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九月,秋高气爽。阳光穿过南锣湾社区新栽种的法国梧桐,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安站在南锣湾项目最高建筑的顶层平台,俯瞰这片由他亲手打造的城市新生区。
风吹过他的发梢,掠过耳畔。远处,修复后的古建筑与现代化的社区设施交相辉映。智能路灯矗立在林荫大道两侧,地下管网传感器正默默工作,安居oS在这片区域构建起一张无形的智慧神经网络。
“景色不错。”沈佳从身后走来,站在他身旁。“安居oS运转得很顺畅,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很好。”
王安点头,目光却投向更远处,南锣湾项目外围一块荒芜的工业用地。那里曾是一座老旧的化工厂,如今已经拆除,只留下一片平整的黄土。
“南锣湾项目很成功,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王安眉头微蹙。
沈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立刻理解了丈夫的心思。“你在想那块地?”
“一个城市,如果只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却没有产业支撑,终究难以持续繁荣。”王安转身,走向屋顶平台上的沙盘模型。“南锣湾现在有了'形',但还缺'魂'。”
“产城融合。”沈佳接过话头。
王安手指轻点沙盘上那片空白区域。“这里,将是安居的下一个重要布局——安居科创谷。”
正当他勾勒构想之际,熟悉的系统提示在脑海中响起:【“产业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建议在南锣湾周边规划建设'安居科创谷',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建议借款80亿元,利息:两年内完成一期建设,引入至少20家'专精特新'企业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眼神更加坚定。
晚上七点,安居总部核心团队会议室。投影屏幕上显示着“安居科创谷”四个大字。
“南锣湾为什么成功?因为我们不只是建房子,而是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王安站在屏幕前,语气坚定。“同样的理念,我们要应用到产业领域。”
张鸣皱眉:“江州已有十几个科技园区,很多都半死不活,我们有什么胜算?”
王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在电子白板上写下“未来城市科技”五个字。
“安居积累了什么?智慧城市技术、绿色能源应用、AI医养结合…这些都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科技。”王安转身面对众人。“我们不做泛泛的科技园,而是专注于城市科技领域的产业集群。”
李忠推了推眼镜:“您的意思是,以安居的技术优势为依托?”
“没错。园区本身就是展示窗口和应用场景。”王安眼中闪烁着光芒。“什么企业会来?那些与我们有技术协同、能共同推动未来城市建设的企业。”
沈佳补充:“关键是要建立生态,而非简单地出租土地和厂房。”
“还有一点。”王安指着南锣湾地图。“科创谷与南锣湾的居住区仅隔一条河,实现了真正的职住平衡。上班不堵车,下班五分钟到家。”
深夜,王安独自一人站在那片待开发的土地上。月光洒在黄土地上,远处南锣湾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他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科创谷:玻璃幕墙的办公大楼,茂密的屋顶花园,来往穿梭的年轻创业者…
“要做,就做到前无古人。”王安在心中暗下决心。
一周后,王安召集团队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考察活动。大巴车载着安居的核心管理层,参观了江州现有的几个主要科技园区。
“看到问题了吗?”从第三个园区出来,王安问众人。
“冷冷清清,像鬼城一样。”张鸣直言不讳。
“高标准的硬件,却没有匹配的软服务。”沈佳指出。
“企业来了就像丢进大海,靠自己游泳。”李忠感叹。
王安点头:“所以我们的科创谷,不只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更要打造一站式的产业服务生态。”
回到总部,王安在白板上画出了“1+6+N”的服务体系:1个企业服务中心,6项核心服务(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人才公寓、共享实验室、企业培训、商务配套),N个定制化解决方案。
“拎包入住,拎包创业。”王安总结道。“我们要让入驻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
然而,招商引资才是硬骨头。众人都知道,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再美好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我们需要一个引爆点。”王安深思熟虑后作出决定。“'普罗米修斯计划'的部分地面研发中心,将落户安居科创谷。”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科技和商业圈激起千层浪。“安居与'星航者'的太空项目落地江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普罗米修斯计划?那不是太空养老项目吗?”一家知名科技博客发表文章。“安居这步棋下得妙,既为科创谷打了广告,又为太空项目找到了落地场景。”
招商团队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cEo亲自来访:“我们一直在寻找应用场景,安居oS简直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生物医药领域的几家公司也表示了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专注于健康监测和远程医疗的企业。“安居的养老社区是我们产品的天然试验场。”
与此同时,王安开始接触江州当地的高校资源。“江州医科大学愿意在科创谷设立产学研基地。”沈佳带来好消息。“他们的智慧医疗实验室非常前沿。”
项目推进顺利,但挑战也随之而来。一家国际知名芯片设计公司对入驻表示兴趣,但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定制化洁净厂房,严格的保密措施,甚至要求独立的能源供应系统。
“太难了,这简直是航天级别的标准。”工程总监感到压力山大。“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王安冷静思考后,拨通了“星航者”的私人电话。“我需要一些帮助,关于超净厂房的设计和建造。”
两天后,一支航天级别的技术团队低调抵达江州,开始为芯片公司的特殊需求提供顾问服务。
“这不仅仅是为了一家企业。”王安向团队解释。“掌握这种顶级产业空间的建造能力,将大大提升安居科创谷的竞争力。”
科创谷的规划图终于定稿,一期工程包括五栋研发大楼,一个产业加速中心,两栋人才公寓,以及配套的商业和休闲设施。整个园区采用安居oS进行智能管理,实现能源利用最优化和工作环境智能调节。
“这将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技术试验场。”王安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所有入驻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都可以在这里率先应用和验证。”
一个月后,安居科创谷奠基仪式隆重举行。王安亲自执铲,为这个承载着安居产业梦想的项目培土奠基。
“从住有所居到产有所创,安居的版图正在扩展。”沈佳在晚宴上举杯。“但我最欣赏的是,无论版图如何扩大,你始终没有忘记初心。”
王安微笑:“科技向善,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产业发展,才能让生活更有希望。”
远处,科创谷的建设工地灯火通明,挖掘机和吊车正在忙碌工作。一个新的产城融合样本,正在江州这片热土上渐渐成形。
半年后,科创谷一期主体工程已初具规模。系统奖励悄然而至:【“产业园区规划与招商引资”高级策略包,解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论。】
站在建设中的科创谷中央广场,王安遥望南锣湾的方向,夕阳将两片区域连成一体,仿佛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产城融合,人城和谐。”王安轻声自语。“这才是真正的城市更新。”
天空渐渐暗下来,科创谷的智能照明系统自动启动,温和的光芒勾勒出这片产业新区的轮廓。霓虹初上,繁星渐现,一个兼具科技与人文气息的产业新地标,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