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叔和仓头善叔一边盘点,一边念:“东家,这次从黄老爷家搬来的纹银三千两、碎银一百多两,麦米有六百石,棉布五十匹,盐两百四十斤,还有腌菜腌肉,耕牛、猪等牲畜。”
善叔是周老爹的三弟,他看了看周怀民,欲言又止。
周怀民看着仓窑里米面布匹和银两,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如今做工的人不少,有了这笔意外之财,又能撑上两三个月。
但这种也只能解一时之急,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煤球生意铺开,就有了长稳的进项。
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
而钱,就是一个市场内,经济运转的媒介。
所谓市场,大明是一个市场,河南府是一个市场,一个周家沟,也是一个市场。
一个市场内,物资流通速度越快,在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产生的财富即生产总值就越多。
前些日制作的煤球已晾晒好,周怀民及李升、刘掌柜、禹叔、年叔把煤炉煤球装上板车,来到纺织坊。
“各位,给大家送温暖来了。”周怀民喊出工坊的女工。
众女工看着李升从板车上卸下的煤球,好奇道:“这是什么东西?”
周怀民笑道,“昌润家的,你一家是五口人,用煤饼一天大约耗费多少?”
“民叔,我家有当家的,公婆,还有一个毛孩,共五人。早饭、晚饭各用煤有五六斤。”
“也就是说,一天下来只做饭耗煤十斤左右。”
“嗯,还要备一些引火柴草,火石。”
“大家家里用煤几乎差不太多吧?”周怀民对众人问道。
众人点头。
“我给大家算笔账。”周怀民朗朗上口,“咱周家的煤窑,售价是百斤煤五十文,比其他村里还要低一些。”
“也就是说,每家每月做饭只煤钱就需一百五十文。这也是一个短工两三天的工钱。我算的可对?”
“差不多,挣钱比吃屎都难,花钱比漱口都快。”众人附和道。
“李升!”李升已经等了半天了,赶紧搬来煤炉和蜂窝煤。
众人看着这奇怪的东西,七嘴八舌问道。
“这个是什么,煤做的,能烧火?”
“正是,这个叫煤炉,大家看这个炉子怎么生火的。”周怀民负责介绍,李升负责演示。
“这炉子生火真快,比火盆快多了!”一妇女已观察到不同之处。
“而且还省柴草!”又一妇女眼尖。
其实这就是煤炉的妙处,封闭又通风。周怀民暗道。
李升放入一个煤球,从下面进风口处扇风,不一会就火红起来。然后掏出剩余的柴草,把红煤球放到最下面,上面加上三个生煤球。
“这个叫做蜂窝煤,又叫煤球,做饭时把风盖打开,这煤球上面的一块就会烧热,做五口之家的饭,只需一块即可。”
“这个不是放入四块吗?”
“这个是刚引燃,才需放入四块,后续无需引燃。”
“什么意思?意思是不用每次都引火?”
“正是。这就是煤炉和煤球最大的妙处。火石省了许多,这也是笔开销呢。”
“二民哥,我还是不懂,不引火怎么烧热呢?”
“每次做完饭,用这个东西,叫做火钳。把上面三个夹出来,把最后一个扔掉。然后把上面三个放进去,上面再加一个生煤球,盖上这个封火铁盖即可。次日早上把封盖打开,封火盖夹起来,即可生火做饭,如此循环。”
李升拿起火钳,演示起来。
昌润媳妇问道:“也就是说,一天两个生煤球即可,也不用柴草引火。”
“正是,每天两三块即够用。我周记煤球坊今日也同日创办,李升为主事,正式出售煤炉和煤球。”周怀民拉着李升,向大家介绍定价。
李升冲大家拱手示意:“咱周家沟村民,可享特殊待遇,只需预定五百个煤球,煤炉免费送给大家使用。”
众人皆不相信,还有这等好事。
周怀民走上一步,笑道:“有了这个煤炉,大家每日做饭就无需引火,弄的满脸乌黑,这皮肤沾了灰烟,时间长了,就会渗入皮肤。未过门时个个都是白白嫩嫩,这结婚生子后,引火做饭久了灰头土脸。”
众人互相看了看,还真是如此。
“我订一个!”昌润婆娘大声道。她心里暗想,只要跟着二民叔做,总是能得来好处。
“我也订!”
“我订!”
……
年叔收钱,李升捡货。也就一会的功夫,二十个煤炉竟被订完了。你有我也要有,人群效应。
有不少年纪大的媳妇、婆子,都没买,省着点银子贴补家用。
禹叔和年叔,对视一眼,各自暗笑。
李升动手在两个坊内安装煤炉和通风陶管。
这是特制的陶管,璧薄,可嵌套,有单独的弯节,把未充分燃烧的煤气及硫化物从管道抽走,通过管道延长散热。
这栈房本就低矮简陋,不一会的功夫,屋里就明显有了热气。
“这可比火盆强多了,火盆的火是挺大,但烧不了一会,非常耗煤。屋里很快就冷下去。”众妇女围观看着这新颖的煤炉用法。
“这设计真是精妙。”禹叔来回踱步观看,惊讶不已。
“每处仿佛都蕴含着极致的道理。把热气利用到了极致。”禹叔小心摸着发热的陶管,又跑出门外,看到从窗户纸透出的陶管口正排出缕缕煤烟,“这同时又能做到省煤和排毒,极致。”
“整个结构浑然一体。”禹叔连连赞叹,又拿着火钳颇有兴致的夹着煤球和封火盖。“精妙,精妙,各部件无一处多余。”
“这个东西,若是推广开来,用于民生,这严冬又能少冻死多少百姓。”年叔在旁也是捋着胡须,医者仁心。
“没错,若是推广开来,万家万户都离不开这煤炉,我周记的生意岂不是货通天下?”刘掌柜早看出这煤炉的价值所在。
又道:“自今日起,咱平安堂、食堂及各办公厢房都装上煤炉供暖,日用耗费,皆从公出。”
其实众人平时在家里并不烧煤取暖,做饭还能省则省,哪有闲钱去取暖。每天都是这样冷嗖嗖过。
但现在这寒冬里,享受了屋内温暖如春,之前年年冬天冻的像狗一样,白活了。
自己每月能挣二两银子,多花个几文,自己在家也体面。
又听到众人如此夸赞这煤炉,二民自己家里都在用,便心动也要购买几套。
有几人家里稍宽裕的,便要购买这取暖陶管。李升和年叔又开始忙活起来。
周怀民又累又渴,待忙完,喊上昌润家的和大嫂,几人回食堂喝茶吃饭。
猛灌了几口热茶,直呼爽快。
“东家,这出了栈房,再来到食堂,感觉这食堂比之前就冷多了。”年叔笑道。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禹叔也是打了一个寒颤,忙喝热茶。
“民哥,现在煤炉这工艺及安装我都已掌握熟练,咱今天是开门红,前几日咱制作的这批样货也已卖完,是不是该增产了?”李升现在激动万分,他年纪轻轻,前几天还在生死线上挣扎,今天就做了这煤球坊主事,一定要把自己的煤球坊给办好。
“先不急。”周怀民看到大嫂、昌润婆娘、允贞坐的另外一桌,便道,“把这两个方桌拼起来。”
忙活间,又喊来了禹允贞、谭向和周怀祺三人。
待众人俱在,拼桌坐定。
“今日择日不如撞日,就在这食堂,咱便召开周记首次主事大会。虽然大家有的非常熟识,但有的并不相识。我为诸位按年龄一一做介绍。”周怀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