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照。”弘治皇帝语重心长的开口,对自家大儿子寄予厚望。
“你告诉朕,如果是你得知了戴枞背后还有朝廷高层在操控这一切,你会怎么做?”
朱厚照道:“都杀了啊!逼的甘宁之地百姓造反,逼的军队哗变,让地方官趁乱敛财,哪个罪名不能将他们都杀了?”
弘治皇帝哼了一声,道:“和朕老老实实说!不要总是装糊涂!”
朱厚照笑呵呵的道:“如果真要认真说的话,那就不让弟查到再上面了,事情到戴枞就可以结束了。”
“一名从二品的封疆大吏啊,比当初的户部右侍郎级别还要高,即便东南走私,都没有牵扯出来太多的人,父皇你一直说要保持朝廷体面,以前我还不懂,现在我明白了。”
“一场造反会引起这么大的震动,文官们的力量真的大到没边了!真要处理一个更高层的人物,恐怕京师都要震动。”
“我当初不明白父皇为什么在勒令刘健和谢迁辞职后,为什么还给予他们最体面的致仕方式,自从我执政后,有些道理我渐渐懂了。”
弘治皇帝很满意,没有白教自己的太子,这些话他不愿意对朱厚炜说,不是因为他不信任朱厚炜。
老二虽然心狠,但有时候太过于感情用事,总是觉得自己不能吃一点亏,想要对付对手,总是要赶尽杀绝。
这种做法其实不对。
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宁夏布政司可能是受到李东阳的指使,明示也好,暗示也罢,可这仅仅只是怀疑,并没有实际证据,想要查出来那需要多少时间和程序?
“父皇,戴枞真要将李东阳给咬出来了怎么办?”
弘治皇帝笑了笑,刚才朱厚炜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弘治皇帝斩钉截铁的说要处理。
只是现在他对朱厚照的回答不一样了。
“不会的,戴枞不会咬出李东阳的。”
“为啥?”朱厚照不明白。
弘治皇帝道:“茶陵派的弟子,李东阳的学生,师生如父啊,学生指控老师,这是何等大的罪名?退一万步说,即便他不念于这份情义,他也不会咬出李东阳,知道为什么吗?”
朱厚照摇摇头。
弘治皇帝道:“他要给戴家留一条后路。这场事件针对的是刘瑾,在他们这群人来说,不管做了什么样的事,只要目标是对的,那就是对的。若是戴枞叛变,以后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口诛笔伐,他的后代将再也没办法在大明生存。”
“只要他不咬出李东阳,依旧会有很多人支持他,照顾他的后代,即便他死了,依旧可以博取一份好名声。”
“现在知道了吗?”
朱厚照噢了一声,道:“知道了。”
弘治皇帝自言自语的道:“恐怕李东阳也早就揣摩明白了,不然戴枞不会安全活到京师的。”
“哎!这些话我不是不愿对你弟弟说,他在宁夏那边努力了这么久,将他手下所有力量都派出去了,查到最后忽然让他戛然而止,你弟弟会怎么想?”
“让他好好查查吧,最起码良心上他能过得去。”
朱厚照看了一眼弘治皇帝,埋怨道:“父皇,你总是对弟弟那么好。”
“为什么不怕我良心上过不去?”
弘治皇帝白了他一眼:“你这个六亲不认的家伙还有什么良心可言!”
朱厚照哼了一声道:“偏心!”
说罢,他气咻咻的离开乾清宫:“今天奏疏我不处理了,这是对你的惩罚!”
弘治皇帝:“……”
看着朱厚照离去的背影,弘治皇帝感慨道:“良心这个东西,在帝王上从来都不该具备的。”
“就这一点来说你比你弟更合格。”
“你们两个小家伙日后若是能一直这么兄友弟恭就好了。”
“厚炜啊,朕不能给你再多的东西了,朕能给你的,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质朴的爱,这也是生在天家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希望你能理解父皇今日所做的一切!”
……
五日后。
一顶八抬大轿,和沿途护送的队伍悄然低调的进入了京师。
能享受八台大轿荣誉入宫的,足可以看出其身份之高贵。
在左佥都御史陈玉的引导下,宁夏布政司使戴枞的轿子进了刑部,当即就被投入了刑部的牢狱。
弘治皇帝立刻下令,组织了以内阁次辅焦芳牵头,刑部侍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大理寺卿组成的三法司审判团,于次日对戴枞开始提审。
当夜,朱厚炜便背着手来到了刑部牢狱,单独见了宁夏布政司使戴枞。
戴枞和一名普通农家老头没多少区别,迷茫的看了一眼朱厚炜,朱厚炜淡漠的开口:“本王朱厚炜。”
“微臣参见蔚王殿下。”戴枞恭敬的拱手行礼。
朱厚炜冷漠的盯着这名老人,质问道:“戴大人,本王已提审过武敏和宋坤之。”
“他们已经交代出来了你在宁夏做的一切,并指明你和京师高层有联系,共同主导了宁夏的乱象,主导了安化王造反等事。”
“你可招供?”
戴枞看了一眼朱厚炜,微笑道:“他们分明是在诬陷本官,本官并不知情。”
“休要狡辩,人证俱在,你若老实交代,兴许朝廷会宽大处理。”
戴枞依旧摇头道:“老夫真不知道蔚王殿下在说什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朱厚炜气笑了,指着戴枞道:“宁夏那么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军兵替大明戍边卫国,他们在你眼中连蝼蚁都不如吗?”
“你还有人性可言?这么多年圣贤书被狗吃了?!”
戴枞想了想,道:“一地之乱和一国之乱,臣斗胆,敢问蔚王,哪个重要?”
朱厚炜冷冷的道:“一国之乱?大明哪里乱了?”
“一夜之间,数十名文臣士大夫被贬的贬被流放的流放,忠言逆耳,这些人的声音蔚王可听到?皇上可听到?”
“刘瑾如此奸臣,为何朝廷视而不见?两京十三省哪里的百姓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刘瑾麾下的太监于两京十三省呼风唤雨,百姓敢怒不敢言,文官在他们眼中视如猪狗,蔚王又可曾去地方瞧一瞧,见一见?”
“为何安化王在甘肃起兵,只要打诛刘瑾的名号,一时间接近十万百姓响应,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