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开到铜石镇,铜石镇在老山县算得上是大镇了,各方面情况比水沙乡要好。
不过他们前往的地方并不是镇政府,而是一个叫作幸福村的村子。
前往这条村子,路就难走得多。不过好在车子是公家的,李超也不心疼,碰到坑坑洼洼的敢往前闯。
这个村子地势比较高,在半山腰上,能够远远看到已经废弃的矿山。矿脉裸露的山体被荒草覆盖,铁锈色的岩层在阴天下显出斑驳的灰褐。
“这里是幸福村,以前叫作矿山村,后来矿山停了之后,这里的人改从事农业生产。”
车子停在村子外面,林艾兵给两人介绍了起来。
李默对此并不稀奇,一般这样的村子,都是早期依矿而建。后面矿采完了,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给采了,村子里的人故土难舍,或者没有经济来源去县里面居住,所以依然住在村里。
只是脱贫攻坚的时候,按说应该解决公共设施等问题才对。
李默问出这个问题,林艾兵让他去村子里面看看就知道了。他随着林艾兵往里面走,方才明白他所说的意思。这里的村民,竟然大多都有些残疾的。
林艾兵解释:“这里以前是矿山的残疾职工安置点,后来才形成了村落。脱贫的时候给了兜底政策,并且也通了水电,就是这条路不大好弄。”
听到修路两个字,李超在旁边嘿嘿一笑:“老林,你不会让我们给他们修路吧,咱们是科技服务,可干不了修路这样的大事。”
李超的话 有点刺耳,但是李默也是这么想的,虽然说要挑战困难,却不代表他什么困难都敢挑战。修路这个事情,他去干的话,属于吃力不讨好。
县科协的工作,还是在科技下沉上,修路那是地方的事情。
林艾兵却摇了摇头,带着李默继续往村子里面走,一直走到村子后面的时候,看到这里很多田地。而在这些田地之上,有一个小小的玻璃棚子,感觉非常突兀。
林艾兵就是将李默等人带到了棚子这边,他一边走一边介绍了这个棚子的情况。原来这个棚子是幸福村一个退役军人搞的一个智能温室大棚。
林艾兵提到这个退役军人的时候,颇有些感慨。这个退役军人叫作董辉隆,军人退役之后就来到矿公司上班,后来在一次见义勇为中受伤残疾。
由于在外面出的事,不归矿公司管,不过好在矿公司将他安置在幸福村,也帮扶了一段时间。后来矿停了,公司也撤了,地方上对他进行了帮扶。
而且按照政策,董辉隆是可以搬到县里面安置的,但是他一直没有离开幸福村,而是在搞智能温室大棚,想要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李默皱眉问道:“为什么他想起来要搞这个?”
林艾兵叹了一口气:“因为幸福村残疾人很多,如果能够搞智能大棚的话,非常方便残疾人耕作,你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李默听完,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是个利己主义者,但是内心的良知却让他对这些努力照亮别人的人,心怀敬意。
进入这简陋的“小棚”之后,这里也就十来个平方,不过一进来就感觉到温度舒适。不同于在电视上看到的高大上智能大棚,这里面很多材料明显都是家用电器改造的。
进来的时候,李默看到一个中年人带着两个村民在研究着什么。
听到声音,中年人起身看过来,然后露出了干净的笑容:“林主任,你怎么来了?”
中年人就是董辉隆,他一站起来,众人都能看到,他一条小腿是一根木棍代替的。林艾兵在路上介绍,董辉隆是救一个孩子的时候,车祸导致一条小腿截肢。
林艾兵向董辉隆介绍李默:“这是我们县科协专职副主席李主席。”
董辉隆闻言,也向他伸出了手。
李默握着他的手,只觉得他的手掌很大也很有力。
林艾兵抓住机会说道:“小董带着我们李领导转一圈,谈谈你这个大棚。现在乡村振兴科技服务这一块,他就是分管领导。”
林艾兵有意这么介绍,其实也是把李默架起来。你不是要挑战困难么,现在就把困难给你挑战。看他这个架势,应该不止一次这么干了。
果然,董辉隆眼睛一亮,然后热情拉着李默开始讲解了起来。
总共也就十来平方的地方,按说没有多少东西,但是董辉隆却滔滔不绝。他这个智能大棚的灵感来自集装箱植物工厂,也就是在废旧集装箱里面用多层立体种植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不同阶段的种植和收获,从而大幅提升产量。
不过这里面涉及很多设备,例如营养液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李默哪怕不懂行,也知道这样一套整体下来,价格在十万左右,甚至有可能高达一二十万。
然而董辉隆介绍完之后,在提到成本的时候,他说通过回用二手材料,能把价格压到五万不到,甚至是能够压到三万以内。
而一个这么大的地方,一年产量相当于两亩地的产量。
李默突然感到有些惭愧,在不久之前,他与县长郑宏云讨论科技的时候,又是deepseek,又是机器人。可是真的到一线来,他觉得自己远不如董辉隆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
自己说得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与一线的结合点都找不到。人家学历不高,但是真正通过实践,在农业上做出了科技文章。
李默突然的沉默,让众人说话的声音不自觉小了下来。
“需要多少钱,能干出规模来?”李默突然看向董辉隆。
董辉隆一愣,然后露出了欣喜的神情,他没有想到对方直接提到资金。这些年林艾兵也陆续带来过不少人,但是真正能够感兴趣的人不多。
有一次带了一个老板过来,口头上答应要投资,最后也就象征性转了五百块钱,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施舍。
一些干部过来虽然送上很多精神鼓励,但是真正能出资的少之又少。初期的时候,林艾兵通过铜石镇以科技下乡的名义,从别的地方节约了一些资金过来,但是资金到了镇里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为这个项目要做到规模化,不仅需要资金量大,而且还涉及修路、销售渠道等等。项目倒是好项目,但是敢于去做的不多。
李默是唯一一个,直接开口问总资金投入的。而且从他神色来看,对方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