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子时将至,郿国城头,陈蒨身披一件金黑错落、绣有麒麟图案的华贵长袍。左手紧握长剑,右手轻轻掐诀,嘴唇微动,似是默念着什么神秘的咒语般,其声隐约难辨。
不多时,他手中的长剑直指苍穹,片刻的沉寂后,天际之上一道巍峨身影赫然耸立,其雄伟之姿,即使是方圆数百里之外,仍清晰可辨。
此夜,正当值的羌晋联军一见到那一眼望不到其头顶的身影后,顿时便想起了陈蒨白天所言之辞,无不是心生惊悸,冷汗涔涔。
无数关中的百姓,在各个郡县见到此景后,皆跪伏于地,将陈蒨奉若神明,朝着其身影的方向顶礼膜拜。
纵使是沉稳如长孙凌,在亲眼目睹这一幕后,也被惊的倒吸了一口凉气,呆愣在原地,目光中更是充满惊愕,凝视着郿国的方向,他这数十载如一日坚守的信念,在这一瞬间开始土崩瓦解,支离破碎。
“莫非……其真是天神……我真的要遭受天谴了吗……”
随着陈蒨手中长剑轻轻摇曳于虚空,其上的人影轮廓边,几条金辉闪烁的巨龙徐徐浮现,环绕其旁缓缓盘旋。
“晋人无道、无德、无信,履兴无名之兵,扰天下之安定。我身为天帝之子,岂可坐看苍生履受贼子之辱,今当降下天谴,惩此乱世之贼!”
话落,陈蒨挺剑在手,直指羌晋联军的营盘,天际之上,那些盘旋的金龙似乎感应到了主人的召唤,瞬间腾空而起,朝敌方营寨上方飞扑而去。
紧接着的,便是仿佛天穹倾覆般的巨响在羌晋二军的营寨上空轰然炸裂,猛烈的爆炸引发的冲击波,夹带着无数砂石铺天盖地而来,险些要将连营数十里的营帐彻底吞噬。
近十万的羌晋联军,须臾间便已损折殆尽,所剩无几。陈蒨见目的既达,便迅速褪去长袍,披挂上了甲胄,随即面对早已整装待发的三军将士,开始下达指令。
“贼现已精锐尽丧,十不存一,此乃上天赐予我等趁机入蜀灭晋,建立不世之功的大好良机!
崔绍谦、李萧然、柳言昱、陈禹康,你们四人随我率三万步卒,换上晋贼的甲胄,带上调教好的晋太子,从褒斜道入蜀,借机骗开汉中各处险要,直扑成都!
王承文、谢邕,你二人率本部所有骑兵,即刻出发,务必将贼残部尽剿于关中!”
“是,明公!”
……
陈蒨在齐晋边境与晋太子司马相淄再次相见时,其已不复往日的那份傲气,尽管他身上并未增添新伤,但从他此刻的神态中,不难窥见其精神上所受的打击绝对不容小觑。
“禹康,你们这段时间怎么照顾的咱们太子殿下呀,竟能给他调教的如此听话。”
陈禹康像是受到大人称赞的孩童般,骄傲地双手叉腰,给陈蒨解释道:
“倒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给他拔光了扔到军营里,让其去劳……呜呜……”
陈蒨眼见着他这表弟的虎狼之词就要脱口而出,他赶忙上手捂住其嘴,生怕晚一秒便会脏了自己的耳朵。
“知道了,知道了,下次这种事不需要讲的这么细!”
靠着晋太子的刷脸,陈蒨所率的灭晋大军一路有惊无险地从褒斜道穿插进汉中,一路上各个哨点的晋军皆被齐军所悄悄解决。
此时的汉、乐二城已在司马相淄的出卖之下,被陈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不血刃地尽收囊中。
而阳平关、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阴平,以及汉中境内诸县的守将,均接到了晋太子司马相淄亲笔所书的密信。信中令其率领所辖兵马,齐聚箕谷,沿褒斜道进发,共赴关中增援。
心大的守将与县令还真就这么带着本部兵马赶至箕谷集结,而那些行事更为慎重者,则表示唯有在司马相淄亲自现身城下,亮明身份后,方才同意发兵。
只有剑门关的守将,晋后将军李委坚持表示除非有有天子的旨意,否则绝不会轻易调军。
此时的箕谷,被陈蒨诱杀于此的晋军尸体已被垒成了一座座小山,整个汉中除了剑门关已尽数落入齐军之手。
当仅存的几名晋国官吏将汉中失陷的消息传回至剑门关时,李委不由得大吃一惊,他从未曾料到眼下的局面竟已糟糕到了此等地步。
其本以为仅是小股齐军潜渡汉中,意图在腹地制造混乱,切断粮道,意在靠特种作战逼迫长孙陵退军,可现在来看齐怕是早已动了灭晋的心思了。
白水关内,陈蒨亲临此处才算是真的理解到了这益州祸福之门的重要性,此处收拢所有常规入蜀的道路,现在晋国可以说除了剑门关之外已是无险可守。
“明公,现在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您想先听哪一个?”
陈蒨略一抬眸,瞥见刚从葭萌关匆匆赶回的柳言昱,未待其有所反应,他的指尖已轻轻掐在了柳言昱的面颊上。
“让我猜猜啊,好消息是剑门关便是晋贼的最后一道门户,过此贼便是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坏消息是,剑门关基本上就不存在依靠外力攻破的可能性,我说的对吧?”
李萧然则像是有些水土不服,自从进了汉中后就一直病恹恹的,毫无生气。
他此时一听剑门关打不下来,兴奋地一掌拍在桌案上,起身向陈蒨的方向凑了凑询问道: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回洛阳了?”
陈蒨连连摆手道:
“那怎么能行,我上表自己兼领益州牧的奏疏都写好了,岂能因几座山峰的阻隔便停滞不前?,若是蜀地不能得手,难不成要我遥领益州不成?”
“可您就算打下来益州,不还是要回洛阳遥领吗?这说的好像您会留在成都当这土皇帝似的。”
“哈?你说什么?”
迫于陈蒨的对其腰子的精准打击下,李萧然只得违心地改口称赞道:
“啊……哈哈哈……我说……哈哈……明公威武!明公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