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民将张德宁的条件“原原本本”地转达给了朱盛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朱盛昌一声低沉的咒骂:“燕京文艺这帮人……真是无耻!”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意,“他们明明知道《孩子王》的价值,却故意拖着不出单行本,现在反倒来指责我们摘桃子?”
胡为民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朱盛昌深吸一口气,语气稍稍平复:“为民,这事我得跟社里汇报。你放心,人文社不会让你吃亏。”
挂断电话后,朱盛昌不敢耽搁,立刻敲响了主编办公室的门。
“主编,为民那边又有情况,燕京文艺疯了,他们为了抢《孩子王》,提出了万册百分之四的报价。”
“燕京文艺那边有魄力啊,倒是人文社……”
秦昭阳摇摇头,继续道:“我联系人文社那边,咱们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这个印数稿酬,咱们给不给。给的话,给多少。”
半个小时后,人文社的小会议室。
会议室的灯亮得刺眼,会议桌旁坐满了人,气氛有些凝重。
总编辑卫君怡沉着脸,手指敲打着桌面:“燕京文艺开出的条件,大家都知道了。说说吧,我们该怎么应对?”
发行科的李科长第一个开口:“《孩子王》确实火,但给印数稿酬?这口子不能开!要是每个作家都来要,我们社还怎么控制成本?”
文艺编辑室的王主任冷哼一声:“燕京文艺这是恶意抬价!他们就是想用高条件绑住胡为民,以后好垄断他的作品。”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大多数人反对让步。
朱盛昌一直没说话,直到总编辑点名:“老朱,你和胡为民接触最多,你怎么看?”
朱盛昌合上笔记本,环视众人:“我先说几个数据。”
“《孩子王》在《燕京文艺》连载期间,杂志销量从每期十几万册飙升至上百万册,其中70%的读者调查显示,他们购买杂志就是为了看《孩子王》。”
“全国十七个省市的图书馆发来增订申请,要求加印往期杂志。”
“《人民日报》已经将《孩子王》列为中小学生推荐读物。”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这样的作家,不值得给印数稿酬?”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无他,这个成绩太亮眼了。
“再说句实话。”朱盛昌推了推眼镜,“胡为民不是没选择。就咱们之前的条件,燕京文艺能给的,上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这些盯着新锐作家的出版社,照样能给。”
总编辑卫君怡的眉头越皱越紧。
“老朱。”她突然问,“如果给印数稿酬,你觉得多少合适?”
朱盛昌早有准备:“千字十块,印数稿酬按万册5%,首印八万册。”
“什么?!”李科长差点跳起来,他坚决反对,“这比燕京文艺还高,不行,绝对不行!”
“因为值得。”朱盛昌从公文包掏出一摞剪切下来的报纸,“这些是全国各地报纸上刊载的读者写给胡为民的信,我特意剪切收集起来。同志们,你们想听听群众的呼声吗?”
卫君怡道:“挑一封读者来信念给大家听。”
朱盛昌点点头,拿起那摞剪切过的报纸。
最上面一张刊载的读者信来自晋地某乡村教师,字迹工整,前面照例夸奖一番小说,真正值得重视的是末尾:“……《孩子王》我读了七遍,每遍都哭。求问哪里能买到此书单行本?我想买过来,什么时候撑不住了,拿出来看。”
“相似的读者来信还有很多,结尾都是想要买单行本。”
总编辑卫君怡盯着那封信看了很久,突然拍板:“就按老朱说的办!再加一条——首印十万册,封面好好研究研究。”
散会时,朱盛昌落在最后。
他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有些紧张:“为民,这次为了你,我可是把职业生涯都押上了。”
……
差不多同一时间,张德宁坐在编辑部的会议室里,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大腿。
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但会议室的灯依然亮着,照得她面前那份《孩子王》单行本出版预算表格外刺眼。
“首印五万册,千字十块,印数稿酬按4%……”财务科的老周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迟疑,“德宁啊,这个条件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
燕京出版社的总编王振山皱着眉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孩子王》确实带动了杂志销量,但单行本和杂志是两码事。读者已经看过连载了,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书?”
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年初印数稿酬恢复后,有出版社尝试过,最后自然是折戟沉沙。
王振山作为出版社总编辑,要考虑的太多,不能不谨慎。
张德宁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总编,我们做过市场调研,《孩子王》的读者粘性极高,很多人反映愿意收藏单行本。而且——”她翻开笔记本,“胡为民的读者群体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还包括教师、知青群体,这些人对作品的认同感极强。”
“可万一销量不及预期呢?”发行科的李主任插话,他还是不认可,“印数稿酬是按实际销量算的,如果卖不动,我们社里就得承担额外成本。”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张德宁能感觉到,原本支持她的几个编辑也开始动摇。
她咬了咬牙,决定再下一剂猛药:“总编,如果我们现在退缩,人文社会立刻顶上。他们可是开出了比我们更高的条件——基础稿酬千字十块,印数稿酬4%,首印八万册。”
“什么?!”王振山猛地坐直了身子,“他们疯了吗?”
“他们没疯,他们只是比我们更敢赌。”张德宁的声音低沉下来,眼中更是带着一丝焦急,“胡为民不是普通作家,他的作品有长期价值。《孩子王》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她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如果我们现在犹豫,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未来可能成为标杆的作家。”
“毕竟,我们的对手可是人文社啊!”
是啊,人文社。国内数一数二的出版社,也是他们追赶的目标。
财务科的老周叹了口气:“德宁,你说得也许是对,但也要考虑客观条件,社里的资金压力……”
“我们可以降低首印数量,但印数稿酬比例不能比人文社低。”张德宁头脑灵活,迅速调整策略,“先印三万册试水,如果市场反应好,立刻加印。”
不低于人文社的水平,已经是最低限度。
要是这条不允许,说什么都没用。
王振山沉思良久,又和周艳茹交换了一下意见。
终于他缓缓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但有个条件——我们要签下胡为民下一部作品的优先出版权。”
张德宁暗暗松了口气,但心里却泛起一丝苦涩。她知道,这个妥协版的方案,已经比人文社的条件逊色一筹。
毕竟相同条件下,胡为民没有理由交出下一部作品的优先出版权。
走出会议室时,晚风迎面吹来。
张德宁望着身后出版社大楼依然亮着的灯光,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为民……”她轻声自语,眼底有些落寞,“唉,这次我们可能真的要错过这部优秀作品了……”
次日,朱盛昌一早找上了胡为民,他手里捏着一份崭新的合约,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
他显然是匆匆赶来的,连外套的纽扣都扣错了一颗。
不过,他没有闲心理会这些。
现在,最重要的是拿下《孩子王》的出版权。
“为民!”朱盛昌声音洪亮,脸上掩不住兴奋,“社里连夜开会,最终拍板——千字十块,印数稿酬5%,首印十万册!”
他将合约摊在桌上,手指点着关键条款,“封面特别设计,全国二十个重点城市同步铺货,外加《人民日报》文艺版专栏推介。”
胡为民接过合约,目光扫过那些数字。这个条件,确实比燕京文艺最终提出的方案优厚许多。
“燕京文艺那边……”他故意停顿。
朱盛昌立刻会意,轻哼一声:“他们给不起这个价。”
他压低声音,“我们得到的消息是,他们最多只能给到4%的印数稿酬,首印还砍到了三万册。最过分的是,还要你签下合同,他们要你下一部作品的优先出版权。”
胡为民默不作声,昨天他已经从张德宁那里得到了消息。
朱盛昌摇摇头,撇嘴道:“小家子气,难怪发展那么多年,还在原地踏步。”
胡为民摩挲着合约纸张,突然笑了:“朱老师,你们这次怎么突然大方了?”
“因为值得啊!”朱盛昌一拍大腿,“总编说了,《孩子王》是能进中国文学史的作品!再说了——”
他眨巴眨巴眼,笑着道:“你下一部《芳华》的单行本出版权,人文社可是势在必得啊!”
“好说,只要这次咱们合作愉快,《芳华》单行本出版肯定优先考虑人文社!”
“那就祝我们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签下合同后,两人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