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晚,这里有些凉意,进屋详谈吧。”
杨士奇引着朱允熥回房,关门落座后,又亲自为双方泡了茶,才开口道:“陛下赐殿下佩刀,既是为了助殿下度过今夜的危机,也是对殿下主动擒拿凉国公的认可。”
“然而,仅凭这点,并不需要给予殿下如此巨大的权力。”
“号令百官,调遣军队,随事决断,就连不少地方巡抚都没有这样的权限。”
“唯有在特殊情况下,朝廷才会授予钦差大臣如此重权。”
“并且,这种权力,只适用于钦差大臣所巡视的区域。”
“一旦离开此地,钦差大臣便不再拥有此权。”
“即便藩王镇守一方,也没有被赋予如此大的权力!”
\"殿下如今正在金陵城内,并非奉命出使外地的大臣。\"
\"赋予殿下这般重要的权力,若殿下将来被确立为继承人,倒也说得通。\"
\"然而蓝玉的事情尚未有明确结果,殿下还有明**堂上的难关要面对,皇上似乎也没这个意思,在圣旨里完全没提到,却赏赐宝刀,授予重任,这是何意呢?\"
朱允熥微微皱眉。
杨士奇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
只是皇帝对自己的亲孙子,也要玩这么多花招吗?
\"陛下这是在考验你!\"
杨士奇笑着说道:\"如果殿下只想安安分分做个太平王,**安安地过日子,那陛下根本不用这么做。\"
\"但殿下既然想要争取继承人的位置,那就不同了。\"
\"江山社稷,责任重大,岂能儿戏?\"
\"陛下当然要对殿下进行多重考验,才能安心把江山交给你。\"
\"这对殿下来说也是好事。\"
\"至少说明殿下在陛下心里已经是相当认真的继承人考虑对象!\"
这样的考验有必要吗?
还是一关接着一关!
难道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朱允熥在心里暗暗抱怨。
历史上朱允炆不是挺顺利就被立为继承人了吗?
好像也没费什么劲吧!
怎么轮到自己竞争这个位置,就变得这么困难了呢?
但转念一想,史书上的记载并不详细。
从朱标五月份去世到九月份朱允炆被立为继承人,中间过去了四个月多。
在这段时间里,皇帝究竟怎样考验朱允炆的,朱允炆又是如何通过这些考验的,史书上没有一点记录。
唯一记载的一点就是,自从朱标生病起,朱允炆就非常谨慎地照顾他,不分昼夜地守在身边。
亲自服侍,日夜不休。
朱标去世后,朱允炆悲痛欲绝,以至于食不下咽,日渐消瘦。
最后还是皇帝亲自安慰,才渐渐好转。
朱允炆早已抢先一步,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一个\"至纯至孝\"的深刻印象。
而他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无疑远远落后了。
不仅如此。
朱允炆被确立为继承人之后,就进入宫中与皇帝一同读书,一直跟随在皇帝身边接受教导。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考验。
朱允炆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坐上了皇位。
这样看来,朱允炆至少具备两项超出常人的特质。
其一,他有着卓越的演技,擅长伪装。
其二,他的耐性极佳,能够长时间隐忍。
想到这些,朱允熥心中泛起阵阵烦躁。
归根结底,储君之争,比拼的并非单纯的能力。
能力固然重要,但绝非决定性因素,甚至不是最核心的部分。
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要看太祖的态度。
单靠展现能力,虽能在太祖心中加分,但这远远不够。
太祖对储君的考量是全方位的,并非只盯着能力这一项。
杨士奇拿起茶杯,轻啜一口茶水。
“处理蓝玉的事情,以及协调武将勋贵与殿下之间的关系,这只是殿下争取储君之位的第一步。”
“即便这第一步尚未完全达成,殿下仍需赢得明日朝堂上的博弈,方能取得这场较量的胜利。”
“杨靖、袁泰、周志清今日到王府索人,固然背后有人指使,为他们壮胆。”
“同时,他们也早已明白,这是陛下对殿下的试炼,而他们自身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可惜,他们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所以落得个狼狈不堪的结果。”
“陛下确实在继续考验殿下,但并非是在此处。”
“今日赐殿下宝刀,助殿下逼退三法司。”
“然而,赋予殿下的权力太过重大,明日必定引发朝臣的强烈反应。”
“而这,正是陛下所期望看到的局面。”
“否则,陛下不会这样做,只需让三法司知难而退即可,无需赋予殿下如此大的权力。”
“陛下给予殿下权力,就是为了看看众臣是否会集体反对殿下。”
“如何掌控蓝玉,如何驾驭居功自傲的勋贵武将,又如何安抚朝臣的不满。”
“唯有这两点都能妥善处理,殿下才有资格成为大明的储君,日后继承皇位。”
朱允熥回想起,朱标在世时,文臣武将都无条件支持他。
朱标去世后,曾经的支持者分成了两派。
武将勋贵支持朱允熥,文臣则偏向朱允炆。
杨士奇继续说道:“我知道殿下对文官颇有怨言,他们对殿下也充满敌意。”
“但朝堂之事,不能仅凭个人喜恶来决定。”
“特别是现在,正是殿下争夺储君之位的关键时期。”
朱允熥含笑颔首:“我心里清楚,不会掺杂太多个人情感。”
“只要是能争取的人,我都会尽力去争取。”
“这政事啊,就是让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
杨士奇微微一怔。
反复琢磨着朱允熥的话,只觉得此话简洁明了,却直击要害,不禁莞尔:“殿下这般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解,倒是我的多虑了。”
朱允熥并未回应,只是端起茶杯轻啜。
杨士奇接着说道:“此外,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那就是‘孝’!”
朱允熥放下茶杯,道:“恳请先生赐教。”
他虽知朱允炆正是靠着一个“孝”字占尽优势,
但自己如何扭转局面,却毫无头绪。
如今再去模仿朱允炆,已属过晚,不免显得笨拙,甚至可能弄巧成拙。
“未经圣旨便拘捕蓝玉,确实莽撞。”
“然而此举是为了皇上的忧虑,即是孝行。”
“这孝字,殿下需始终如一地践行。”
“殿下争夺储君之位,是为了防止大明江山落入不恰当之人手中,这是孝。”
“殿下拘捕蓝玉,是为了避免皇上陷入两难境地,这也是孝。”
“不过,此举既无旨意,又引发轩然**,此刻呈递奏折认错,才是真正的孝。”
“长辈赐予的东西,不敢推辞;推辞不妥,接受理所应当。”
“然而皇上赏赐殿下宝刀,赋予殿下极大权柄,却不授予明确职位,这是皇上对殿下的关怀,却不符合法理规定,难免会引起朝堂议论。”
“为了维护皇上声誉,避免皇上左右为难,请求皇上撤销原决定,这也是后代应有的孝道。”
“这样才显得殿下行事光明磊落,毫无私心。”
“殿下唯忠唯孝!”
------------
皇宫。
夜幕降临,刘三吾已经离去。
老朱依旧坐在凉亭中,昏黄的烛光映照下,他的面色似乎不太好。
周围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全都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发出一丝半点声响。
就在两个时辰之前,刘三吾建议皇帝尽早确立太子。
此时宫外传来消息,吴王殿下率领锦衣卫包围了凉国公府,准备捉拿凉国公蓝玉。
刘三吾随即向吴王发难,直指吴王行为荒诞,全无臣子礼仪,亦无孝道可言,理当严加惩处。他还力荐献王,称其德行可嘉,堪当储君之位。
然而,他的言论却引得圣颜震怒。
刘三吾当即被逐出宫禁,虽未即刻宣布对其有何处置,但显而易见,结果不会太远。
冒犯圣上的后果,从来都是极为糟糕的。
很快,来自宫外的各类消息纷至沓来。
洪武帝治理京师,倚仗两大工具:锦衣卫和检校。
如果说锦衣卫是他的利刃,那么检校便是他的耳目。
与锦衣卫不同,检校行事低调且神秘。
其成员构成复杂多样,既有朝廷官员,也有平民百姓,甚至包括道士和尚等。
他们遍布各处,无孔不入。
酒楼、青楼、私宅,乃至街头巷尾,都有检校的暗线。
金陵城内的种种逸闻趣事,官员们的**韵事、诗画雅集、迎来送往,乃至夫妻间的口角争执,检校都会搜集整理,并呈报给皇帝。
正是凭借这些眼线,洪武帝才能对朝中官员的一举一动,以及金陵城内大小事件了如指掌。
即便夜深人静,但因今日城中发生重大事件,消息依旧源源不断从宫墙暗处传入。
“吴王委派开国公常升抓捕了一名叫杨士奇的人。”
纸张上清晰记录着杨士奇的生辰籍贯、家庭背景、人生履历,以及他在金陵的活动轨迹、交往圈子等。
若是朱允熥得知此事,定会大感震惊。
因为他自己也未曾掌握如此详尽的信息。
“吴王与杨士奇在开国公府的地牢内密谈,因无人旁听,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不过之后,吴王亲自将杨士奇迎出地牢,送返吴王府,并声称拜师于他。”
“紧接着,吴王前往锦衣卫调动兵力,包围凉国公府,抓捕凉国公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