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陈平安正在为府试的备考和行程规划而努力,方敬儒先生心中甚慰。
这位自己最为看重的弟子,不仅天资聪颖,更难得的是沉稳踏实,凡事都能提前谋划。
这日,方敬儒将陈平安唤至书房。
书房内,依旧是那熟悉的书香墨韵。
方敬儒从书架上取下几本略显陈旧的书籍,郑重地递给陈平安。
“平安,这几本书,是为师当年参加府试时,搜集和整理的一些心得笔记,以及几位名家点评过的时文策论。”
方敬儒的声音带着一丝追忆。
“虽然时过境迁,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不太适用。”
“但其中一些应试的技巧和思路,或许对你还能有些启发。”
陈平安双手接过那几本书籍,入手微沉。
书页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泛黄发脆。
上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和心得。
字里行间,都透着方先生当年的心血和对科举之路的执着。
“多谢先生厚赐!”
陈平安心中感动,再次躬身行礼。
这几本手抄本的价值,远非市面上那些普通的参考书籍可比。
其中蕴含的,是一位前辈学子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不必客气。”
方敬儒摆了摆手,示意陈平安坐下。
“你能金榜题名,便是对为师最好的回报了。”
方敬儒看着陈平安,眼神中充满了期许。
“平安,府试与县试不同。”
方敬儒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府试的考官,乃是知府大人,其眼界和学识,自然远非县令可比。”
“县试之时,或许只要文章合乎法度,言辞通顺,便能侥幸过关。”
“但到了府试,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还请先生明示。”
陈平安虚心请教。
“府试考官,更看重的是考生文章中的‘见识’。”
方敬儒一字一句地说道。
“也就是说,你的文章,不仅要写得漂亮,更要言之有物,能展现出你对世事民情的洞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好,能提出一些具有‘经世致用’价值的见解。”
“经世致用……”
陈平安心中默念着这四个字。
这与自己之前打探到的,关于南淮府赵知府的施政风格,不谋而合。
看来,这位赵知府,确实是个务实派。
“先生的意思是,在策论方面,要多下些功夫?”
陈平安问道。
“正是如此。”
方敬儒点了点头。
“八股经义,固然是科举的根本,不可偏废。”
“但在府试这种层级的考试中,一篇立意高远、见解独到的策论,往往更能打动考官,成为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所以,为师建议你,在接下来的备考中,除了温习经史,也要多关注一些本朝本府的实际情况,多思考一些与民生、经济、吏治相关的问题。”
“若能在策论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哪怕只是些许浅见,也远比那些空泛的议论要强得多。”
方敬儒的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为陈平安指明了备考的方向。
“多谢先生金玉良言,学生茅塞顿开!”
陈平安再次起身,郑重地向方敬儒行了一礼。
从方先生家中回来后,陈平安便将备考的重心,向策论方面倾斜。
结合之前打探到的,关于南淮府赵知府的行事风格和学术偏好。
以及脑中图书馆里那些浩如烟海的案例和知识。
陈平安开始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关于南淮府本地民生、经济发展、吏治整顿等方面的小策论腹稿。
这并非易事。
图书馆中的知识,虽然丰富,但大多是基于另一个时空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将其巧妙地转化为符合大夏王朝实际情况,又能被这个时代的考官所接受的观点,需要陈平安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包装”。
比如,一些基础的管理学原理,可以借鉴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将其阐发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的具体措施。
一些简单的经济学规律,则可以引用历史典故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成功案例,来论证其在当下的可行性。
陈平安的目标,是让这些“新颖”的观点,看起来像是从古人的智慧中发掘出来的,是“古已有之”的道理,而非自己凭空杜撰的奇谈怪论。
这既能展现自己的“见识”,又不至于显得太过惊世骇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几日的苦思冥想和反复修改。
陈平安写出了几篇策论的草稿。
他将其中一篇关于“疏浚河道,发展水运,以兴商业”的策论,拿去请方敬儒先生斧正。
方敬儒仔细阅读了陈平安的草稿,脸上露出了惊讶之色。
“平安,你这篇策论,角度倒是颇为新颖。”
方敬儒赞许道。
“能从水运与商业的关系入手,论证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确有几分见地。”
“只是……”
方敬儒话锋一转,眉头微蹙。
“为师觉得,你文中提到的某些措施,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比如,你提议由官府出资,统一规划河道,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这个想法固然是好,但以本朝本府目前的财政状况和吏治水平,想要完全实现,恐怕难度不小啊。”
“而且,你文中对水运带来的商业繁荣,描述得似乎也有些……乐观。”
“凡事有利有弊,大规模发展水运,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沿岸土地的纠纷,漕运的贪腐等等。”
“这些,你在文中似乎并未提及。”
方敬儒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陈平安策论中的不足之处。
“学生受教了。”
陈平安虚心接受。
方先生说得没错。
自己这篇策论,虽然借鉴了图书馆中的一些先进理念,但在结合实际方面,确实还存在欠缺。
有些想当然,有些过于理想化。
看来,将“现代知识”转化为“古代智慧”,并非简单的照搬和包装。
更需要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取舍。
“先生提醒的是。”
陈平安诚恳地说道。
“学生回去之后,会再仔细斟酌,结合本朝本府的实际,对这篇策论进行修改。”
“嗯,你能有此觉悟,很好。”
方敬儒欣慰地点了点头。
“记住,策论之道,贵在务实。”
“既要有新颖的见解,更要能切中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切忌空谈阔论,纸上谈兵。”
在方敬儒的指点下,陈平安继续打磨着自己的策论思路。
力求在保持新意的同时,又不显得突兀和不切实际。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也让陈平安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起来。
也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府试,更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