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柳柔柔那番交谈之后,陈平安心中的紧迫感更强了。
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更是为了守护那份珍贵的情感,他必须在科举之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稳定下来,话本的收入虽然有波动,但足以支撑日常开销和束修笔墨。
陈屠户的债务也还得七七八八,不再是燃眉之急。
外部的威胁(王二、陈老爷)暂时蛰伏。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全力备考。
目标,就是几年后,大夏王朝科举体系的第一道正式关卡:县试。
虽然只是最低级别的考试,但却是获取“童生”身份,进而参加府试、院试,最终获得秀才功名的必经之路。
重要性不言而喻。
方敬儒先生虽然已经开始教授四书五经的经义,但进度相对缓慢,毕竟还要照顾蒙学馆里其他十几个孩子。
而且,方先生的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围绕着经典的解读和字句的辨析,对于科举考试本身涉及的策论、八股文格式等应试技巧,涉及得还不多。
陈平安知道,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进度。
他必须主动出击,利用好自己最大的优势——脑内图书馆。
夜深人静,油灯如豆。
结束了一天的蒙学课业和短暂的休息后,陈平安再次将意识沉入那片浩瀚的书海。
这一次,目标明确而集中。
“科举”、“县试”、“经义”、“策论”、“八股文”。
相关的典籍、资料、甚至笔记、心得,如同受到召唤般,从无数的书架中汇聚而来,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首先是历代科举的范文。
从前朝到本朝,从县试、府试到更高层级的乡试、会试。
无数或工整、或典雅、或气势磅礴的文章,如同画卷般展开。
不仅仅是文章本身,旁边往往还附有详细的点评和注解。
哪些是名家手笔,哪些是主考官欣赏的风格,哪些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哪些又存在着不足和争议。
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准备参加科举的学子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光是通读这些范文,就能对科举文章的风格、要求、乃至评判标准,有一个极其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接着是关于八股文的专门论着。
从其起源、发展,到具体的格律要求(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再到各种写作技巧、常见弊病、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甚至还有一些后世学者对八股文的批判性研究,指出了其束缚思想、僵化格式的弊端。
这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陈平安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客观、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种被后世深恶痛绝的文体。
他明白,在鄙视其僵化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作为“游戏规则”的存在,熟练掌握其技巧,才能在科举场上脱颖而出。
最后,是关于策论的部分。
这部分内容最为庞杂。
不仅有历代经典的策论文章,更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水利、律法等各个领域的典籍和案例分析。
甚至…还有一些他前世所学的、关于社会管理、经济运行、逻辑思辨的基础理论,虽然与古代背景不完全兼容,但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这些知识,如果能巧妙地融入到符合时代语境的策论中,必将成为他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图书馆里的这些“应试宝典”,简直就是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超级外挂。
陈平安心潮澎湃,如同一个饥饿已久的人扑向了满汉全席。
开始系统地梳理、吸收这些知识。
白天在蒙学馆听方先生讲解基础经义,晚上则在图书馆里印证、深化、拓展。
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想要验证自己的理解,他便会以请教的方式,去问方先生。
“先生,学生昨日读《孟子》,见有‘制民之产’一说。若要使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除了教其耕种,是否还应考虑…嗯…货物之流通,商贾之有无?”
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却将话题引向了经济和商业。
方先生可能会皱着眉头,先是训诫他“士农工商,农为本”,然后才引经据典地解释孟子原意,但也可能会被他这种联系实际的思考方式所触动。
“先生,学生练习八股,总觉破题难以精当。是否有什么诀窍,能更快地抓住题旨要害?”
这是在请教八股技巧,实则是将图书馆总结的“破题法”拿出来,想听听方先生这位“过来人”的看法。
方先生可能会倾囊相授自己的经验,也可能会惊叹于他对八股文理解速度之快。
如此一来,陈平安不仅高效地吸收着图书馆的知识,还能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将其“本土化”,避免了闭门造车可能带来的偏差。
同时,他这种远超同龄人的学习速度和领悟能力,也让方敬儒先生愈发惊叹。
“此子…真乃天纵奇才。寻常孩童尚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之时,他已能通读经义,初窥作文法门。假以时日,成就不可限量啊。”
方先生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看着陈平安送来的、虽然稚嫩却已初具章法的习作,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甚至隐隐觉得,自己这点浅薄的学问,恐怕很快就要教不了这个“妖孽”弟子了。
对于老师的惊叹和日益增加的期许,陈平安心里有数。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但也清楚自己的劣势。
比如,八股文的写作。
虽然理论和格式都懂,但真正动笔,要将自己的思想严丝合缝地塞进去,还要写得漂亮、流畅、符合规范,依旧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打磨。
过早接触这些高度格式化的东西,会不会固化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也是他所担心的。
因此,在学习八股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其他知识的涉猎,尤其是那些能启发思维、开阔眼界的“杂学”。
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
上午,跟着方先生学习经义,打牢基础。
下午,练习书法和小楷,这是科举的“门面”,必须过关。
晚上,前半夜练习八股文写作,揣摩格式技巧。
后半夜,则沉入图书馆,广泛阅读,吸收各种知识,并尝试将现代思维与古代经典进行融合、碰撞。
这个计划,强度极大,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
但他却甘之如饴。
因为他知道,每多吸收一点知识,每多掌握一项技能,他未来的道路就更宽阔一分,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一分。
图书馆的“应试宝典”能多大程度帮助他?
现在还不好说。
毕竟,科举考试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还有临场发挥、心理素质、甚至…运气的成分。
但至少,它给了陈平安一个远超旁人的起点,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至于会不会固化思维…
陈平安相信,只要自己时刻保持警惕,坚持独立思考,广泛涉猎,就一定能在掌握“规则”的同时,又不被“规则”所束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图书馆作舟。
属于陈平安的、独特的备考之路,已经悄然开启。
目标,直指那决定命运的第一次正式科举——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