动永漳的神童,不改颜色。”
翁靖杰很实在:“泽阶贤弟,天资聪颖,是我学习的榜样。”
林泽阶摇摇头,拱手行礼,谦虚说道:“两位兄长,你们夸我等于夸自己,都上团榜水平没有差别,恰好碰到小弟文章考官更欣赏排前一点,科举不能代表一个人全部,比如翁兄的医术,李兄对于佛道的了解,就是了不得的知识。”
林泽阶的虚心,让两人很高兴,没有少年轻狂,以为考的名次高一点鼻孔看人,科举路还长,不走到最后谁知道谁是强者。
林泽阶当然不敢骄傲自大,他的资源非常好,陈老夫子这样人贴身教七年,还有进士的笔记,才排在前列,很多学子要干活,他不觉得自己很厉害。
这也衬托出翁靖杰和李裕华的不平凡,他们的年龄比林泽阶大三四岁。
李裕华用惋惜的口吻说道:“这次为兄能上团榜,有赖于您的那位师长的指点,名师指路就是好。”
林泽阶以为他是客气,回一句:“是吗?我回去和夫子说一说,他指点的人上榜了。”
李裕华见林泽阶不信的样子,严肃的解释:“小弟写文章都喜欢强调前后的辩证逻辑性,显得拖沓,陈夫子说不要过于去强调因果,因为阅卷的人会脑补,你要相信看文章的人,这一句话点拨,我的文章可读性大大加强,真想接下来的策论再得到夫子的指点。”
翁靖杰跟着说:“我能进团榜和李兄弟一样,受陈夫子的指点,回头去看自己过去文章,因为解释过多,读起来流畅性不够,一直在重复,还有他说我的观点过于分明得中立一些,文章让人更多人接受,很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
两人眼巴巴看着林泽阶,什么意思不言而喻。
他们经过苦读,基础很扎实在,但老师水有限,不能够在关键点给他们点破,自己悟要多写、多看不知多久。
科举人生大事,都背负家人的期望,花了家里很多钱,由不得他们不厚下脸皮来,别说什么光纸都是很贵的。
林泽阶也想出和同年人多交流,学习太好太自律,他在陈家湾没有朋友,同年人都敬畏,远远看着他,能够多说话的人只有刘盈语。
年龄的增长,男女的大防,会将两人越隔越远,也许什么时候两人天隔一方,终身不能相见。
林泽阶也会有交流欲望,需要朋友互相激励,这两个人的人品不错,敢于路见不平挺身而出。
他于是说道:“两位兄长,如果愿意的话,不如搬到我们地方来,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夫子也会指点你们。”
李裕华和翁靖杰没想到,林泽阶这么轻易就答应下来,兴奋之情溢满脸,“那多谢了。”
两人没有客气,这是花钱都找不来的机会,和跟着的家人说一声,直接就跟着林泽阶走了。
陈老夫子也喜欢李裕华和翁靖杰,是不是读书种他心里有杆秤,两个人的记性,文章和知识他考察过,是走科举的料,不会吝啬结下善缘。
只要后面这两人不犯错,县试肯定过关,以后举人进士不敢说,但是一个秀才他们这年龄有大把的时间来考。
林泽阶带来新朋友,最高兴还是陈秀枝,她总怕儿子没有人玩,会闷坏,热情招待李裕华和翁靖杰,没有多久,两人的祖宗八代都被她问的清清楚楚。
李裕华十五岁,翁靖杰十六岁,都还没有婚配,家里准备给他们相看,今年科考完就要找人定亲,
两个心思整天读书上,在世情上不是陈秀枝对手,家里一年赚多少钱,有多少田和山都被一一知晓。
陈秀枝管着好多工坊的钱财,有诰命在身,见识上早就不是普通妇人了。
她做出决策,可以影响好多人的收入和命运。
平时围绕着她的人,都是识字会算精明的女人们,守得家业还是稳稳的。
陈老夫子阻止陈秀枝继续盘问,而是让三个学子把心神专注到接下来的第三场考试。
这才是最重要。
第三场考试在隔两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