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春秋,寒暑交替。
李浮生盘坐在客栈简陋的房间里,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呼吸绵长而均匀,周身萦绕着一层淡淡的灵光。
突然,他体内传来一声轻微的\"咔嚓\"声,仿佛有什么屏障被打破了。
灵气如涓涓细流,终于在他丹田处汇聚成一个小小的气旋。
纳灵境,成了。
这个突破来得水到渠成。
就在昨夜修炼时,他忽然感到体内灵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五脏六腑都被一股温润的力量洗涤了一遍。
睁开眼时,李浮生发现窗外的雨已经停了,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在床前。
他活动了下筋骨,感受到体内流动的灵气。
这两年的修炼之路,李浮生走得既艰难又从容。
艰难是因为五系杂灵根的资质确实拖慢了进度;从容则得益于他独特的心性和方法。
早在开始修炼的第七天,李浮生就发现了一个关键诀窍——精力越是集中,引动和吸收灵气的效率就越高。
这个发现源于多次试验:当他全神贯注试图牵引灵气时,周围的灵气会不自觉地向他汇聚。
\"原来如此。\"当时的李浮生恍然大悟,\"五系杂灵根需要同时吸收五种属性的灵气,对精神力的消耗自然更大。”
“但如果能精准控制注意力,反而将劣势消除。\"
“不过同时吸收五种属性的灵气并不意味着拥有单灵根五倍的灵气储量。”
“据典籍中的记载,两者的灵气储备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五系杂灵根吸收的一种属性的灵气是对应单灵根的五分之一。”
“所以五系杂灵根与单灵根的区别在于对灵气的吸收效率,五系杂灵根吸收灵气所需要集中的精力更高。”
“至于五系杂灵根有没有单灵根所没有的优势目前还不知道。”
据李浮生这些年的了解,两年时间成为纳灵境修士算是普通修士的水准。
其实李浮生的修行速度可以更快,因为他每天仅在清晨和傍晚各花一两个时辰修炼。
所以说灵根决定的是修炼的难易,只要精力足够集中,修炼的速度应当是一致的,李浮生这般推测。
踏入纳灵境后,带给李浮生的感觉就是五感更加敏锐,体力更加充沛。
原先李浮生在茶楼上最多能看清楚六米外的人事物,而现在却精确地看清十米外的人事物。
之前一天至少睡八个小时才能保持一天的不困乏,试验之后,如今六个小时便可以。
突破纳灵境后不久,李浮生坐在临溪的一块青石上,凝视着水中游鱼。
数千年来,他对预知能力的掌控越发精妙,如今已能像拨动琴弦般,有选择地探查他人命运中特定的节点。
\"若只看表面,这渔夫今日会满载而归。\"
李浮生目光追随着溪边一个收拾渔具的老者,\"但若往深处看...\"
他集中精神,将预知能力导向未知的领域。
眼前浮现的画面突然一变:老者的渔网挂住水下异物,拉扯时失足落水,被路过的一名蓝衣修士所救。
令人惊讶的是,这修士腰间佩戴的玉牌,赫然是东方三千里外\"玄雾门\"的标识。
\"果然如此。\"李浮生微微颔首。
这样的预测会出现偏差——当意外人物介入时,原本清晰的命运轨迹就会模糊。
而现在,他尝试通过预知能力捕捉到这些变数,并追踪其带来的连锁反应。
之后十年来,李浮生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在茶楼连续观察同一批客人三个月,记录每个人的行为轨迹与预知画面的差异;
故意与陌生人搭话,观察自己的介入会如何改变对方原本的命运;
甚至尝试预知那些即将与自己产生交集之人,验证准确性。
最终他发现,预知能力就像调整焦距——可以停留在表面,也可以深入细节。关键在于精神力的分配与引导。
雨后的清晨,此刻的李浮生已经能够完美运用预知能力预知他人在自己范围之外的重要事件。
并通过预知推断其在下一个范围之外重要事件间的命运。
当李浮生正在尝试预知一位老修士的未来时,突然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景象——空气中漂浮着无数微小的光点,如同尘埃般萦绕在万事万物周围。
这些光点数量不等,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是......\"李浮生眨了眨眼,确信这不是幻觉。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
普通石块中只有零星几点;
树木花草中则密集许多;
动物体内的粒子流动如烟;
而人类身上的光点最为活跃,尤其是修士。
更奇妙的是,这些\"命运粒子\"(李浮生如此称呼它们)并非恒定不变。
一块普通的山石,却比其他山石上的粒子多不少;三日后,一个孩童被这块石头绊倒,摔断了手臂;事故发生后,石头上的粒子又恢复了平常水平。
\"难道这些粒子预示着事物将要发生的'变化'?\"李浮生在笔记中写道,\"越是活跃、多变的存在,粒子越多。\"
这个发现让李浮生的预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他不仅能看到命运的轨迹,还能通过观察粒子分布,提前发现潜在的\"变数\"。
某次在集市上,李浮生注意到一个卖灵果的老妇身上粒子突然较多。
他立刻聚焦预知能力,果然\"看\"到老妇会在收摊时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储物袋,里面装着足以改变她命运的灵石。
\"有意思。\"李浮生想,\"这些粒子就像是命运长河中的涟漪,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波澜。\"
随着对命运粒子的研究深入,李浮生渐渐摸索出一些规律:
生命等级:修为越高者,身上粒子越多。
淬体境修士的粒子量通常是纳灵境的5-8倍。
事件关联:经历、变化越多人或物,粒子会相应更多。
因果反馈:事件发生后,相关粒子会减少。
在游历到一个名为\"青枫城\"的修仙城池时,李浮生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剑修。
这人表面是纳灵境,身上的粒子却比普通淬体境还要密集。
通过定向预知,李浮生看到此人十年后将在一场大战中临阵突破,成就淬体。
所以说,看到的粒子浓度是一生中所有事件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