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白向周宁行礼致意。
周宁如此迅速地应允,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然而,无论周宁是否同意,他都会推动此事,他原本并未打算如此快推进到这一步,只是局势突变,随着郭桓案的爆发,朱元璋不再仅仅掠夺百姓财富,转而开始针对商人下手。
这对刚刚有所起色的工商业来说是个巨大打击。
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都无法恢复元气。
他不得不采取行动。
------------
当夏白开始筹划更宏大的计划时,奉天殿内依旧热闹非凡。
夏白的话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关注。
明朝的盐政沿袭元代旧制,实行按户按丁分配食盐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户口数量的不同导致每户灶户的产盐量差异显着,朝廷却仅依据灶户数量征税,容易使人口稀少的家庭负担沉重的盐税,而人口众多的家庭因产盐过多,朝廷收缴不完,便转向走私。
这种积弊深重的制度,朱元璋乐于改革。
因为这是仁政。
在夏白的提醒下,尽管朱元璋已同意北方照此办理国企事宜,但南方暂时不会跟进,于是他借此机会,询问大臣对盐政的看法,并希望他们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此外,朱元璋也想验证一下夏白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
奉天殿内,五部的尚书齐集一堂。赵瑁、余熂、温祥卿等人垂手肃立,目光如炬却不偏移半分,举止端庄,毫无懈怠。近来户部的动荡,令其他五部的官员心惊胆战,生怕波及自身。
未久,朱元璋迈步入殿,步伐沉稳有力。众人纷纷跪迎,他挥手示意起身,直言不喜啰嗦。
“今日召见诸位,意在商议当前盐政之事。”他说,“已听闻民间灶户对沿用旧元盐法颇有微词,觉得此法不公,使灶户深受其害。”
他原计划询问户部官员,但因日前郭桓案爆发,户部上下被尽数拘捕,仅剩几位新人,难以承担重任。
“郭桓为首的*案,实在令人痛心。”朱元璋语气激愤,“御史台查明,他勾结地方官员,侵占太平、镇江等地赋税,还私吞浙西秋粮。”
他冷眼扫视众人:“浙西秋粮本应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交了两百万石,他自己竟贪墨五十万石!这般贪婪,怎不让人气愤?”
他叹息道:“我费尽心血制定税制,想减轻百姓负担,却没想到户部的人另搞名目敛财,光是御史查出的就有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这哪里是赋税?这分明是搜刮民脂民膏。”
“若我不惩处这些人,地方百姓岂不要唾骂于我?”
“难道朕能忍下这口气?”
“唉,我们实在是委屈啊。一心只想让老百姓过得好一些,为何这些人总是与我们作对?”
朱元璋满心悲愤地斥责道。
赵瑁等大臣低眉顺眼地说:“户部官员滥用职权,勾结地方官侵吞国库、截留税款,罪行滔天,实在该死。我与这些官员交往不多,未能及早察觉此事,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恳请陛下彻查户部,将所有涉事之人依法严惩,以正视听,以清天下。”
众臣纷纷慷慨陈词,皆对*深恶痛绝,并不约而同地表明自己与户部官员无瓜葛。
朱元璋冷眼扫过众人,似是对他们的态度颇为满意,又挥了挥手道:“罢了,百姓无辜多缴税赋,必然怨声载道。虽然案件尚未查清,但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必须革除元朝遗留下来的弊政。”
“盐政的事,你们来谈谈吧。”
“我知道,你们并非户部的人,对盐政了解有限。不过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天我把六部的重要官员都召集来了。”
“这么多人,难道还解决不了问题吗?”
“都给我好好想想!”
赵瑁、余熂等人交换眼神,不敢掉以轻心,全都皱眉沉思起来。
片刻之后,余熂拱手道:“臣刚才思考了一番,朝廷沿袭前朝旧制确实不太合适。主要问题在于盐税分配不均。”
“有些人家只有一个劳动力,却要缴纳三十引的盐税;而有些人家有七八个劳动力,同样只需交纳三十引的盐税。”
“一家只有一个劳动力,却要交这么多盐税,显然负担不起。”
“而那些有七八个劳动力的家庭,每年产盐量极大,仅需上交三十引的盐税,剩余的盐可能就流入*了。”
“这或许是私盐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改善?”
余熂看了看周围的其他人,见无人主动发言,略加思索后继续说道:“我认为应该将灶户生产的食盐分为正盐和余盐两类。”
“正盐由官府收购,即官府提供粮食和金钱,灶户上交的食盐归为正盐。”
余盐是灶户交完税后剩下的盐,官府能够以较高的价格与灶户交易,从而确保所有生产出来的盐都在朝廷掌控之中,再借助盐引进行销售。
“臣不才。”
“此法能有效遏制私盐交易。”
刑部尚书王惠迪说道:“臣以为应制定更为严苛的法律来打击私盐买卖。”
赵瑁随之附议:“臣的意见与其他大臣不同,既然按灶户数量征盐的制度存在缺陷,那就必须改革这一制度,而不仅仅是盯着私盐买卖。”
“臣认为应改为按丁征盐。”
“既然当前问题是灶户家庭人口差异导致的,那就不再以灶户为单位计算,而是直接按‘丁’征收,每有一名男丁便征收一份盐税,家中男丁越多,缴纳的税也就越多。”
“此政策一方面可增加朝廷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抑制私盐交易。”
“这只是臣的一点浅见。”
大殿内,众位大臣争相提出自己的建议。
朱元璋静静地倾听。
面对这些提议,唯有赵瑁提出的“按丁征收”令他有所心动。
北方事务已交由夏白打理。
北方经济萧条,人口稀少,无论是产盐还是销盐都不尽如人意,若夏白能够扭转局面,也算是造福当地百姓了;然而南方则完全不同,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私盐泛滥成灾,尤其是两淮和江浙地区。
朱元璋对那些从事私盐买卖的商人一直深恶痛绝。
昔*的劲敌张士诚便是靠私盐发家,即便如今张士诚已经去世二十多年,江浙一带仍有不少人对他念念不忘,这全因张士诚当年对待东南地区的文人与百姓颇为优待,致使当地士族支持他统一全国,给他的统治带来了诸多困扰。
所以,在统一国家后,他对东南地区的士人进行了多次打压,并加重了该地区的赋税。
这不仅因为东南确实较为富庶,更是朱元璋刻意为之,意在让东南的士人及百姓憎恨张士诚。
毕竟,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张士诚造成的。
但事与愿违,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真的推行“按丁征收”,将对东南地区的私盐交易构成重大冲击,同时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还能削弱东南百姓对私盐的依赖,实属一举多得。
只是朱元璋也意识到这一点……
朱元璋对此并不急躁,只想着修补完善。
尽管朱元璋内心稍感遗憾,但这并未过多影响他的情绪。
因为他听到了一个有价值的提议。
赵瑁提出的设想比夏白的方案更贴合他的想法。
“按照人口征税,此计甚好。”朱元璋说道。
赵瑁听后心中欢喜。
在这个动荡时期,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实属难得。
这让赵瑁备受激励。
朱元璋接着说:“除盐务外,还有人向我进言,称我们的大明驿站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全国驿站数量已超一千五百个,分布广泛,每个驿站配备有驿丞、吏员和帮工,即使是小型驿站也需数十人,大型驿站人数更是达到数百。”
“不仅如此。”
“驿站内还备有马匹、武器、牲畜以及厨役等。”
“因此,国家每年用于驿站的开支高达百万。”
“去年我们国家的税收不过两千七百多万石,如今天下太平,许多驿站闲置,有人便认为,当今太平盛世,仍耗资巨大维持驿站,实在劳民伤财。”
“这些人希望我做出改变。”
“他们的建议也颇有道理。”
“他们主张将驿站的功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服务于军国大事的信息传递,另一部分则开放商用,朝廷借此出售通行凭证,拍卖道路运输权,从而从驿站获利,实现‘以驿养驿’的目标。”
“你们怎么看这个建议?”
------------
听闻此言。
赵瑁等人面面相觑。
要改革驿站,仅仅是为了经商?
这.
他们并非初入官场的新手,已在朱元璋手下多年,深知皇帝的脾性。
当今圣上对商贾颇有偏见,他追求的安定生活,惠及的是农民,而非商人。
如今却有人建议把驿站商业化。
他们心中不禁疑虑重重。
皇帝此举意在试探他们,还是真心征询意见?
“臣冒昧请问陛下,这是哪位大臣的奏章?怎敢如此大胆妄言。”赵瑁率先发问。
朱元璋注视着赵瑁,神情淡漠,语气平静地说:“不论这话是谁讲的,咱们先听听你们的意见。”
兵部尚书温祥卿略作思索,说道:“臣以为,完全开放驿站绝非良策。”
“驿站由朝廷设立,其初衷便是为了传达政令。这般机密之地,怎可轻率对外开放,尤其对商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