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纸,洒在陈平安的脸上。
少年睁开眼睛,精神奕奕地起了床。
今日,便是启程前往南淮府城的日子。
院子里,李秀和陈山早已忙碌开来。
李秀将一包包早已准备好的干粮和换洗衣物,仔细地塞进陈平安的行囊。
嘴里不停地叮嘱着:“平安啊,到了府城,可不比在家里,凡事都要小心谨慎。”
“吃食要注意,别乱吃东西,免得吃坏了肚子。”
“晚上睡觉,门窗要关好,钱财也要放妥当。”
陈山则在一旁,默默地检查着雇来的那辆驴车的车况。
虽然话不多,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儿子的期盼与不舍。
“爹,娘,你们就放心吧,儿子又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陈平安笑着安慰道。
柳柔柔也早早地来到了陈家。
少女手中提着一个小小的食盒,里面是亲手做的几样精致点心。
“平安哥哥,这个你带着路上吃。”
柳柔柔将食盒递给陈平安,眼圈微微有些泛红。
“柔柔,多谢你。”
陈平安接过食盒,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在家好好照顾自己,等我回来。”
“嗯,平安哥哥,一路顺风。”
柳柔柔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村口,除了陈家人和柳柔柔,还聚集了一些前来送行的村民。
其中,有几位是村里的族老。
毕竟,陈平安如今是小河村唯一的童生,此次前往府城参加考试,也算是为村子争光。
族里特意派了两位年轻力壮的族人,护送陈平安一同前往。
“平安啊,此去府城,路途遥远,万事小心。”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族长,拍了拍陈平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争取考个好成绩,给咱们小河村争光!”
“族长放心,平安定当尽力而为。”
陈平安躬身行了一礼。
除了族人,还有两位同样要去府城参加府试的童生,也与陈平安约好了一同上路。
一位是邻村的富家子弟,名叫张明远,家中颇有资财,雇了一辆宽敞的马车。
另一位则是县学里一位老儒生的孙子,名叫李世林,家境一般,与陈平安一样,也是乘坐驴车。
三人都是童生身份,此次结伴而行,路上也能相互照应。
“陈兄,时辰不早了,咱们该出发了吧?”
张明远坐在马车上,有些不耐烦地催促道。
“张兄稍待,这就启程。”
陈平安应了一声。
行囊早已收拾妥当,里面不仅有笔墨纸砚、书籍文稿,还有母亲准备的干粮,柳柔柔亲手缝制的荷包,方先生赠送的应急药包。
当然,还有少年自身最大的秘密——那不断壮大的内息,初窥门径的医理,以及那座储藏着无穷知识的脑内图书馆。
与父母和柳柔柔一一作别。
陈平安深吸一口气,登上了那辆略显简陋的驴车。
“驾!”
车夫扬起鞭子,在空中甩了个响亮的鞭花。
驴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村口的泥土路,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小河村的房屋、田野、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孔,渐渐在身后远去。
陈平安掀开车帘,最后望了一眼村口那道倩影。
柳柔柔依旧站在那里,痴痴地望着这边,直到驴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
放下车帘,陈平安心中百感交集。
前方,是更广阔的天地——南淮府城。
南淮府,是大夏王朝东南一带的重镇,繁华富庶,文风鼎盛。
那里的科举竞争,自然也比小小的清溪县要激烈得多。
驴车在官道上缓缓行进。
同行的张明远,不时会从马车里探出头来,与陈平安和李世林闲聊几句。
话题无非是些府城的风土人情,或是对此次府试的展望。
张明远言语间颇为自负,显然对自己的才学很有信心。
李世林则显得沉稳许多,话不多,但偶尔开口,也颇有见地。
陈平安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倾听,偶尔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少年的目光,不时会透过车窗,望向远方。
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层层叠叠的山峦,看到那座即将抵达的府城。
县试,只是一个开始。
府试,将是新的考验,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这条路,还很长,也注定不会平坦。
但少年心中,却没有任何畏惧。
潜龙已稍露头角,即将汇入更宽广的江河。
南淮府的风云变幻,正等待着一位来自小河村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