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内部,靠近讲台的前几排区域,已经被学校工作人员预留出来。
沈砚之教授带着几位中文系的老师坐在了第一排的旁听席上,看着眼前这几乎座无虚席,
甚至连过道都开始站人的景象,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震惊。
“开了眼了,真是开了眼了!”一位老教授喃喃自语,“我教了一辈子书,还从没见过哪个学者的讲座能有这阵仗!”
沈砚之也是感慨万千:“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这年轻人的影响力,真是超乎想象。”
就在这时,萧予薇也从侧门走了进来,她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旁听席的马校长,快步走上前打了声招呼。
“予薇也来了?”马校长笑着点头,“你引荐的这位祝教授,可是给我们Z大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啊!”
萧予薇看着这人山人海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她知道祝仁会受欢迎,却也没想到会火爆到这种程度。
礼堂入口处,人流依旧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们兴奋地寻找着空位,来晚的只能见缝插针地站在过道或者后排的空地上。
看这架势,别说五千人的礼堂,再来一倍恐怕都装不下!
而在礼堂一个相对靠前,但又不太显眼的位置,沪大的周维岳教授和他同行的几位老学者正襟危坐,脸色却不太好看。
“哼,装腔作势!”周维岳看着眼前这近乎疯狂的场面,低声对旁边的同伴说道,
“不过是借着上次诗会的名头,又搞出个什么作者争议的噱头,哗众取宠,吸引流量罢了!”
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也点头附和:“是啊,周老,我看他就是个会炒作的网红,哪有什么真才实学?
等会儿看他怎么自圆其说!关于《三国演义》作者归属,学界早有定论,岂容他一个黄口小儿胡言乱语!”
“年轻人,就是急功近利,想出名想疯了!”另一人也撇撇嘴,“等会儿他要是讲不出什么东西来,看他怎么收场!”
他们几人是带着批判和审视的心态来的,坚信祝仁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所谓的颠覆性观点,不过是博眼球的噱头。
很快,礼堂内连站的地方都快没有了,黑压压的人群充满了每一个角落,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空无一人的讲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氛。
马校长看了看手表,又看了看这几乎爆满的礼堂,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讲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知道,大家今天都是为了一睹祝仁教授的风采而来,更是为了听他继续解读那引人入胜又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之谜!”
“在此,我谨代表Z大,对祝仁教授的莅临,以及在座各位的热情参与,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
掌声雷动。
“由于现场人数远超预期,我们临时更换到了大礼堂,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现在,话不多说,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主讲人——Z大客座教授,祝仁先生!为我们带来他的系列讲座第二讲!”
在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祝仁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长衫,迈着沉稳的步伐,
缓缓走上了这个能容纳五千人的,Z大最高规格的讲台。
灯光聚焦,万众瞩目。
他走到讲台中央,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微微鞠躬,然后不急不缓地走到讲桌后,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期待,或好奇,或审视,聚焦在他身上。
祝仁放下水杯,目光平静扫过全场,沉稳开口:
“感谢马校长,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媒体朋友们的热情。
说实话,看到这么多人,还临时更换了这么大的场地,我也感到有些意外和受宠若惊。”
“上一讲,我们初步探讨了关于《三国演义》作者归属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个观点,
我们所熟知的罗贯中先生,可能更接近于这部伟大作品的总编辑,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原创作者。
并且,我列举了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嘉靖本自身的署名编次,以及大量元杂剧作为佐证。”
“我知道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那么今天,在我开始第二讲之前,我想先问问在座的各位,
尤其是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学者们,对于我上一讲提出的这些证据本身,有谁持有明确的反对意见?
认为《平话》的存在是伪造的?认为嘉靖本的编次二字另有他解?或者认为元杂剧与《三国演义》的相似性是巧合?”
话音刚落,前排旁听席上,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缓缓站了起来,正是魔都沪大的周维岳教授。
“祝教授,”周维岳的声音沉稳,传遍了安静的礼堂,“你上一讲引用的《三国志平话》、嘉靖本署名以及元杂剧的材料,
我们治学者大多是知晓的,这些材料本身的存在和内容,老夫并不否认。”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周维岳教授竟然承认了那些证据的真实性?
“但是!”周维岳语气一转,变得严厉,“仅仅凭借这些材料,就断言罗贯中先生并非作者,
而只是总编辑,甚至要推翻几百年的文学定论,未免太过轻率和片面!”
“历史和文学的研究,讲求的是全面考量,反复论证,孤证不立!
你不能只抓住几个看似有利的证据,就完全否定罗贯中先生作为主要创作者的贡献和地位!
这种结论,恕老夫不敢苟同!”
周维岳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不少原本动摇的人又开始迟疑起来。
面对这位学界泰斗的质疑,祝仁并未慌乱,反而露出了一个了然的微笑。
他微微颔首:“多谢周老先生指教,那么,周老的意思是,我上次列举的那些证据,
《平话》的存在、嘉靖本的署名、元杂剧的影响,
这些事实本身,您是认可的,对吗?
您只是认为,仅凭这些还不足以得出罗贯中是编辑而非原创作者的最终结论,
还需要更多、更全面的证据和分析,是这样理解吗?”
周维岳被他这么一反问,愣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可以这么说,证据是存在的,但你的结论过于跳跃!”
“那正好!”祝仁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他提高了音量,环视全场,
“周老先生所言极是!任何严谨的学术结论,都需要充分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链条。
上一讲,我们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指出了罗贯中原创作者身份的可疑之处。”
“而今天这第二讲,我要做的,正是沿着这条线索,继续深挖,呈现更多的证据,
探讨在罗贯中之后,又是谁、出于何种目的,在不断地再创作、甚至魔改这部作品!
这恰恰是为了回应周老先生刚才所说的,我们需要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来反复论证!”
祝仁的目光再次扫过台下:“所以,周老先生,不妨先仔细听听我接下来的内容。”
“那么,除了周老先生对结论的审慎态度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对我上一讲提出的证据本身存疑?”
台下一片安静,没有人再站起来反驳。
显然,祝仁上次列举的版本和史料,其真实性是难以否认的。
祝仁点了点头:“很好,既然大家对上一讲的事实材料本身没有异议,那么上一讲姑且画上一个句号。
我们现在,正式开始第二讲的内容。”
“那么,从嘉靖本到我们熟悉的版本,中间发生了什么?
这第二讲,我们就来聊聊明代中后期的书商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
对《三国演义》这部潜力Ip进行持续改编和包装的。
这堪称一场围绕着经典文本展开的【造神运动】和【流量密码】的探索。”
话音刚落,整个能容纳五千人的大礼堂,再次陷入了寂静之中。
潜力Ip?改编?包装?流量密码?造神运动???
这些带着浓浓现代商业气息,甚至有点网络流行语味道的词汇,从一个穿着传统长衫,
讨论着古典文学的学者口中说出,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懵了那么一两秒。
随即,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巨大的哗然声浪瞬间席卷了整个礼堂!
“卧槽?!我没听错吧?潜力Ip?流量密码?祝老师在讲《三国演义》还是在讲互联网运营啊?!”
“这画风转变得也太快了吧!用商业逻辑分析四大名着?这脑洞,绝了!”
“哈哈哈!明代书商:没想到几百年后还有人懂我!我那就是为了流量啊!”
“改叫【明代书商运营指南】得了!这讲座太tm接地气了!”
学生们最先反应过来,不少人直接笑出了声,觉得这种说法新奇又有趣,看向祝仁的眼神充满了兴奋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