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你认为未来如果爆发战争,我们会打多久?”
小毛奇一边把一块猪肘送进嘴里一边问道。
“我认为未来的战争最有可能在巴尔干或者远东地区爆发。”郑清璿放下手中的刀叉后说道,“至于要打多久,就取决于贵国参战的决心了。”
闻言小毛奇垂头笑了笑,“我认为如果是一场灭国级别的战役的话,我国至少需要打四年以上才能击败彻底像普法战争那样彻底击败敌国。”
“这是一场涉及到了民族存亡的战争,就像是郑你说的那样,不是能够依靠一场决定性战役就能决定战争胜负的。”
“毛奇将军,恕我直言。”
“但说无妨。”
“我认为德国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击败英吉利上,而不是在欧洲大陆上与法国和俄国周旋。”
小毛奇为郑清璿倒了一杯酒后说道:“郑,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难道是出于你的国家利益吗?”
“有那方面的考虑。”郑清璿点了点头,“毛奇将军,您觉得法军有能力在正面彻底击溃德军吗?”
小毛奇沉思了片刻,回答道:“并没有,最起码现在法军的实力并不如我们。”
“因此,德国最为忌惮的是英国人与法国人联合起来。”
小毛奇叹了口气,“英国人,始终是战争的一个变数。他们可以轻易的封锁住我国的航道致使我国国内将难以获得资源与粮食,如果我国真的与英法爆发战争且变为了持久战,我国最终的结果是会被围困死。”
郑清璿微微抿了口啤酒,“因此,要么就不与英国人作战,要么就以速度击溃法国人,快到英国人根本反应不过来。”
郑清璿不禁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施里芬计划中的那关键一环——途经比利时。然而,他深知这一举动意味着触碰了英国人的底线。毕竟,低地三国对于英国而言至关重要。
在后世的网络世界里,常常有人议论纷纷,声称正是因为德军贸然进攻了比利时,才最终迫使英国人卷入这场战局。但郑清璿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
要知道,德国的军事实力远超法国。倘若让法国独自去应对强大的德军,那么法军几乎毫无胜算可言。所以,从战略角度来看,即便德军没有选择途径比利时,英国人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任由德国一家独大,从而打破整个欧洲的势力平衡。
为了维护所谓的“大陆均势”,确保自身在欧洲的地位和利益不受威胁,英国人势必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足以改写欧洲历史进程的战争之中。
因此德国不与英国人开战就变为了一纸空谈。
那么剩下的答案就只剩下一个——以极快的速度击溃法国。
因此,施里芬计划诞生了。
小毛奇闻言,眉头皱成了一团,“所以,我军不能进攻比利时?但是如果不进攻比利时就代表着我军要用人命去填法军的要塞。”
“不,西线防守,和法军打堑壕战。”
小毛奇闻言脸色大变,“不行!我军决不能打堑壕战!以我国的国力和法国人根本耗不起!”
郑清璿摆了摆手表示无需担心。
“如果,我国打通了前往波斯的道路并在印度洋击溃了英国远东方向的皇家海军呢?”
小毛奇手中的刀叉微微一颤,他抬起头,目光与郑清璿对视,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与疑惑。片刻后,他缓缓放下餐具,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郑,你说的是真的吗?还是你只是在和我开玩笑?”
郑清璿微微一笑,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从容:“我国在1890年战败后国内复仇主义盛行,对英法的仇恨不比法国对贵国的仇恨少。根据我国陛下对我的袒露:一旦爆发战争,我国驻扎在三宣抚司的大明第三舰队就会在印度洋寻求与英国驻远东的皇家海军决一死战的机会,在进攻印度方向上召集32万陆军一举推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小毛奇沉默了,他的脑海中飞速地运转着各种可能性。如果大明真的能够在印度洋击溃英国皇家海军,那么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将被打破,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压力也将大大减轻。然而,这只是一个假设,大明真的有这个决心和能力吗?
郑清璿轻轻晃动着酒杯,杯中的啤酒在灯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因此,我国需要贵国攻下苏伊士运河,并封锁住英国地中海舰队支援。”
“我国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收复失地,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英国的海上霸权是我国崛起的最大障碍,而贵国则是我们在欧洲的重要盟友。如果我国能够击溃英国皇家海军,不仅可以为贵国解除后顾之忧,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大明的强大形象。”
“毛奇将军这是一笔不赔的买卖不是吗?”
小毛奇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对郑清璿的话感到兴奋,这个计划的成功将为德国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这个计划的风险,一旦失败,德国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郑,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个计划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德国的命运。”小毛奇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严肃,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郑清璿。
“若是毛奇将军仍然质疑我国的诚意,可在派人实地勘测后再决定是否执行我的计划。”郑清璿郑重开口,“当然计划的前提是贵国得在战争前搞定波斯以及奥斯曼帝国,确保他们开战时站在我们这一边。”
小毛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果贵国真的能做到,我以德皇的名义向您发誓:德军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在东线将俄军彻底打垮。”
“那就......”
小毛奇与郑清璿同时站起身后碰杯。
“合作愉快!”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