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的公孙羽,脚步匆匆,一路朝着咸阳的方向疾行。此时,他踏入了昔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所设的东郡,这里曾是旧魏地的一部分。集市热闹非凡,摊位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百姓们往来穿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脸上皆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公孙羽不禁心生好奇,停下脚步,与一位售卖布匹的老者攀谈起来。
“老人家,瞧这集市如此兴旺,想必如今生活定是十分惬意吧。” 公孙羽微笑着说道,语气中满是关切。
老者抬起头,眼中满是欣慰,连连点头:“是啊,公子。自从楚国入主,这日子便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拿这集市来说,往昔哪有这般热闹景象,如今不仅货品齐全,交易更是公平公正。楚国推行的政策好啊,大力鼓励农商,让我们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公孙羽微微颔首,接着问道:“听闻楚国复兴百家,老人家您对此有何见解?”
老者顿时来了兴致,眉飞色舞地说:“这可是天大的好事!百家学问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能助力楚国愈发强盛。像我家那小子,整日盼着去聆听先生讲学,期望能谋个好前程。”
公孙羽与老者道别后,心中对楚国的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楚国能将此地治理得如此繁荣昌盛,百姓对其认同感如此之高,必有非凡之处。
纵横家的林渊,身形矫健,穿梭在胶东郡,此地曾是旧齐地。他目光敏锐,沿途仔细观察着百姓的生活状况。在一处村庄附近,他瞧见一群孩童在田间嬉笑玩耍,不远处,农民们正井然有序地劳作着。林渊走上前去,与一位正在田边休息的农夫搭话。
“大哥,看你们劳作得这般起劲,今年收成想必不错吧?” 林渊笑着问道。
农夫憨厚地笑了笑,满是感激地说:“托楚国的福,今年风调雨顺,加之官府传授的新种植方法,收成比往年多了不少。如今日子安稳,大伙都干劲十足。”
林渊接着追问:“依大哥看,楚国的政策给咱老百姓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呢?”
农夫挠了挠头,思索片刻后说道:“俺觉得啊,楚国对咱一视同仁。无论是赋税征收,还是土地分配,都公平合理。而且对咱庄稼人关怀备至,传授新的农耕技术,还帮忙兴修水利。这样的朝廷,咱老百姓打心底里拥护。”
林渊暗自思忖,楚国能在短时间内赢得百姓如此高度的认可,其政策必定契合了百姓的需求,这无疑为他施展纵横之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名家的惠施,途经颍川郡,此地也曾是旧魏地的范畴。他在路边的茶摊稍作休憩,与茶摊老板闲聊起来。
“老板,这颍川郡如今发展得如此繁荣,您认为楚国的政策有何独到之处呢?” 惠施礼貌地问道。
茶摊老板一边忙着给客人倒茶,一边热情地回应:“楚国来了之后,律法愈发严明,坏人不敢肆意妄为,咱老百姓生活更安心了。再者,还鼓励大家读书识字,虽说俺没啥学问,但也知道这对孩子们的未来大有裨益。”
惠施听后,对楚国的政策有了新的思考。在政策推行过程中,明确概念、界定规则极为关键,楚国在这方面似乎成效显着。
儒家的孟轲,带着一众弟子,在琅邪郡,原旧齐地的一片开阔之地讲学。讲学结束后,一位当地的乡绅满怀敬意地前来请教。
“先生,楚国复兴百家,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意义何在呢?” 乡绅恭敬地问道。
孟轲捋了捋胡须,神情庄重地说道:“楚国此举,意在让天下百姓皆能受到教化,领悟仁爱礼义。当人人心怀仁爱,社会自然和谐,百姓生活也将更加幸福美满。正如楚国推行的政策,关爱百姓,让大家有田可耕,有学可上,这便是仁政的体现。”
乡绅频频点头,深表赞同:“先生所言极是,楚国的政策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关怀。如今百姓们积极响应,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法家的赵鞅,在前往咸阳的途中,路过南郡,此地曾属旧魏地。他留意到城门口张贴着新的律法条文,不少百姓围在那里观看。赵鞅走上前去,与一位识字的百姓交流起来。
“兄弟,这律法你能看懂吗?感觉如何?” 赵鞅关切地问道。
百姓认真地回答:“能看懂一些,这律法规定得清晰明了,赏罚分明。以前遇到一些事不知如何是好,如今看了律法,心里便有了底。楚国的律法让我们行事有了规矩,着实不错。”
赵鞅听后,对楚国现有的律法体系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楚国的发展。
农家的许行,来到了济北郡,曾经的旧齐地。他望着田间长势喜人的庄稼,与一位正在锄地的农民交谈起来。
“大哥,这庄稼长得这般茁壮,是用了什么好方法吗?” 许行好奇地问道。
农民笑着说:“这多亏了楚国派来的农官,教我们使用新的农具,还有新的种植方法。如今产量提高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许行心中欣喜不已,楚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超乎他的想象,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楚国全面推广农家农耕技术的决心。
在前往咸阳的漫漫征途上,百家之人通过与各地百姓的深入交流,深切体会到楚国现有的政策已深得民心,百姓对楚国的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们,也怀揣着各自的思考与期待,愈发坚定地朝着咸阳前行,渴望在楚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大展宏图,为楚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