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尘封怨难销,
一线微光觅道遥。
*********************************************************************************************************************************
苏婉的日记本摊开在沈青临工作台冰冷的金属桌面上。
柔和的灯光下,那些娟秀却透着疯狂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无声诉说着一个世纪前的绝望。
阮白釉指尖划过一行模糊的墨迹,那里似乎被泪水浸染过。
“……绝望之际,偶遇一道人,言此乃血脉孽缘,非人力可解……赠符数张,言或可暂缓,然终非长久之计……其人仙风道骨,却面露难色,似有难言之隐……”
这几句隐藏在大量绝望呓语中的记录,之前被他们匆匆翻阅时忽略了。
此刻,却像黑暗中亮起的一点火星。
“道人?”沈青临俯身,凑近细看,眉头微蹙。
“苏婉在她最绝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道士。”阮白釉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他说这是血脉孽缘,非人力可解。”沈青临重复着日记里的话,眼神锐利起来,“但他还是给了符咒,说可以‘暂缓’。”
这本身就存在矛盾。
如果真的无法可解,又何来“暂缓”一说。
“而且,他还‘面露难色’,‘似有难言之隐’。”阮白釉补充道,“这说明,他可能知道些什么,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说出来,或者……他尝试过,但失败了。”
就像苏婉自己一样。
沈青临直起身,双手插在白大褂的口袋里,目光投向窗外雾港市迷离的夜景。
霓虹灯的光芒穿透薄雾,在冰冷的玻璃上晕染开一片片虚幻的光斑。
“一个近百年前的道士。”他的声音低沉,“线索太少了。”
“但这是除了地图之外,目前唯一的突破口。”阮白釉站起身,走到他身边。
她看着窗外光怪陆离的城市,心里却想着那个可能知晓秘密的道士。
“雾港市虽然大,但道教传承有序,有名望的道长或者道观,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
沈青临侧过头看她,她清冷的侧脸在霓虹光影下显得格外坚定。
“你想去找他的后人?”
“嗯。”阮白釉点头,“苏婉没有写明道士的姓名和道号,但她提到了‘仙风道骨’,‘面露难色’,这或许是寻找的线索。”
也许,这位道士在当时的雾港市小有名气。
也许,他的后人还保留着关于那段往事的记忆,或者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那位道士未能说出口的“难言之隐”。
沈青临沉吟片刻。
“好。”他言简意赅,“我来想办法查。”
他的资源和人脉,在查找这种旧事上,比阮白釉更有优势。
接下来的几天,沈青临动用了他能动用的所有关系。
警局的档案库,历史文献馆,甚至是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信息贩子。
阮白釉则一头扎进了雾港市大大小小的道观和与道教相关的文化研究会。
她耐心地询问那些上了年纪的道长,查阅泛黄的道观志,试图从故纸堆里找到一丝线索。
过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时间太久远了。
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足以磨灭太多痕迹。
很多道观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人事更迭,文献散佚。
那些老道长们,对于百年前的人物,大多也只是语焉不详。
挫败感像雾港市无处不在的湿气,一点点渗透进阮白釉的心里。
这天下午,她从城西一座几乎已经半废弃的小道观出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
道观藏在纵横交错的老巷深处,斑驳的红墙上爬满了青苔,香火早已断绝。
看守道观的是一个耳背的老者,对于她的询问,只是茫然地摇头。
手机响起,是沈青临。
“有消息了。”他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阮白釉精神一振。
“找到了?”
“不能完全确定,但可能性很大。”沈青临说道,“我托人查了民国时期雾港市有记载的道士名录,结合苏婉日记里‘仙风道骨’、‘面露难色’的描述,以及一些零散的地方传说,筛选出一个人。”
“谁?”阮白釉的心跳不由加快。
“玄虚子。”沈青临报出一个名字,“据说此人道法高深,但性情古怪,深居简出。有传闻说,他曾试图插手一些‘不该管’的事情,后来似乎遇到了什么麻烦,变得更加避世。”
“‘不该管’的事情?”阮白釉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词。
“具体不详,都只是些捕风捉影的传闻。”沈青临顿了顿,“关键是,玄虚子有个传人,一直守着他的道统,现在还在世。”
阮白釉几乎屏住了呼吸。
“他在哪里?”
“城北,清风观。”
清风观。
这个名字阮白釉有些印象,似乎是雾港市现存最古老的道观之一,只是位置偏僻,香火也并不鼎盛。
两人没有耽搁,立刻驱车前往城北。
车子穿过繁华喧嚣的市区,驶入相对安静的老城区。
道路渐渐变窄,两旁的建筑也从摩天大楼变成了低矮的旧式楼房。
空气中弥漫着老街区特有的,混合着潮湿、食物和生活气息的味道。
清风观坐落在一条蜿蜒石板路的尽头,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古树之中。
与阮白釉之前去过的那些或破败或商业化的道观不同,清风观显得异常清幽古朴。
朱红色的木门半掩着,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饱经风霜的牌匾,上书“清风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院内传来悠远的诵经声,伴随着淡淡的檀香。
两人对视一眼,推门而入。
院子不大,打扫得一尘不染。
青石板铺就的地面,几棵上了年头的松柏苍翠挺拔。
一个穿着青色道袍,须发皆白的老道长,正背对着他们,站在殿前的香炉旁,似乎在整理香灰。
他的动作很慢,带着一种沉静的韵律。
听到脚步声,老道长缓缓转过身。
他的年纪看上去很大了,脸上布满了深刻的皱纹,但眼神却异常清澈,仿佛能洞悉人心。
他没有询问他们的来意,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
沈青临上前一步,微微颔首。
“道长,我们是来打听一位故人。”
老道长的目光在两人身上逡巡片刻,最后落在沈青临身上。
“玄虚子?”他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并不浑浊。
沈青临和阮白釉心中都是一凛。
他竟然直接猜到了。
“是。”沈青临没有隐瞒,“我们查到,玄虚子道长可能与百年前的一桩旧事有关,想向您请教。”
老道长沉默了片刻,转身走向一旁的石凳,坐下。
“家师的名讳,已经很多年没人提起了。”他示意两人也坐下,“你们找他,所为何事?”
阮白釉将苏婉日记中关于道士的记载,以及骨瓷诅咒的事情,简略地说了一遍。
她刻意隐去了威廉和地图的关键信息,只说是家族流传下来的诅咒。
老道长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却仿佛有暗流涌动。
直到阮白釉说完,他才长长叹了口气。
“果然是那件事……”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还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家师当年,确实卷入过。”
沈青临的心提了起来。
“那他……”
“失败了。”老道长打断了他,语气肯定,“家师道法虽精,但对方牵扯的因果太大,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转。”
“对方?”阮白釉追问,“是指诅咒本身,还是施咒的人?”
老道长摇了摇头。
“家师未曾细说。”他看着远处苍翠的松柏,眼神悠远,“他只说,那是一种与血脉深度纠缠的恶毒力量,源头……深不可测。”
这个说法,与苏婉日记里的描述不谋而合。
“家师回来后,便告诫我,不得再碰触此事,以免引火烧身。”老道长继续说道,“他耗费了大量心血,试图寻找破解之法,但收效甚微。”
希望的光芒,似乎又黯淡了下去。
阮白釉的心微微下沉。
如果连玄虚子都束手无策,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沈青临却捕捉到了老道长话语中的一丝微妙之处。
“您说,收效甚微?”他看着老道长,“也就是说,并非完全没有收获?”
老道长的目光转向沈青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家师晚年,将他毕生所学,以及对那诅咒的研究,都记录在了一本手札之中。”
手札!
阮白釉和沈青临的呼吸同时一滞。
“那本手札……”阮白釉的声音有些干涩。
老道长站起身,走到大殿旁的一个偏房门口,推开了那扇同样古旧的木门。
“家师临终前交代,若日后有缘人寻来,并非为一己私利,而是真心想解开这孽缘,便可将手札交予。”
他回头看向两人,目光深邃。
“但他也警告,手札中的记载,或许能指引方向,但同样可能带来更大的凶险。”
“窥探天机,是要付出代价的。”
偏房里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陈旧纸张和草药混合的气味。
老道长从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箱深处,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册子。
册子很厚,边缘已经磨损,看得出年代久远。
“这就是家师留下的手札。”老道长将册子递给沈青临,“里面的内容,连我也不曾完全看懂。能否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就看你们自己的造化了。”
沈青临接过手札,入手沉甸甸的。
那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承载着近百年的秘密,以及一位道长未尽的执念。
“多谢道长。”沈青临郑重地说道。
老道长摆了摆手。
“不必谢我。”他的目光扫过两人,“只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记住,有些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了。”
离开清风观时,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
雾气不知何时变得更加浓重,将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车内,只有手札封面粗糙的触感,提醒着他们此行的收获。
阮白釉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心中五味杂陈。
找到了玄虚子的后人,得到了关键的手札,这无疑是巨大的进展。
但老道长最后的警告,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
更大的凶险。
窥探天机的代价。
那本看似普通的册子里,究竟隐藏着怎样惊人的秘密?
它会是解开诅咒的钥匙,还是通往更深黑暗的陷阱?
沈青临握着方向盘,手指无意识地收紧。
他能感受到阮白釉的不安,也清楚自己肩上的重量。
苏婉的绝望,玄虚子的未尽之憾,如今都压在了他们身上。
前路迷雾重重,但他们已经没有退路。
那本来自百年前的手札,静静地躺在副驾驶座上,仿佛一个沉睡的古老灵魂,等待着被唤醒。
而唤醒它的代价,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