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每日周旋于朝臣之间,费尽心机,实在疲惫不堪。
杨士奇却认为这是站在顶峰的美妙体验,是人生一大乐事。
这样的人,或许天生便是为了政治而存在。
庆幸他是自己人。
二人继续交谈至深夜,直到三更,杨士奇才告退离开。
接下来的日子,平静如水,毫无波澜。
再未有任何奏折递到他面前。
仿佛满朝官员这几日忽然停止了奏报。
地方事务方面,六部也未派遣官员汇报,声称是为了不打扰吴王殿下养伤。
朱允熥明白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他乐得轻松,在这段时间内专注于自己的事务。
关于纸币的研究工作依然井然有序地进行。
铜版画工艺虽繁杂,但原理简易,朱允熥对货币制造略有所知,传授给工匠后,仅数日便已初见成效。
油墨及纸张制造同样取得显着进步。
经过多次实验,工匠们逐步掌握了变色油墨的一些窍门。
自从朱允熥提出在纸浆中添加棉纤维后,制成的纸张性能焕然一新。
这其中监国的身份起到了关键作用。
尽管朝臣们表面上忍气吞声,借口他身体不适需休养而压下奏折不上报,实际上是在阻止他处理政务。
然而,他以监国身份下达的指令,依旧无人敢于公开违抗。
大明的造纸作坊原本就多属官方运营。
朱允熥直接以监国名义下令,将部分作坊秘密封闭,派兵严密守护,用于研发新型纸张,进展十分顺利。
油墨也是如此。
这些物品分别在不同地点生产完毕。
这样一来,就算日后某个步骤出了差错导致泄密,也不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这不过是未雨绸缪罢了。
每个步骤的保密工作都相当严密。
自那次挨打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对朱允熥的态度变得极其谄媚,拍马屁的声音响彻云霄。
他们巴结逢迎的程度超乎想象。
就连朱允熥也不禁感慨,这两位少年脸皮之厚实在令人惊叹。
马和已经前来,整天盯着这两兄弟。
朱允熥并不急于将他们招入麾下。
毕竟到了自己府里,就逃不过自己的掌控。
煮熟的鸭子还能让它飞走吗?
何必急在一时呢?
姚广孝近来一直在协助杨士奇,共同负责《大明日报》的工作。
报纸刚创办,人手紧缺,最初的文章全由杨士奇一人撰写。
这项任务太过繁重,不可能长久如此。
况且杨士奇还得辅佐朱允熥出谋划策,处理朝廷事务。
姚广孝加入后,他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要知道,衍和尚精通儒、释、道三教,学问渊博。
否则,历史上永乐大帝也不会让他主编《永乐大典》。
这样的人才担任大明日报的主编自然绰绰有余。
杨士奇也因此有更多时间去招募文人加入报社做编辑。
他如今在吴王府办公,还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职位,一跃成为金陵城乃至全国读书人心目中的焦点人物。
尽管朝中文官大多与朱允熥意见不合,但这种分歧仅限于私下,公开场合无人敢公然对抗。
名与利总是最诱人的东西。
那些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或是虽有功名却未获官职的人,若有机会能在吴王府任职听从差遣,仍然趋之若鹜。
朱允熥身份尊贵,很多事情反而不便亲自参与。
杨士奇身为读书人,在金陵城有许多旧友同窗。
他出面邀请,这些人无不感到荣幸激动,几乎没人会拒绝。
吴王是监国。
那天在朝堂上,陛下的话早已悄悄流传开来。
大家都明白他很可能被立为储君,未来执掌大明帝国。
此时能到吴王府效力,等吴王登基称帝后,便是潜邸旧臣,前程不可限量。
即便是一介布衣的读书人,哪怕只是最低级的官员,只要能接近吴王并得到他的特别青睐,也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没人能够抗拒。
皇帝年迈体弱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谁都清楚,他余下的岁月已经不多了。
眼下,让一个七品县令转而成为王府的侍从,这样的机会对于官员们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
朝中的一些高级文官,虽然看似团结一致,但实际上并非牢不可破,不少人已经开始有所行动。
其中只有一部分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其余的则未必如此。
然而,作为朝廷的重要人物,他们依然有足够的资本暂时按兵不动。
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杨士奇和姚广孝就可以从每日撰写文章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只需负责审核和把关即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当言论,朱允熥建立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
最终在定稿、印刷和发行之前,还必须由杨士奇亲自签字确认。
如今的大明日报,分为四个版面。
第一版依旧讲述老朱的故事,第二版继续进行普法宣传。
第三版则是报道朝廷的动态,当然不会涉及任何机密,主要用来宣传大明朝廷为百姓所做的好事。
例如,加固某段河堤,修建某条道路,修缮某段城墙。
又或者某地发生灾害,朝廷下令减免部分赋税,宣扬皇恩浩荡。
再或者是某人犯法欺压良民,依法惩处以正国法,还百姓清平世界。
……
这就是掌握舆论阵地的方式。
表面上看似不起眼,初次看到的人大多也不会在意。
但长期坚持这种宣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渐渐会在百姓心中形成朝廷为百姓办实事、造福百姓的印象。
这一条非常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这些细微之处着手。
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知识分子提倡忠心报国外,大多数百姓只有朴素的是非观念,对国家和朝廷缺乏深厚的情感。
所谓江山易主,不过换了一个皇帝罢了。
百姓只求填饱肚子,其他的事情他们并不关心。
报刊上的宣传,正是为了逐步培养百姓朴素的爱国情怀。
让他们自发地支持大明朝廷。
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大明的统治。
第四版与众不同,聚焦民间琐事与基层官员、差役的行为,有喜亦有忧。既有正面宣传,也有严厉批评。
为了搜集材料,朱允熥引进了记者。
他的真正意图更为深远。
利用记者,可深入了解地方情况。
老朱虽有锦衣卫和检校,对金陵城及百官动态了然于胸,但他仍缺乏耳目。
记者以采访为名,实则深入体察民情,观察官员行为。
不必明言,也可暗中打探。
至于采访所得信息,是否登报另当别论。
即便未见报的信息,每日亦会汇总、整理后呈交给他。
《大明日报》为朝廷唯一准许发行给平民的日报,用通俗语言讲述有趣之事,如皇帝旧事、朝廷动态、民间轶事等,迅速赢得众多百姓青睐。
街头巷尾,人们热议报纸内容。
报纸日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的一万份增至数十万份。
这一数字仍在增加,不断刷新纪录。
要知道,当时金陵城总人口不过七八十万。
一份日报能达到十万发行量,实在令人震撼。
这得益于金陵城人口结构的独特性。
例如,国子监监生有六千多人。
军队及外来应试书生、商人、工匠等总计数十万。
这些人流动性强,识字率较高。
监生和书生自然无需赘述。
即便出门经商的商人,也需识字。
庞大的识字群体奠定了销售基础。
这个时代娱乐匮乏,能每日购买报纸阅读故事,成为许多人的渴望。
尽管金陵城人口仅七八十万,但整个应天府却有三百多万人口。
郊区居民数量庞大。
《大明日报》每份仅值四文钱,在各类书籍中算是极为低廉的价格。然而,这样的低价并非偶然,而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否则,很难将售价压得如此之低。
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所需的纸张与油墨也随之增多。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幅下降,需求的激增让卖报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职业。
城内的报贩已接近饱和状态,许多人选择将报纸运往郊区销售。甚至有一些来自外地的商贾,也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有些商人一次购入数千份报纸,打算运至其他地区出售获利。
至于报纸的时效性,这个时代的人并不十分在意。谁能分得清皇帝的故事是几个月前刊印还是今日首发?能读到就已经很满足了。
综合这些因素,《大明日报》销量节节攀升便不足为怪。目前日印十万份,仅因办报时间尚短,扩张速度无法赶上需求增长,导致供不应求。若非如此,日印量或许会达到二十万、三十万,甚至百万份!
以目前报纸的热销程度,无论印多少都能售罄。
尽管雇佣编辑和记者增加了支出,但销量提升后又摊薄了成本,使每份报纸仍有两文半的利润。至于免费赠送的部分,除了吴王朱元璋每日固定收一份外,别无他例。官员是否购买全凭自己意愿,想要再次免费领取是不可能的。
十万份报纸每日可获二百五十贯收入,按照一贯兑一两银子的标准,即二百五十两白银。一年下来,纯利润可达九万余两白银,比他作为吴王的年俸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