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子与倭寇战斗时,身负重伤,郎中说……只有一半的机会能醒过来。”
老管家其实是想说得委婉一些,可他知道自家老爷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而事实也瞒不住老爷,只能实话实说。
就这,老管家还是委婉过的说法,因为郎中的原话是:二公子受伤太重,除非是大罗神仙降世解救,不然醒不过来了。
“璟儿……”
刘基瞳孔一缩,呼吸一窒。
他张了张嘴想问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不料,一口气提上来,喉头压抑的一口血气喷涌而出。
“噗!”
刘基口吐鲜血,身体向后仰倒。
老管家眼疾手快地把人扶稳,冲着外面大喊。
“请郎中!”
……
华盖殿。
此时的朱元璋,看着瑞安县卫所的百户联名写的捷报,再看汤和写的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气得当场骂娘。
“死了这么多人,掳走了那么多的女人,被抢的银两上百万,刘璟派亲兵去请救兵,他们两个时辰后才到场捡了个尾巴,居然还敢给自己表功?”
要不是汤和建议,给这几个百户挪挪地儿,直接调到海防去和倭寇直面战斗,证明他们的实力,说明这些人还有用处。
朱元璋都想下令,把这群人砍了,去祭奠逝去的英魂!
经此一役,他算是看明白了,负责海防的官兵良莠不齐,以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咱的官府里,有通倭的汉奸!”
早在旧元时,便把勾结外族的汉人,称之为汉奸。
哪怕旧元亡国,依旧有不少汉奸跟随北上,利用他们洞悉北方地形的优势,给旧元南下当领路狗。
所以有通倭的汉奸,朱元璋并不觉得奇怪。
但是,他绝不会养着这些汉奸,再来荼毒大明的百姓!
朱元璋略一思考,便给汤和写了封圣旨。
“封赏刘璟,只要这小子活下来,让他破格升官,升任温州指挥使,掌管下县所有卫所!”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
如果这孩子命运不济的话,大明朝便痛失一员大将。
而命运这东西,谁也说不准。
朱元璋只盼着刘璟命硬,能够醒来。
“所有战亡的人,按照最高规格发放抚恤金,并贴榜昭告当地百姓!”
重赏了英勇抗击倭寇的英雄,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模仿。
甭管这些人是为了争功夺利还是图名,总比那些拿着军饷却不干事的百户们强。
对于百户们的处置,朱元璋也同意了汤和调用的主张,让汤和自己看着去办,但他也提醒了汤和,凡事小心,别在阴沟里翻了船。
剩下的,便是彻查汉奸的事了。
“咱记得,这一伙倭寇一直在海上转悠,在温州龙湾是第一次登陆,却能够提前获知海防布局的薄弱之处,并且毫不恋战。”
这说明。
在登陆前,倭寇就已经知道,朝廷会加派了人手提防他们。
不然上千人的倭寇,不可能只抢不到一日,看到几个百户领兵,不知道后面有大部队赶来就及时收手。
按照倭寇以往做事的风格,遇到少股官兵那也是照杀不误,而瑞安卫所的兵加起来也没一千,这种战时应急方式,一定是提前决定好的。
“看来咱这一回,让人牵着鼻子走了,可他们到底图谋什么呢?”
与倭寇串通一气抢票大的,然后冒着被发现是汉奸身份,夷三族的风险分赃?
朱元璋不禁想到了,刘家祖坟被挖的事,眼中闪过一道厉色。
“难道是胡党为了打击老先生,特意给倭寇引路?”
胡党和浙东集团,为抢占文官职位的资源,在内部怎么斗都行。
可要是敢当汉奸的话,那就只能不管能力强不强,全都送去见阎王。
又因胡党的核心人物多是淮西老乡出身,想处置可能连带重感情的武将们都跟着求情,有意见,在外打仗时心里犯嘀咕,处理这事就得需要证据了。
“事情出在温州,不如让老先生安排人手去彻查。”
想到刘璟那孩子生死未明,朱元璋知道刘基此时一定忧心忡忡,决定出宫去刘府探视一下。
把调查的权力给刘基,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也算是让刘基得到一些宽慰。
谁知刚安排好出行的马匹,太子身边的贴身太监刘敏来报,吕本和太子在东宫,当众吵了起来,特意请朱元璋过去一趟。
“他们吵架关咱何事?”
朱元璋踩着马镫,利落地翻身上马。
比起参与吵架,还是去看刘基更重要。
谁知,跟着刘敏一起来的另一个太监李恒,见势不妙,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吕大人和太子殿下,正是因为陛下吵架的,您不去,只怕殿下要落一个不敬长辈,不尊孝道的罪名。”
“不敬长辈?不尊孝道?还是因为咱吵的架?”
事关朱标的名誉问题,朱元璋自然不能视若无睹。
再加上他可是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宰了吕本这头老驴,更不容易在这个节骨眼上,再让吕本拿住皇家的把柄。
他只能翻身下马,进了东宫东南角专门开辟出来的书房,才发现除了吕本在场,胡惟庸和礼部尚书都在。
“陛下,你可算来了,太子殿下和吕大人,为了改丧制其中的一条细则争论不休,臣都劝不下了。”
胡惟庸不等朱元璋回应,他话锋猛地一转。
“陛下,兵部传来消息说是倭寇登陆温州了,还挖了刘家祖坟,那刘大人的次子也身负重伤快不行了,臣担心刘大人出意外,正准备去刘府安慰刘大人呢。”
朱元璋看了一眼装模作样的胡惟庸,心说:你去刘府那是安慰吗?
你那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呐!
但眼见吕本和标儿争得脸红脖子粗,一时半会儿他脱不了身,又担心老先生真的发生意外,心里焦灼起来。
“陛下,不如臣带上一位御医,以陛下之名去探望刘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