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青衣江犹如一条灵动的绸带,优雅地穿越芦山,奔腾不息地向着雅安、乐山流淌而去,最终在宜宾投入长江那宽广的怀抱。这条河流作为长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的支流,其独特的身世和迷人的魅力令人着迷。青衣江的主源宝兴河,源自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这里海拔高达 4930 米,常年云雾弥漫,积雪皑皑,宛如一个神秘的仙境。宝兴河就从这片神奇的高原上出发,一路汹涌澎湃,穿越宝兴,在飞仙关处与天全河、荥经河交汇融合,自此,它拥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青衣江。
魏晋南北朝之前,青衣江还有其他称谓,它曾被称为青衣水,也曾被叫做沫水、大渡水。这些名字都与古老的青衣羌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在这片广袤的流域中,历史的沉淀如同一座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文化瑰宝和岁月的记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夹江千佛岩,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石壁上雕刻的千尊佛像庄严肃穆,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古人的信仰与智慧。这些佛像历经风雨沧桑,依然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片绿色宝藏。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珍禽异兽在其间自由自在地栖息繁衍。保护区内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上里古镇,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古老的街巷、斑驳的石板路,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
冒着炮火硝烟进入青衣江畔,红军指挥员们更被流域内丰富的水力资源所震撼,充沛的水流虽给他们行动带来不便,但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雄国兵和王军长极目远眺,想象着将来取得政权以后,一定修建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让它像一条生命之河,滋润着这片土地,让农作物茁壮成长;再建一座龟都府水电站,将水力转化为电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那个时侯兴建起这些水利设施,不仅能够造福当地人民,也会成为这片流域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人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改造。
此时此刻,碧绿的江水滚滚东去,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时代的呼唤。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继续流淌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他们深知憧憬的未来虽然美丽,但必须一步一步去实现,当务之急还必须把眼前的事情办好。雄国兵不解地说:“王军长,你们33军能征善战,怎么会突然改编,调你当抗日救国军总指挥?”王军长沉思半响道:“组织上决定,我一个党员只有服从命令听指挥啊!也许当前和未来我们的主要使命就是抗日救国吧!”
雄国兵一脸无奈地缓缓点头,心中对这位最早的党员充满了敬意。他深知这位铮铮铁汉的过往经历,他曾在川东地区组织过三次惊心动魄的武装起义,成功建立起了川东游击军,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在配合主力红军解放达县和宣汉之后,他更是肩负起重要使命,担任扩编后的红33军军长,率领部队奋勇抵抗敌人的六路围攻,成功强渡嘉陵江,并一路西征,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然而,如今面对组建一支抗日救国军的艰巨任务,雄国兵不禁感到茫然。尽管王军长被任命为这支新队伍的总指挥,但实际上却没有给他实际数量的兵力予以支持。他只能与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进行艰难的协调,试图凝聚广大工农士兵以及各界群众的力量,共同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雄国兵越想越觉得这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这抗日救国军究竟该如何组建?又该如何开展抗日救国的工作呢?这些问题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心想王军长又该如何工作?
到底是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革命,王军长让雄国兵他们省苏维埃配合组织召开了几次会议。于是抗日救国的声势就造起来了,从省到县乡的抗日救国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一时间,整个地区都被一股激昂的抗日热情所笼罩,人们心潮澎湃,纷纷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全力以赴。在芦山的一座天主教堂里,昏黄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动荡岁月的故事。微弱的光芒映照在一张张严肃而又充满激情的面庞上,王军长、雄国兵、姜亭富以及抗日救国会的成员们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向更多的人民,尤其是白区的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
“白区的群众对我们红军的抗日主张知之甚少,我们必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红军是坚定不移地站在抗日最前线的!”王军长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他对这项任务的高度重视和决心。
一位成员眉头紧皱,满脸焦虑地说道:“可是,白区的戒备实在是太森严了,我们的宣传工作根本无法渗透进去啊!”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担忧。
另一位成员听后,也无奈地叹了口气,表示认同。紧接着,众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有人提议说:“我们可以派遣一些秘密联络员,让他们乔装打扮后潜入白区,这样就能够在内部进行宣传工作了。”
然而,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其他人否决了,因为这样做不仅风险极大,而且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并暴露身份。
又有人提出:“我们可以利用地下党组织的力量,通过他们在白区的关系网来进行宣传。”
这个方法听起来似乎可行,但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风险,比如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和准确,以及如何避免地下党组织被敌人破坏等问题。
就在大家都陷入沉思,苦思冥想之际,王军长默默地走到窗边,凝视着外面滚滚东去的江水。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
只见王军长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大声说道:“我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利用江水来传递信息,给下游的群众发电报,就叫‘水电报’!”
“水电报?”众人听到这个新鲜的名词,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显然对这个想法感到十分好奇。
王军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不紧不慢地解释道:“我们可以组织木工们用推刨子将木板刨成一尺见方的大小,然后准备几千块这样的木板。接下来,在每一块木板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上抗日救国十大政纲和一些鼓舞人心的标语口号,比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起来,共赴国难!’等等。写好之后,再给这些木板涂上桐油,让它们充分吸收桐油,然后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或者烘干。”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等木板完全干燥后,我们就把这些木板全部投入到江水中。由于江水是向东流淌的,这些木板就会顺着江水的流向一直往东飘去,直到它们飘到白区。这样一来,沿途的群众只要看到江面上飘着的木板,就会好奇地捞起来查看。当他们看到木板上的抗日宣传内容时,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众人听了王军长的解释,顿时眼前一亮,纷纷点头称赞。这个办法真是太巧妙了!它既能够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封锁,又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将抗日的声音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日救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木工们日夜赶工,推刨出了几千块木板。每一块木板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信念,他们精心地在上面刻写着抗日救国十大政纲,以及那些振奋人心的标语口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倾注了他们对抗日事业的热情和决心。随后,工人们开始了一项细致的工作——涂上桐油并将木板烘干。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桐油可以使木板具有防水性能,从而确保它们能够在水中长时间漂浮。
又到夕阳西下万山红遍之时,紧张的劳作仍在进行。赵怀中手提笔墨,专注地辅导着那些正在制作水电报的人。他的指导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确保水电报的质量和准确性。与此同时,肖英和大姐也没有闲着。她们站在木板前,认真地书写着标语,制作着“水电报”。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有力,充满了对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决心。
就在这时,王首芝急匆匆地赶来找肖英。他的手中提着一个小口袋,略显羞涩地走到肖英面前,将口袋递给她,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肖英接过口袋,感受到了王首芝的腼腆。她也不禁有些脸红,轻声问道:“这是什么呀?”大姐见状,好奇地凑过来,笑着问:“小王来了,拿的什么啊?”
王首芝挠了挠头,回答道:“一点大米,可以熬点稀饭。”大姐眼睛一亮,惊喜地说:“这可是好东西啊!你是从哪里弄来的呢?”王首芝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如实回答:“我们昨晚到对河敌人的粮仓去拿的。”
大姐听后,惊讶地叫道:“哎哟,你们胆子可真大啊!打仗了没有?”
“打了,我们万幸没有伤亡。打死了十几个白狗子,从粮仓里背出了几十袋小粮包!敌人的增援大部队就来了,我们只好赶紧撤退。回到营里,大家一清点,发现总共才缴获了 200 多斤大米。营里每个人都分了一点。实在不好意思,只有这么一点点尝尝了。”王首芝双手来回搓搓,还腼腆地笑了笑。
“真的很不容易啊,你们已经很了不起啦!”肖英接过大米,感激地说道,“这天都快黑了,真是太感谢你了。你也早点回去吧,我们还要去发水电报呢。”
“啥?水电报?”王首芝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好奇地问道,“这是啥玩意儿啊?”
肖英指了指旁边制作好的那些木板标语牌,笑着解释道:“就是把这些木板标语牌扔到江水里,让江水把它们冲到下游去,这样下游的广大群众就能看到啦!”
王首芝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主意真不错呢!我回去也可以做一些这样的水电报来发呀!”
夜晚,月色如水,柔和地洒在青衣江的江面上,波光粼粼,宛如银盘上的碎银。雄国兵、姜亭富和抗日救国会的人员们,静静地站在江边,他们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定。
一块块木板,被小心翼翼地放入江水中。这些木板承载着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它们仿佛是一群无声的使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随着江水缓缓向东飘去。
江水奔腾不息,木板在水面上起伏,仿佛是在与江水共舞。它们时而被浪花淹没,时而又重新浮出水面,继续前行。几十里、几百里以外的地方,白区的群众们正在江边劳作、休憩。突然,他们的目光被江面上漂浮而来的木板所吸引。
人们好奇地走近江边,捞起木板。木板上的字迹清晰可见,一行行醒目的抗日救国宣传标语展现在眼前。这些标语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激起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群众们议论纷纷,有的激动地高呼口号,有的则默默地凝视着标语,陷入沉思。这些木板的到来,让他们了解到了红军的抗日主张,也让他们意识到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有的群众看完后,情绪异常激动,他们手捧着木板,像是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一般,迫不及待地将其展示给身边的人看。他们的声音因兴奋而略微颤抖,口中不断念叨着:“红军在积极抗日啊,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仿佛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写在木板上,更像是刻在了他们的心上。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默默收藏起这些木板,他们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在怀里,或是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