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总督魏学曾在邸报里这样评价萧如薰。
“斯人兼备文韬武略,文则经纶满腹,武则骁勇冠群,实乃难得之俊彦。”
而梅国帧是这样写的。
“若论及此君,文才出众,腹藏锦绣。文章华彩四溢,或如行云流水,或似峰峦起伏,令人叹为观止。武略亦非凡俗,身强体健,武艺娴熟,驰骋于疆场之间,奋勇无畏,剑戟生风,有万夫不当之勇。文能治国安邦,武可保家卫国,真可谓文武双全、德艺双馨之贤士也。”
“萧如薰!萧如薰!.....”众人纷纷念叨着这个名字。
“唉,只可惜他并非文官出身啊......”王锡爵忍不住叹息道,话语间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其他几位阁老听到这话,也不禁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此时,魏学曾和梅国帧对萧如薰的评价传入了他们的耳中。那一番赞扬之词让这些阁老们心中一动,但同时又因萧如薰非文官的身份而感到些许遗憾。毕竟,在朝堂之上,文官的地位往往更为尊崇。
就在这时,阁臣赵志皋缓缓地放下手中的茶杯,嘴角微扬,笑着开口道:“诸位,已故的杨部堂何等英明睿智,竟能将自家的独生爱女许配给萧家。如今看来,杨公当真是有一双洞察世事、识人之明的慧眼啊!”
他的话音刚落,周围的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赵志皋轻轻地咳嗽了一声,众人立刻安静下来,目光纷纷投向他。只见他微微眯起双眼,缓声道:“诸位,这萧如薰虽是一介武官,但却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其书法更是一绝!观其所作之字,笔力雄浑,刚柔并济,显然是下过一番苦功的。虽说未曾获取功名,但也算是圣人门下弟子。而且,现今他已全然拜入梅大人门下。”
话音未落,一旁的户部尚书王家坪连忙点头应和道:“王阁老所言极是!下官亦深有同感。想当今之时局,可谓风云变幻,多事之秋呐!北方的鞑靼铁骑虎视眈眈,南方的土司官员心怀不轨,就连辽东的女真部落亦是蠢蠢欲动。值此危难关头,这萧如薰竟如此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依下官之见,咱们是否应当对其施以援手,拉拢扶持一番呢?”
王家坪身为户部尚书,同时也是内阁成员之一,自然对财政之事最为敏感。萧如薰此战告捷,不仅能够稳定边疆局势,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大节省军费开支,减少国家财政压力。于户部而言,所获之实惠不可谓不大。因此,他对萧如薰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王首辅,您看……”
“就按各位的看法吧!”首辅王锡爵点了点头。
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子里,萧如薰正一如既往地专注于自己的军火生意事务,对于即将降临到他身上的荣耀与机遇浑然不觉。
远在宫廷深处的皇帝朱栩钧,心中却早已有了一番盘算。这位年轻而睿智的君主,对萧如薰的才能、智慧赞赏有加,渐渐地对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青睐与器重。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栩钧决定赐予萧如薰一份前所未有的殊荣:晋升其为伯爵,并加封从二品官衔,同时还授予他奉国将军的名号。
原本,按照惯例,皇帝做出如此重要的人事任命往往需要与内阁进行一番协商和讨论。毕竟内阁作为朝廷中的核心决策机构,拥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和影响力。通常情况下,在涉及官员升迁等敏感问题时,双方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不合甚至相互扯皮的局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朱栩钧将自己关于晋升萧如薰的想法传达给内阁时,原本预想中的激烈争论并没有出现。相反,内阁成员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这一决定,没有提出丝毫异议。
这个出乎意料的情况着实让朱栩钧感到十分惊讶。起初,他还有些疑惑不解,但稍稍思考片刻后,便恍然大悟:原来,内阁之所以赞同自己对萧如薰的提拔,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因为他们同样看到了萧如薰所具备的卓越才华和巨大潜力,也想拉拢他。
“一群老狐狸!想和朕抢人?哼哼!”
……………………
不过正当朝廷解决了宁夏叛乱问题,认为又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东边又出事了。
兵部尚书石星接到辽东的情报消息时直接懵了。
“怎么可能!”
一三九二年,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后,多次派遣使者到明朝请求册封,并请明太祖朱元璋为其新王朝赐名。朱元璋裁定“朝鲜”为其国号,这标志着明朝正式承认朝鲜王朝。此后,朝鲜历代国王即位都要向明朝奏请册封,明朝会派遣使臣携带诏书、印玺等前往朝鲜进行册封仪式。
朝鲜国素以“小中华”之称闻名于世,其疆域辽阔,南北绵延达三千里之遥!且国内兵力强盛,据保守估计,其所拥有的兵甲之士起码超过十万人众!如此强大的国家,又怎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竟被那倭寇几乎给一举打穿呢?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莫非是朝鲜方面已然选择了投降之路,甘愿向倭国俯首称臣,并主动为其让行开道不成?
“不可能!一定不可能!”
石星做为一部尚书,最基本的判断力是有的。朝鲜对大明爸爸一直恭敬有加,没理由,也根本不敢背叛大明。
可唯一让石星不解的事,这朝鲜都要亡国了,怎么没有派人给大明求援呢?
为了保险起见,石星一边安排驻辽东的李成梁部注意朝鲜国的动静。一边又安排保定,天津,山东等地驻军加强沿海的安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