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林资助贫困学生
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般倾泻在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林小华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将最后一份会议资料塞进公文包。散会时已是下午三点,他这才想起自己错过了午饭,胃里空荡荡的像是被掏了个洞。
来到孙少林的餐馆就,林小华迫不及待地坐下。
“小华,你来了啊。”系着围裙的陈雪儿脸上立刻绽开笑容,“还没有吃饭吧?我给你煮饺子吃。”
说着,陈雪儿就去了后厨。不到十分钟,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了上来。林小华夹起一个咬下去,鲜香的汤汁立刻在口腔里迸开。
“慢点吃,是不是没吃午饭的。”陈雪儿给他倒了杯凉茶,温柔地看着他。
“少林哥在不?”林小华随口问道。
“去市场买菜了,应该快回来了。”陈雪儿拿起纸巾给他擦了擦嘴。
这时候,孙少林提着两大袋菜走了进来:“小华,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坐坐?”
林小华叹了口气,放下筷子:“我刚在中心小学开会,让我统计贫困学生数量,我们学校的贫困学生很多。”
陈雪儿皱起了眉头:“我记得去年不是有好心人资助了几个学生吗?”
“是有,但还是有学生没有得到帮助。”林小华叹气说。
孙少林把食材放进厨房,出来时手里多了两瓶冰镇可乐。他在林小华对面坐下:“天太热了,我俩喝点可乐?”
孙少林喝了一口可乐,喉结上下滚动:“我的老家就在小店小学旁边,我上学那会儿,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
林小华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语气中的异样:“你也在小店小学读过书?”
“读过两年,后来转到镇上了。”孙少林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可乐瓶上的水珠,“那时候家里穷,经常饿着肚子上课,手上全是冻疮,写作业时笔都握不住……”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孙少林摆摆手,转向林小华,“你们学校贫困生多吗?”
林小华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名单:“这是本学期需要特别帮扶的学生名单,有18个。最困难的10个连基本生活费都成问题。”
孙少林接过名单,粗粝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名字。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最后深吸一口气:“这样吧,我先资助10个最困难的,每学期每人500元。”
林小华手里的筷子突然掉在桌子上,感激地说:“我代表学校和孩子们谢谢你!”
孙少林摆摆手,脸上浮现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别这么说,我也是苦过来的,知道那种滋味。那我7月8日去你们学校,你看合适吗?”
林小华的眼眶有些发热,开心地说:“那我们约定好7月8号下午三点,我在学校等你。”
三天后的下午,孙少林暂停了一会儿店里的生意。他站在餐馆门口,和店里的员工把三箱学习用品搬上汽车后备箱。彩色铅笔、卡通橡皮……每一样他都仔细检查过。
“少林哥,牛奶装好了。”陈雪儿指了指后备箱
孙少林点点头:“鸡腿呢?”
“卤了七十个,都用食品袋分装好了。”陈雪儿擦了擦额头的汗。
孙少林笑着说:“还是你想得周到。”
下午三点,孙少林的小轿车缓缓驶入小店小学的操场。林小华早已等在那里,身后站着十几位家长和一群好奇张望的孩子。
“少林哥!”林小华快步迎上来,握住孙少林的手,“都准备好了,家长们都到齐了。”
孙少林点点头,转身去后备箱搬东西。陈雪儿则直接走向孩子们,蹲下身和他们平视:“小朋友们,猜猜姐姐带什么好吃的来了?”
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陈敏怯生生地问:“是……是糖吗?”
“比糖更好哦!”陈雪儿变魔术似的从保温桶里拿出一个卤鸡腿,“香喷喷的鸡腿!每人一个!”
操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陈雪儿让孩子们洗洗手,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大鸡腿。孙少林和林小华一起把学习用品搬到教室的讲台上,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
“各位家长,”孙少林清了清嗓子,“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到孩子们。”
他走到第一个家长面前——那是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粗糙的手上布满老茧。孙少林双手将500元现金递过去:“大叔,给孩子买些文具和衣服吧。”
家长们激动地接过钱,话语里充满了感激
就在这时,校门口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年轻人和一个拿着话筒的女记者匆匆走来。林小华惊讶地迎上去:“王记者?你们怎么……”
“林校长好!”女记者微笑着说,“自从上次在安城日报培训见到您,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今天本来在村里采访‘三夏生产’,听村民说这里有人资助贫困学生,就赶过来了。”
孙少林本来不想接受采访,他认为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醒了,但林小华已经拉着他走到镜头前:“这位是孙少林孙老板,他今天来资助我们学校十名贫困学生,每人500元,还带来了价值三千多元的学习用品……”
摄像机红灯亮起的瞬间,孙少林的脸有些发红。他轻柔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记者把话筒递到他面前:“孙老板,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个善举的呢?”
孙少林看了看周围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正在给孩子们分鸡腿的陈雪儿:“因为我曾经也经历过,知道贫困儿童正在面临的苦难。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帮帮他们。”
林小华适时地插话:“孙老板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几次活动了,给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带着店员给学生做饭,还给一些孩子买新衣服,他的事迹安城日报都刊登过。”
摄像机转向正在和孩子们互动的陈雪儿。一个小男孩正仰着脸问她:“姐姐,你下次还来吗?”
陈雪儿摸摸他的头:“来,当然来!下次阿姨给你们带好吃的,好不好?”
“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夕阳西下时,活动接近尾声。孙少林帮着把剩余的学习用品搬进教室,林小华则用学校的数码相机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幕。
“小华哥,”林小华突然说,“我想把今天的事写成报道投给《安城日报》,可以吗?”
孙少林连忙摆手:“别别别,这点小事不值得上报纸。”
“这可不是小事。”林小华认真地说,“您的善举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也许能带动更多人来帮助这些孩子。”
孙少林沉思片刻,终于点点头:“那……好吧。不过别写得太夸张,我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当晚,林小华坐在电脑前,一篇题为《一个餐馆老板和10个山里娃》的报道一气呵成。他精心挑选了三张照片:孙少林双手递钱给老人的瞬间、陈雪儿弯腰给孩子们分鸡腿的画面、以及全体受助学生抱着新文具的合影。
三天后,这篇报道出现在《安城日报》第二版,还配发了编者按。第四天晚上,县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了孙少林资助贫困生的专题报道。
因为多次帮助困难学生,孙少林的餐馆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他们都去品尝孙少林店里的特色菜,让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