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寒意渐浓。
连日的阴雨和骤降的气温,让小河村不少抵抗力弱的人都染上了风寒。
陈平安的母亲李秀,也没能躲过。
或许是长期的辛劳累垮了身体,或许是一时受了凉,这位勤劳朴实的农妇病倒了。
起初只是几声咳嗽,一点鼻塞,她自己并没太在意,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没过两天,病情却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咳嗽变得剧烈而频繁,常常咳得整宿睡不好,喉咙也沙哑得厉害。
整个人都无精打采,浑身发冷,畏寒,连带着头也昏沉沉的。
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精神萎靡的样子,陈山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赶紧去村东头,请来了村里唯一的赤脚郎中——王郎中。
王郎中背着个破旧的药箱,来到陈家,仔细给李秀搭了脉,又翻看了舌苔。
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捋着花白的胡须,慢悠悠地下了诊断:“嗯…是风寒入体,受了凉。不打紧,吃几服药,发发汗就好了。”
随即开了个方子,都是些常见的解表散寒的中草药。
陈山不敢怠慢,立刻去镇上抓了药,回来按时按点地煎给妻子喝。
然而,三四服药灌下去,李秀的病情却依旧没有起色,咳嗽反而更厉害了,有时甚至咳得喘不上气,脸色也愈发苍白。
王郎中再来看过一次,也只是摇摇头,换了下方子里的两味药,依旧不见效。
陈平安守在母亲床边,看着她虚弱的样子,听着她压抑不住的咳嗽声,心里如同被揪着一般难受。
焦急万分。
王郎中的医术显然是指望不上了。
继续这样下去,母亲的身体恐怕会越来越差。
去镇上请大夫?
且不说花费巨大,镇上的大夫水平又能高明多少?也未必就能药到病除。
情急之下,唯一的希望,再次落在了脑海中那座无声的图书馆上。
夜深人静,守在母亲身边。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意识沉入图书馆的医学区域。
输入母亲的症状:咳嗽、怕冷、头痛、乏力、喉咙沙哑、精神萎靡…
相关的古代医案、病症分析、治疗方略如同潮水般涌现。
风寒感冒的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食疗调理的各种方法,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
虽然许多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方剂他目前还无法理解,更不敢贸然使用。
但通过仔细比对母亲的具体症状——咳嗽剧烈但似乎痰不多,畏寒明显,舌苔发白,脉象(他偷偷学着郎中样子摸过,感觉跳动无力)虚弱…
结合图书馆中关于“风寒夹虚”证型的描述。
一个推测渐渐在他心中成型:
母亲这次生病,恐怕不仅仅是单纯的外感风寒,很可能还夹杂着本身“体虚”的底子。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一味发汗解表的药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因为耗伤正气而导致病情反复。
不能再单纯驱邪了,必须兼顾扶正。
可是…如何扶正?
开药方?他不敢。人命关天,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那…从更安全的方面入手?
食疗。
护理。
图书馆里关于风寒夹虚的食疗方子倒是不少。
他仔细筛选着,寻找那些药性平和、材料易得、不容易出错的方子。
生姜红糖水?可以驱寒暖身。
葱白豆豉汤?可以发散风寒。
似乎都对症,但好像还不够…
目光落在一条关于“紫苏叶”的记载上。
“紫苏叶,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行气和胃…”
药性相对平和,不像麻黄桂枝那么峻烈。
而且…陈平安心中一动,他记得屋后山坡上就长着不少野生的紫苏,叶子边缘带点紫色,气味很特殊,村民们有时也会采来当调料或泡水喝,只是不知道它真正的药用价值。
用这个,应该不会引人怀疑。
再配合生姜、葱白、红糖,熬成一碗驱寒暖身、又能稍稍理气的“食疗汤”,或许可行?
除了食疗,护理也很重要。
母亲现在体虚畏寒,保暖是第一位的。
但也不能完全捂着,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反而有助于病情恢复。
饮食上,油腻生冷的肯定不行,得吃些清淡易消化的,比如…小米粥,最是养胃气。
一个初步的“治疗方案”(更准确地说是护理和食疗方案)在心中形成。
第二天一早,趁着父亲去熬药的功夫,陈平安悄悄跑到后山,采摘了一小把新鲜的紫苏叶,藏好带回。
找到正在灶房忙碌的父亲。
“爹。”
“嗯?平安,啥事?你娘好些没?”陈山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愁容。
“还是老样子,咳得厉害。”陈平安摇摇头,然后凑近父亲,压低声音,“爹,王郎中的药好像不太管用。我…我前几天偷偷翻了下方先生借给我的一本旧书,是本讲养生的杂记。”
开始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
“书上说啊,像娘这种情况,有时候光吃药不行,还得靠吃食调理。里面记了个方子,说是对受了风寒、身子又虚的人特别管用。”
“哦?什么方子?”陈山立刻来了兴趣。
“就是用老姜几片,带根须的葱白几段,还有红糖,一起熬浓汤。书上还说,最好再加点…嗯…后山那种叶子有点发紫、闻起来香香的草。”陈平安拿出藏好的紫苏叶,“就是这个,书上管它叫‘回魂草’,说能提精神,固根本。”
再次祭出“回魂草”这个唬人的名字。
“熬好了趁热喝下去,发一身透汗,把寒气逼出来。连喝几天,保管有用。”
“还有啊,”不给父亲质疑的时间,继续“传授”书上的知识,“书上还说,生病的人呐,最怕再受凉,屋里得暖和。但也不能门窗紧闭,得时不时开点缝透透气。吃的也得清淡,小米粥最好。”
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既有“古方”依据,又有具体的护理细节。
陈山听着,虽然对什么“古书杂记”、“回魂草”将信将疑,但看看床上病重难愈的妻子,再想想儿子之前的种种“神奇”…
试试吧。
反正都是些寻常东西,也吃不坏。
“行…行。就按你说的办。”陈山点了点头,“爹这就去弄。”
很快,一碗混合着姜、葱、红糖和紫苏叶特殊香气的“神仙汤”就熬好了。
颜色是有些奇怪的红褐色,味道也说不上好闻。
陈平安亲自端到母亲床前。
“娘,这是我从书上看到的方子,叫‘神仙汤’,专门治您这种风寒咳嗽的。您快趁热喝了试试。”
李秀虚弱地笑了笑,看着儿子关切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也没多问,接过碗,小口小口地喝了下去。
味道辛辣中带着点甜,还有一股奇异的草本清香。
一碗热汤下肚,李秀感觉一股暖流从胃里升起,渐渐扩散到全身,原本冰冷的四肢似乎也暖和了一些,额头微微见了汗。
陈平安又叮嘱父亲在屋里生了盆炭火(注意通风),自己则守在母亲身边,帮她掖好被角,不时喂她喝点温水。
没有内功按摩。
这一次,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效果,会如何呢?
接下来的两天,陈家严格按照陈平安从“古书”上看来的方法照顾着李秀。
每天坚持喝两碗“神仙汤”。
屋里保持温暖通风。
三餐只喝清淡的小米粥。
到了第三天早上。
奇迹,似乎真的再次降临了。
李秀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许多,不再昏昏沉沉。
咳嗽的次数和剧烈程度也大大减轻。
身上那股畏寒的感觉消失了,甚至能自己下床走动一会儿了。
虽然还未痊愈,但这好转的速度,却比之前喝王郎中的药快了不知多少倍。
“平安。你那神仙汤…真神了。”陈山看着气色明显好转的妻子,激动地抓住儿子的肩膀,“你娘…你娘真的好多了。”
李秀也拉着儿子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欣慰的笑容:“是啊,喝了那汤,身上舒坦多了。我儿真是…懂事了,还会从书上看方子给娘治病了。”
看着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陈平安心里也充满了激动。
成了。
这一次,没有依靠任何超凡力量。
仅仅是凭借图书馆的知识,通过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推断、以及正确的护理和食疗方法。
他真的…帮助母亲缓解了病痛。
这次成功,带给他的信心和成就感,远比上次套到兔子要强烈得多。
这证明了,图书馆里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力量的宝藏。
只要运用得当,哪怕只是最基础的知识,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然,他也清楚,这次成功有其偶然性。
母亲的病症相对不算太复杂,自己“蒙”对了方向,食疗和护理也确实起了作用。
若是换了更凶险的疑难杂症,恐怕就无能为力了。
真正的医术,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自己这点皮毛,还差得太远太远。
对更高深医术的渴望,以及对那位神秘老者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
不过…
母亲病好得这么快,会不会引起村里人的注意?
尤其是那个效果不佳的王郎中,会不会心生疑窦?
如果真有人因此上门求助,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是继续用“古书偏方”搪塞,还是…
新的问题,似乎又摆在了面前。
但无论如何,这次“小试牛刀”的成功,让他更加坚信,知识,就是力量。
这条依靠智慧和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他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