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起身,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略作思索,道:
“陛下,西域之地广袤无垠,民族众多,情况错综复杂。微臣以为,首当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西域各部,多有向往中原文化、渴望与我大明通商往来者。
“微臣到任后,将广开商路,设立互市,以我大明之富庶,吸引西域各部归附。如此,既能增进双方情谊,又能繁荣当地经济,稳定民心。”
朱厚熜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胡宗宪见状,心中更定,接着说道:
“同时,加强军事防御亦是重中之重。”
“微臣将在西域要冲之地,修筑坚固堡垒,屯驻精锐之师,威慑那些妄图犯边之敌。”
“但此为守势,若要长久经略西域,还需主动出击,分化瓦解那些心怀不轨的部落联盟。”
“微臣会派遣细作,深入各部,了解其内部矛盾,从中斡旋,使其无法形成合力对抗我大明。”
朱厚熜听到此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追问道:“那对于西域的民生与教化,你又有何想法?”
胡宗宪从容应答:“陛下,西域民生,以游牧为主,然土地肥沃之处,亦可推行农耕。”
“微臣将鼓励当地百姓开垦荒地,传授先进农耕技术,如此可使百姓衣食无忧。”
“至于教化,微臣会在西域各地兴建学堂,广招学子,传播我大明文化礼仪,使西域百姓知礼义、明教化,从根本上认同我大明统治。”
朱厚熜听闻胡宗宪的对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胡爱卿果然胸有沟壑,所言极是。朕将西域托付于你,望你不负朕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胡宗宪赶忙躬身一拜,道:
“陛下放心,微臣定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陛下隆恩。”
胡宗宪西域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即刻便着手准备离京前往敦煌上任。
朱厚熜为了助力胡宗宪在西域的经略,特意做出安排,命严嵩随行,听候胡宗宪差遣。
严嵩,只要皇帝交代的,都能尽力办好。
前世史书虽是奸臣,然这世的他,朱厚熜却不这么认为。
在胡宗宪出宫之后,朱厚熜又宣蓟州总兵李泾和宁夏总兵仇钺进宫觐见。
二人匆匆赶来,在养心殿内躬身参拜。
朱厚熜看着眼前两位战功赫赫的将领,脸上露出嘉许之色。
“李爱卿、仇爱卿,你们二人多年来为大明戍守边疆,屡立战功,朕心甚慰。”
朱厚熜的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
李泾与仇钺齐声说道:“微臣等为国效力,乃分内之事,不敢言功。”
朱厚熜点点头,接着说道:“今朕有新的安排。”
“仇钺,朕命你全心全意辅佐胡宗宪,切莫因他年轻,便有所轻视。”
“西域局势复杂,需你们同心协力,方能成就大业。”
仇钺赶忙应道:“陛下放心,微臣定当全力辅佐胡大人,绝无二话。”
随后,朱厚熜将目光转向李泾:“李泾,朕命你做好准备,前往辽北大城镇守。”
“王如龙勇猛有智、经验丰富,朕让他辅助你。”
“辽北大城乃我大明北方重镇,你务必坚守,不可有丝毫懈怠。”
李泾抱拳领命:“陛下放心,微臣定与王如龙携手,保辽北大城万无一失。”
朱厚熜神色一凛,道:“同时,你们要立即着手对海西女真的战争准备。”
“朕要你们厉兵秣马,一旦时机成熟,便灭之,斩草除根!”
李泾与仇钺齐声高呼:“谨遵陛下旨意!”
待二人退下后,朱厚熜望着殿外的天空,心中思索着大明边疆的局势。
李泾和仇钺领命而去后,朱厚熜并没有就此松懈,而是陷入了更为深沉的思考。
他深知,无论是西域的经略还是对海西女真的防范与征伐,都关乎着大明的国运。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在棋盘上落下的关键棋子,每一步都须谨慎。
在胡宗宪与严嵩赶赴敦煌的途中。
二人虽表面上保持着应有的礼数,但彼此内心各有思量。
严嵩精于权谋之道,对于要听从胡宗宪的差遣,心中难免有些别扭。
毕竟之前他已经是五品,胡宗宪只是七品。
可他也清楚皇命不可违。
且胡宗宪既然能得到皇帝如此青睐,必有其过人之处。
胡宗宪则一心专注于即将面临的西域事务。
他深知自己肩负重任,严嵩在朝中人脉广泛、机警过人。
若能善加利用,对于经略西域必将大有裨益。
在途中,他时常与严嵩探讨西域的局势以及应对之策,期望能从严嵩那里获取更多有用的见解。
“严大人,此次前往西域,诸多事务还需您的经验与智慧。”胡宗宪态度诚恳地说道。
严嵩微微一笑,道:“胡大人客气了,既蒙圣上旨意,我自当全力协助大人。”
“西域之地,变数颇多,大人还需多做考量。”
……
与此同时,李泾回到蓟州后,立刻与王如龙商议起前往辽北大城的事宜。
“王总兵,辽北大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此次前去,我们需尽快熟悉城防与周边形势。”
李泾神情严肃地说道。
王如龙点头称是:“李兄所言极是,听闻海西女真近来动作频繁,我们更要加紧准备。”
二人随即开始着手整顿军队,挑选精锐,准备物资,为前往辽北大城做万全准备。
……
仇钺回到宁夏后,也迅速投入到辅佐胡宗宪的准备工作中。
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方面积极整理自己在西北作战的经验,收集关于西域的情报。
另一方面,他也在军中挑选一些熟悉西域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将领,为胡宗宪助力。
而在朝堂之上,朱厚熜的这一系列决策也引发了大臣们的诸多议论。
一些大臣对胡宗宪这个年轻官员能否担起经略西域的重任表示怀疑。
也对严嵩跟随胡宗宪去西域感到不解。
但更多的人明白,皇帝此举必有深意。
众人不敢公然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