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几人聚餐完毕。
张力微暧昧看了两人一眼,当先走了,唐国蔷冲胡为民一笑,也骑着车子也闪了,剩下胡为民和龚雪慢悠悠地往招待所走。
晚风轻拂,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胡为民推着自行车,龚雪走在他身旁,两人之间隔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会太远显得生疏,又不会太近惹人闲话。
“刚才...他们是不是看出来了?”龚雪小声问,手指无意识地绕着衣摆。
胡为民轻笑:“张力微那丫头精着呢,怕是早就知道了。”他顿了顿,“唐老师倒是挺配合,走的时候还冲我眨眼睛。”
龚雪羞恼地捶了他一下:“都怪你!非要...非要表现的那么明显...”
“我怎么了?”胡为民一脸无辜,“编剧给演员说戏,不是很正常吗?”
“你!”龚雪气得跺脚,却见胡为民突然停下脚步。
“对了,雪姐。明天需要我帮你搬东西么?”
“不用,我又没大件行礼。”
“唉,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呵呵,只有个行李箱,我这个弱女子拉着就能走,用不到大英雄。”
龚雪看着他,突然问道:“为民,你说《黄飞鸿》能拍吗?”
“当然能拍,你是不知道,汪厂长比我们都急。”
“那女主角……”
“肯定是你。”
胡为民态度坚决,可是龚雪还是担心,“但我的演技……我没什么天赋,连哭戏都演不好。”
“演技是可以磨练的,等你进了足够多的剧组,这些都是小意思。”
“真哒?”
“比丁真还真!”
“又说怪话。”
“咳咳,总之不要在意那些细节。你相信我,我可是原着作者加编剧,我总不能因为喜欢你,就让你演不适合的角色,那对你对我都没有好处。”
胡为民特别认真,也特别有说服力。
反正龚雪信了,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要是换个人,胡为民也不会说得那么绝对。但她是龚雪啊,要不是后来发生了一些意外,放在后世妥妥是那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她的演技绝对没话说。
龚雪一脸娇羞,声音软软糯糯的,“我就当你说的是真的,不是哄我开心。”
月光下,胡为民的眼神格外温柔:“雪姐,其实......”
话未说完,远处突然传来张力微的喊声:“喂——你俩走快点!招待所要锁门啦!”
两人这才发现,张力微根本没走远,正躲在前面拐角处的树影里偷看。龚雪又羞又急,拽着胡为民的袖子就要跑。自行车铃铛被撞得叮当作响,在寂静的小路上显得格外清脆。
到了招待所楼下,胡为民突然拉住龚雪:“等等。”
龚雪的胳膊被他拽住,呆愣当场。
“不好意思,一时情急。”
“没,没什么。”龚雪低下头,尽显羞怯之色。
“雪姐,你就要走了,难道没有什么要对我说的?”
站在楼下,龚雪看着做足了心理建设后,抿着嘴轻声道:“为民,你的心意我知道。我的心意……你应该也知道。现在我没办法和你在一起,如果今后有缘,我……你明白吧?”
“所以,怎么算有缘呢?”
“就是……反正时机到了,你自然知道了。”
龚雪瞪了他一眼,气鼓鼓道。
“好吧,你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相信,你是逃不过我的手掌心的。”
胡为民张开五指,做出握拳的动作。
“坏人。”
龚雪嘟囔道。
胡为民看了眼她背后的楼门,隐约看到了张力微的身影,他连忙道:“你们部队有电话吧,你把电话号码给我,到时候咱们联系也方便。”
“我们管理很严格的,不能随意接电话。”
胡为民凶巴巴地说:“你到底给不给。”
她轻轻咬着嘴唇,楼门前昏黄的灯光糅着皎洁的月光一起映在她眼睛里,看了他一会儿,点头道:“嗯,我明天给你。”
“上去吧,我也回去了!”
“路上小心。”
“我知道了。”
\"那……我、我上去了!\"龚雪转身就跑。
胡为民望着她消失在楼道里的身影,摸了摸鼻子,然后骑着走往回走。
龚雪回到房间,觉得自己的心情很乱。
既有离开北影厂的惆怅,也有方才荡起的波澜。她当然知道胡为民对她的感情,长久接触下来,她也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
可两人之间算男女朋友吗?
似乎除了没有挑明外,亲亲和摸摸他们都做了。
但真要和他在一起,她又对自己没信心。
想到明天就要回总政,很长时间见不到胡为民,她又有些难受。
一夜无眠。
第二天,龚雪还是离开了。
最起码在《甜蜜蜜》上映之前,他是见不到雪姐了。
分别那一刻,胡为民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只是生活还要继续,两人想要长长久久在一起,他必须支楞起来。
下半年,他给自己定了几个目标。
一个是搞定《黄飞鸿》的电影剧本。
想要龚雪进北影厂,《黄飞鸿》这个项目说什么都得上马。
好在他写过剧本,加之小说就是按照电影来的,写起来没难度。
时间上也比较充裕,也没人会催他,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写就成。
第二就是把鸦儿胡同的四合院搞定。
上半年,他和龚雪的关系突飞猛进,唯一制约两人实质性进展的,就是相处空间。
要是那时候,他有自己的住所,两人现在说不定都谈婚论嫁了。
别说朗润园,那里到底是学校老师的住宅楼,他一个人住可以,可领个姑娘进去住……
第三就是《大秦帝国》的创作。
胡为民希望能在今年完成第一部的创作,只是他才开始正式写作,能不能在今年顺利完成,他还真说不准。
只要下半年能完成三个小目标,今年算是圆满了。
……
时间来到六月中旬,《甜蜜蜜》基本完成后期制作,胡为民也参加了试映会,成片效果很好,大家都看好电影拷贝大卖。
接下来,就是拿去送审,还有联系中影卖拷贝。
不过,这些都是北影厂的工作,和他没什么关系。
要说这段时间,和他有关系的,也就是《孩子王》单行本的上市了。
首印十万册,别看很多,但铺洒在全国,这个数字又显得很渺小。
小说上市是在周末,燕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同志,您也是来买《孩子王》的?”戴眼镜的中年人问前面穿工装的小伙子。
“可不是嘛!”小伙子擦了把汗,“我们厂工会说要组织学习,让我赶早来抢。”他指了指身后,“瞧见没?那几位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说学校要买几十本给学生当课外读物。”
书店门开的瞬间,人群潮水般涌向三楼文艺柜台。
柜台后,营业员刚开始工作,几十双手就伸了过来。
“同志,我要五本《孩子王》!”
“我要三本!送亲戚家的孩子!”
“同志!留两本给后面的人啊......”
不到半小时,柜台上的书堆就矮了一半。
有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捧着书,站在书架旁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老花镜片上反射着鲜活的文字,手指微微发抖。
……
沪上南京东路新华书店。
橱窗里,《孩子王》的堆头造型被读者买塌了三次。店长急得直跺脚:“快!再补二十本!把《伤痕》的展位先撤了!”
角落里,两个女中学生头碰头共读一本,其中一个突然抽泣:“谢老师把粮票给学生那段......我舅爷爷当年也这样......”
……
西京市钟楼邮局。
穿着褪色军绿色外套的老人把汇款单拍在柜台上:“给陕北李家沟小学寄三十本!”他从内袋掏出个小本子,“这是地址......”
“老大爷,您这是?”
“唉,我以前在那里教过书。”
闻言,邮局员工肃然起敬。
……
阳光透过总政话剧团排练厅的玻璃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龚雪捧着刚收到的《孩子王》单行本,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上烫金的标题。书页还有胡为民写的赠语:“送给我的第一个读者——胡为民”。
排练间隙,几个年轻演员围了过来。
“小雪,这就是那部很火的小说吧?”梳着麻花辫的文艺战士好奇地问,“听说新华书店都排长队呢!”
“很火,这可是连《人民日报》推荐阅读的小说呢!”龚雪特别自豪。
接着,她翻开扉页。
那里印着人文社编辑的推荐语,“愿每个孩子都能遇到自己的‘孩子王’”。
“十万册听着多。”她轻声说,“可咱们国家,有多少学校、老师和同学啊......”
说完她又有些气恼,说好了,小说上市她要买几本支持他,结果他还要送书给她。
龚雪嘴角含笑,轻哼一声,“你不想我买是吧,我非要买!”
这时,排练厅的老式收音机突然播放起新闻:“......《孩子王》单行本上市首日火爆异常,某某新华书店当日售罄,各地书店要求加印......”
龚雪悄悄把书抱在胸前,心底莫名生出一股欢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