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巴图后,福康安折身返回马车。
上车前,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巴图,心中暗自摇头。
有些事,巴图想不明白,可他却心如明镜。
就拿火器来说,从圣教购置的火器,其威力之强,远非大清现有火器可比。
但这是否意味着大清就没有优良火器呢?
实则不然。
大清的远洋贸易同样兴盛,各式各样的西方商品流入国内,其中便不乏火器。
虽说这些火器不及圣教的那般精良,可火器的强大威力,大清又怎会不知?
然而,明知火器厉害,大清却不能大力发展。
并非大清愚昧。
实则,正因火器太过强大,才必须严格管控。
一旦火器普及开来,大清八旗引以为傲的优势还能剩下几分?
若是让满族以外的势力掌握了火器,满族的统治又如何能稳如泰山?
发展火器,实乃动摇国本的乱命!
当今圣上是什么心思,福康安太清楚了。
若是让他听到这话,便是亲近之臣,也少不得要被痛骂。
福康安微微摇头,试图驱散内心的烦躁。
发展火器这条路,决然不可行。
可圣教火器的强大,他也是亲眼所见。
若圣教将此类火器广泛传播,对大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怀着这般忧虑,福康安踏入马车。
车内,两位千娇百媚的美人立刻迎了上来。
一人莲步轻移,双手捧着一盏热气腾腾的香茗,茶香袅袅升腾,轻声说道:“主子,请用茶。”
另一人则手持丝帕,动作轻柔地为福康安擦拭身上的尘埃,声音娇柔婉转:“主子,辛苦了。”
可此刻的福康安,哪有心思与美人调笑。
他眉头微皱,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语气烦躁道:“去,给我准备笔墨纸砚,我要写折子。”
两位美人听闻,瞬间收敛了笑容,神色恭敬,悄然退下。
不多时,笔墨纸砚便已备好。
福康安坐在案几旁,凝视着面前洁白的奏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此次在圣教的所见所闻,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内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危机感。
这种强烈的不安,是以往面对任何势力时都未曾有过的,哪怕是强大的大明皇朝。
但问题在于,这奏折可不能直白地写。
若是言辞过于坦率,皇上必然不悦。
皇上一旦动怒,必定有人要遭殃。
到时候,还能是谁啊。
肯定是谁惹怒的,谁负责。
思索再三,福康安提笔蘸墨,缓缓落下:“此番在魔教妖人之疆域,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妖人之实力,不容小觑。其威胁,更胜明国。”
“然,臣深思良久,魔教妖人虽略有成果,我大清却有五胜!”
“其一:我大清百姓尊礼法,重仁义……”
“其二~~~~”
福康安洋洋洒洒,奋笔疾书,足足写了一万余字。
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巧妙地隐藏在对大清的歌功颂德,以及大清的五大优势之中。
写完之后,福康安又逐字逐句地仔细审阅了一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他自觉这份折子既点明了自己的发现,又表达了对未来局势的预判,同时还突出了大清的强大,堪称佳作。
欣赏完毕,福康安轻轻推开了车厢的窗户,高声喊道:“巴图!”
听到呼喊,巴图立刻策马疾驰而来。他来到马车旁,身姿挺拔,恭敬地说道:“主子,有何吩咐?”
福康安将封装好的奏折小心翼翼地放入一根竹筒,郑重其事地交代道:“把这封奏折即刻送往辽州交予朝廷,叮嘱辽州方面的官员,务必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以他们此刻的行程推算,若要抵达京师,需耗费两个月的时间。
而借助大清在各地精心修建的驿站,再加上八百里加急的高效传递,这封奏折有望在半个月内送达京师!
此事事关重大,福康安不敢怠慢。
巴图双手接过折子,小心地揣入怀中,领命道:“喏,奴才这就出发!”
言罢,他双腿一夹马腹,纵马向前。
但他并未急于离去,而是从同僚手中牵过两匹马。
如此一来,他便可三马换乘,大大提高行进速度。
随着巴图的远去,福康安仿佛被抽去了脊梁,整个人瘫坐在马车里。
他透过敞开的车窗,目光望向远方,眼神中满是忧虑。
皇上是否会重视自己的谏言?
又是否会采纳自己的建议呢?
倘若大清此时不与明国携手,共同剿灭魔教,只怕日后……
再无机会了。
想到此处,福康安深深地叹了口气,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皇上英明睿智,能够洞察局势的严峻。
两天后,巴图快马加鞭,带着福康安的折子抵达辽州。
辽州的负责人听闻是福康安的折子,哪里敢有丝毫懈怠。
整个朝廷上下,谁人不知皇上对福康安宠爱有加,对这位满清勋贵极为器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康安的折子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着满清京师飞速而去。
一路上,行程两千余里。
许是运气,十余天,天气晴好,未遇降雨等恶劣天气。
仅仅十一天后,福康安的折子便顺利呈到了乾隆手中。
鲜有人知乾隆是如何阅读这份折子的。
只因乾隆看到一半时,突然龙颜大怒,将宫殿内的宫女太监统统赶了出去。
紧接着,宫殿内传来一阵打砸之声。
皇上平日里爱不释手的古玩,此刻遭了殃,被砸得七零八落。
宫殿外的太监和宫女们,听到里面的动静,个个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哪里还敢上前自讨苦吃。
因此,无人知晓乾隆究竟是如何看完折子的,又在折子中看到了什么惊人的内容。
不过,当天晚上,皇上便紧急召见了他最为倚重的忠臣——位高权重的和珅大人。
两人在宫殿中密谈了整整一夜,期间究竟谈论了什么,无人得知。
但第二天,皇上便下达了一道旨意。
这道旨意是给福康安的,令他暂且不必回京,全权负责与明国的谈判事宜。
至于具体谈判的内容,除了和珅等少数人,无人知晓。
一时间,坊间传言四起。
有人说,此次谈判是为了共同对付明国的乱党——魔教妖人。
但对于这种说法,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
魔教妖人乃是明国的叛逆,与大清何干?
咱大清难道还要替明国铲除乱党不成?
这简直荒谬至极,大清何时变得如此“热心”了?
然而,不论普通百姓、官僚,还是权贵们如何猜测,大清的朝中重臣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他们隐隐感觉到,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毕竟皇上已经多少年没有这般暴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