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身影甫一出现,主公刘备几乎是立刻抢步上前,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颤抖:“备,刘玄德,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前两次拜谒,无缘得见,今日幸睹先生天颜,实乃三生有幸!备不才,乃汉室宗亲,飘零半生,只为匡扶社稷,奈何智疏才浅,屡遭困顿,以致天下大乱,黎民倒悬。恳请先生不弃鄙陋,赐教一二,指点迷津!”
这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姿态放得极低。以主公皇叔之尊,如此屈己相求,足见其诚意之重。连素来沉稳的云长,脸上也露出了动容之色。翼德虽然依旧板着脸,但眼神中的不耐烦已然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好奇和审视。
面对主公近乎“扑面而来”的热情,诸葛亮却并未显得受宠若惊,也没有丝毫倨傲。他从容地侧身避过主公的全礼,随即躬身还礼,动作流畅自然,不卑不亢。他的声音清朗温和,如同春风拂过琴弦:“玄德公言重了。亮不过一介山野村夫,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玄德公仁德布于四海,皇叔之名天下谁人不晓?亮岂敢当先生之称,更不敢妄谈赐教。”
这番话说得极为谦逊,但那份“躬耕南阳”、“不求闻达”的自矜之意,却也清晰地流露出来。他既点明了刘备的身份与声望,也巧妙地维持了自己的立场——一个隐居高士,而非汲汲于功名的俗人。这份从容与分寸感,让我暗自点头。果然不凡。
主公见他如此谦逊,更是心生敬意,连忙道:“先生过谦了!若先生为山野村夫,天下更无贤才矣!备此来,实乃诚心求教。前蒙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举荐,后又得挚友元直极力称颂,言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能。备深信不疑,故三顾茅庐,只盼能得先生一言之教,以解心中之惑!”
当主公提及“水镜先生”司马徽时,诸葛亮的眼神似乎闪过一丝了然,仿佛对这位荆襄名士的举荐并不意外。而当听到“单福”这个名字时,我敏锐地捕捉到,他那一直平静如水的眼眸,泛起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波澜。他的目光,如同不经意般,极其快速地在我脸上一扫而过,随即又落回主公身上。
那一眼虽然短暂,甚至可能只是巧合,但我几乎可以肯定,他注意到了我。是因为徐州与我那短短的交集吗?是因为元直吗?元直临行前是否与他通过信?还是因为我与元直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人之谊”早已通过某些渠道传入了他的耳中?
我的心念电转,面上却依旧保持着平静恭谨的姿态。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与这位卧龙先生之间无声的较量,或者说相互的观察与评估,已经开始了。而元直,无疑是我们之间一个重要的连接点,也是我未来争取他信任、甚至影响他决策的一个潜在的突破口。
诸葛亮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元直……确是高义之士,亦是亮的知交好友。他既如此看重亮,亮更不敢懈怠。”他没有直接回应主公的请求,而是转向我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此地简陋,非待客之所。玄德公若不嫌弃,请入草庐一叙。”
主公大喜过望,连忙道:“岂敢嫌弃!能入先生草庐,荣幸之至!”
我们随着诸葛亮,步入了那间看似普通的茅庐。庐内空间并不算大,却收拾得异常整洁雅致。与我想象中隐士居所可能存在的清苦或杂乱不同,这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透着主人严谨细致的生活态度。墙边倚着古琴,案上放着笔墨纸砚,窗明几净。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壁几乎堆满了书卷,从经史子集到兵法韬略,种类繁多,很多书卷的边缘还带着翻阅的痕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卷特有的陈旧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厚重的文化氛围。
这并非刻意营造的“藏书阁”,更像是一个真正热爱读书、以书为伴的人的日常居所。简朴之中,自有高格。我不禁暗赞,单是这居所,便可见主人心胸志趣非同一般。
诸葛亮引我们在堂中坐下。他亲自取来蒲团,请主公上座,云长和我则分坐主公两侧靠后,翼德大概觉得坐着不舒服,依旧选择站在了主公身后,如同一个忠实的护卫。诸葛亮自己则坐在了主公的对面。童子适时地奉上了清茶,茶水清冽,带着山野特有的草木清香。
待众人落座,茶香袅袅升起,主公再次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望着诸葛亮,开始了更为详尽的陈情。他从汉室衰微、黄巾之乱讲起,历数自己辗转半生、颠沛流离的经历:从涿郡起兵,到转战徐州,败走豫州,依附曹操,再到官渡之后南下投奔刘表,寄人篱下于新野……他语气沉痛,时而慷慨激昂,痛陈汉贼之跋扈;时而扼腕叹息,自责己身之无能;时而又目光灼灼,表明匡扶汉室、解救万民的决心从未动摇。
“……备虽名微德薄,然上继宗亲之义,下念黎庶之苦,每每念及汉室倾颓,奸贼当道,辄寝食难安!然辗转至今,依旧势单力薄,寄人篱下,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备知先生胸有丘壑,腹藏良谋,今日冒昧再三,实是走投无路,恳请先生怜悯汉室,慈悲苍生,为备剖画时局,指点迷津!备必将洗耳恭听,终身奉行!”
说到最后,主公已是声情并茂,眼中甚至隐隐泛起了泪光。这份真挚的情感,绝非伪装,而是他多年来压抑在心底的苦闷与渴望的真实流露。
在主公长篇的倾诉过程中,诸葛亮始终保持着安静。他端坐于蒲团之上,身姿挺拔,双手平放于膝前,微微颔首,目光专注地凝视着主公。他的脸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变化,既没有因主公的悲情而动容,也没有因其诉苦而烦躁。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如同一个最耐心的倾听者。
然而,我却能从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偶尔捕捉到一闪而过的思索光芒。那光芒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锐利,仿佛在主公的每一段叙述中,都在迅速地提取信息,分析局势,构建模型。他的平静,并非漠然,而是一种胸有成竹、洞若观火的沉静。
我亦在一旁不动声色,一面留意着主公的情绪,一面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诸葛亮身上。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不易察觉的动作,甚至是他呼吸的节奏,都成为我分析判断的依据。我在评估他的智慧,他的性格,他的城府,以及……他对主公这番陈情的真实看法。
草庐之内,一时只有主公略带哽咽的余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位年轻的卧龙先生身上,等待着他石破天惊的回应。
我知道,接下来,将是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时刻。
隆中对,即将上演。而我,将是这场千古名对的第一个,也是最特殊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