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我了无牵挂,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筹备长生蘸之事中。
老君观上下众人都明白,这桩事于我而言,乃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从我而下,每一个人都认真至极。
宋璐更是一丝不苟到了极点。
她亲自把控每一个细节,从法坛的搭建开始,法坛的尺寸、方位、结构,她都反复考量,不容有丝毫偏差。
各类法器,大到镇坛的法剑,小到驱邪的令牌,她都一一检查,擦拭得一尘不染,确保它们能在仪式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至于祭品和香烛,她更是亲自过问。祭品的种类、新鲜度,香烛的质地、燃烧时长,她都严格把关,不许有一丝差错,仿佛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仪式的成败,关乎着我的生死。
时光如白驹过隙,这般紧张而有序的筹备持续了三个月。
终于,一切准备妥当。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精心的调养,将身体调理到了最佳状态。我这才郑重地通知了微光和花喜鹊他们。
微光的行动力超乎想象的快。想来是一接到我的通知,他便即刻动身了。与他一同前来的,除了老熟人微车之外,竟然还有一位年迈的坤道。
我远远望见她,只见她虽已年逾耄耋,但精神矍铄,步伐轻快如风,浑不似寻常老人那般老态龙钟。
我心中一惊,连忙带着宋璐、刘小玲和陈龙三人快步迎上前去。
微光的目光在我们几人身上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陈龙身上,停留了片刻,眉头微微皱起,似是在思索着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我恭敬地行礼,说道:“两位师叔慈悲,不知这位前辈是?”
微光轻轻点了点头,神色庄重地介绍道:“这位是守静道长,她来自天心派民法脉,是如今硕果仅存的真人。这次,她专门为了协助你举办长生蘸而来!”
我听闻此言,顿时惊住了。心中既感动又愧疚,为了我的事情,微光、微尘两位师叔不辞辛劳地奔波,如今还请动了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守静真人,我只觉得无地自容。
我慌忙重新行礼,说道:“守静真人慈悲,长生有礼了。”
守静真人面色和蔼,微笑着还礼道:“不必如此客气。你的事情我听微光真人说过了,你小小年纪便有担当,勇于任事,而且天赋颇高,实在是我们玄门年轻一辈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我连忙谦逊地说道:“真人过奖了,这实在是折煞长生了。为了晚辈这一点私事,竟劳动真人亲自前来,长生实在是惭愧不已。”
守静真人微微一笑,说道:“你我同属正一门下,天心、清微两派向来亲近,所修习的道法也多有共通之处。今日我到此,完全是出于本心,你不必放在心上。”说完,她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急忙将三位真人请进道观,随后吩咐宋璐她们去准备茶水。
说起天心派,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在张九爷留下的笔记中,却有颇为详细的记载。
道教天心派,起源于北宋之初。其创始人饶洞天,原本是江西临川的一名县吏。
有一日,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神人对他说:“你为人公正,用心良善,你的名字已经感动了上天。”
后来,他在华盖山掘地时,意外获得了《天心经正法》金函玉箓,自认为是得到了太上老君的授法。饶洞天也因此被尊为“天心初祖”,天心派自此兴起。
天心派虽自称源于晋代的路大安,称是太上老君亲自传授道法,但实际上,其思想和符箓体系融合了正一道的传统,并且受到了唐代北帝信仰的影响。
初代天心派以《天心正法》为核心经典,主要修习“三符”(天罡大圣符、黑煞符、三光符)和“两印”(北极驱邪院印、都天大法主印),专注于驱邪、禳灾、治病等事务。
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路时中将天心正法与神霄雷法相结合,倡导“内炼为本,符咒为末”的理念,并撰写了《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使得天心派的法术更加体系化。
该派凭借擅长驱邪除魔的本领,在民间大受欢迎,成为宋代符箓三宗(正一、上清、灵宝)的重要支派。
元代时,雷时中(号双桥老人)自称感应到晋代路祖师降临,传授给他“混元六天如意道法”。
他将天心派与雷法相融合,以《度人经》为核心经典,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教派的影响力。
元中后期,天心派逐渐归入正一道,但仍有廖守真一脉的“北极驱邪院”体系独立存在。
这一体系以“北极”为法力之源,尊崇北极驱邪院的神将体系,如北极四圣、北斗七星君等。其符咒多与星辰、北帝相关,注重“拘制魂魄”“收心养气”的内炼之法。
除了《天心正法》之外,还将《度人经》纳入根本经典,主张“三教贯通”,在驱邪仪式中融合了灵宝斋醮和儒家伦理。
历史上对天心派发展贡献最大的有三个人,分别是饶洞天、雷时中、和廖守真。
饶洞天掘地得书、雷时中感召路祖师、廖守真驱瘟护民等事迹虽然流传不广大,但在一些文典中都有记载。
饶洞天因梦掘地获得金函玉箓后,还拜访了南唐道士谭紫霄来解读经文,从而奠定了门派的根基。
在玄帝诞辰诵读《度人经》时,路祖师显圣传授道法,促进了天心派与雷法的融合。
廖守真得到天心法后,获得神将殷郊的护持,在驱除瘟疫后将道法传授给彭元泰、陈一中,形成了独立的支脉。
元代之后,天心派逐渐融入正一道,部分法术和经典也随之散佚。然而,“北极驱邪”“三光符”等元素,依然在民间道法中有所保留。
不过这些年,天心派的传承却越来越稀少,真正拥有道观师承的,几乎找不到了,只有民间尚有一些传承,也就是我们说的民法脉。
这一点倒确实和清微派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