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了!终于有水了!这水再不来,地里的红薯就枯萎了……”
“大伙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回村挖水渠,把水引进村里,以后就不用跑来江口提水了!”
村民们一听,好像是这么个理,于是纷纷扛起锄头赶回自己村。
三个多月的徭役,男人们不仅没瘦,反而长了不少肉腱子,为了让男人们有力气干活,几乎顿顿饭菜都是足斤足两。
这可比他们自己在家里吃得饱,压根没饿过肚子。
“大人,水渠已成,咱们也该回去了。”
马推官站在一旁恭敬说道,连续数月没洗澡,大家身上纷纷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头发也十分油腻,宋应知也不遑多让。
“回去吧。”
看够了水渠的水势,宋应知终于点头,一行人翻身上马,快速赶往南阳府。
奔波了一天一夜,众人在第二天中午到达了南阳府城。
看着在水渠两岸打水的百姓们,宋应知等人知道,河水比他们早一步到达了了南阳。
“大人,有了水,咱们明年就能种水稻了!”
看着热闹非凡的水渠两岸,马推官无限感慨!
这宋知府还真是神人也!靠着一张盖了官印的纸,就能在短时间凑到几十万两银子!
虽然水渠已成,但仍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被运回南阳府。
想到这些粮食,马推官又开始担忧起来。
“大人,徭役结束了,咱们的粮仓已满,这运来粮食该如何处理?”
一开始运来的都是南阳债券买的,后来有不少地方的商人发现北远镖局在运送粮食后,自发性的捐赠了不少粮食。
到现在,债券还没卖完,但粮食却远超预期数量。
宋应知想了想,开口问道:“地里的红薯还有多久才能收获?”
“大人,下官观地里的红薯叶,有不少已经在发黄,最多一个月,就能彻底成熟。”
旱灾发生后,许多百姓都是靠着这红薯叶才活下去的。
如今终于熬到了收获季节,也算是苦尽甘来。
“马推官,等回了府衙,你立刻去写一篇告示,告知百姓们,今年不收粮食税,一切等熬过旱灾再说,另外,告知那些没有粮食的百姓,可凭户籍到府衙、县衙等地方进行借粮、买粮。”
借将?马推官微微一愣,问:“大人,咱们不准备施粥赈济百姓吗?”
在啦看来,只要出现旱灾,都得去四个城门口施粥流民。
“现在没有难民,施粥做什么?”
宋应知瞥了一眼马推官,牵住马儿的缰绳往城门口走去。
“走吧,先回府衙。”
没有徭役,有水有红薯的情况下,宋应知不可能白白送他们粮食。
这些粮食都是靠发行债券买来的,五年以后还得还,所以,宋应知把这多余的粮食借、卖出去的同时,也让百姓分帮忙分担一点这个欠款。
“宴庄,你让北远镖局的人别买粮食了,全给我换成白白种子和冬小麦送来。”
红薯收获后,南阳的田地就清闲下来,看这情况明年种水稻也不现实,还不如种冬小麦,让百姓们有口吃的。
有了红薯和小麦,百姓们撑到旱灾结束没问题。
至于这个钱,宋应知可没打算自己还,风南海战事消停,皇上要是不帮他还,那他直接五年不缴税银,用收来的税银还这笔钱。
此事上本就是天子理亏,即便自己不交,对方也只能也只能干瞪眼。
古往今来的旱灾里,唯有他宋应知管理的南阳府没有出现过难民,仅凭这一点,景君尧就不可能随意拿捏他。
这般想着,宋应知瞬间如释重负,连回衙门的脚步也轻快了不少。
一行人刚到府衙门口,守门衙役立即上前行礼。
“参见大人,大人,有人找您,这会儿还在正厅里等着。”
有人找?宋应知蹙着眉把马交给衙役,屏退马推官和宴庄等人,独自走进正厅。
察觉有人进来,李游赶紧起身,朝着宋应知行礼:
“老爷!我回来了。”
一年多时间没见,李游发福不少,看来这段时间过得十分滋润。
“多久到的南阳?”
宋应知走到主位前坐下,李游便下意识的走上前来给他沏茶,等宋应知一杯饮尽,他才开口解释。
“老爷,我昨天早上才到,得知你去了淅川县,今天才回来,我一早就来等了。”
说完,李游转身去次位上拿过包袱,呈给宋应知。
“老爷,这是我这次回来给你带的礼物,你快打开看看。”
李游一脸期待的眼神,让宋应知微微一愣,随即淡淡一笑。
这人都成家了,怎么还跟当年的毛头小子一个样。
顺着李游的话,他随意伸手解开包袱。
“什么东西,我看……”
话说一半,宋应知就被眼前的东西给惊到了!
“李游,你去做土匪头子了?”
这么多银票!哪来的?!
“老爷,我回巴里了,你当年建的商铺还有住宅全部都已卖完,南阳的旱情传到巴里后,百姓和富商们自行捐赠了这些银两,感谢老爷当年做的贡献!”
要说当今北夏钱最多的商人在哪?那肯定非巴里莫属。
不说异地来的商人,就是第一批巴里人已经靠着卖房赚的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捐赠的名字,可否记下了?”
宋应知望着这么多银子,久久不能回神……
原来,他不是一个人奋斗。
“族人可否还好?”
“都好,只是……老爷,宋奶奶过完年,就走了,知道南阳旱情严重,大家都没给你来信,不过你放心,我在巴里替你守孝了,出了孝才赶回来南阳。”
李游小心翼翼说着,生怕宋应知怪罪。
然而,宋应知却是没多大情绪,“南阳大旱,我的确回不去,辛苦你了李游……”
“这没什么,只是我在巴里待太久了,一直都还没来得及去找寻夫人的下落。实在是……”
“不用找了。”宋应知出声打断道。
他抬头看向李游,一字一句的说道:
“沘水河干涸,王氏的遗骨已经找到,我已让人将其安葬。所以不必再找了。”
从长河村回来后,宋应知就让人做了副假骨扔在人烟稀少的河段内,把找到王氏尸骨的消息传出去,草草下葬便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