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回来了,看样子谈的并不算好。
“主公,这次确实是我冲动了。”
说罢,诸葛亮便将事情给段尘大致讲了一遍,还不免带着些愤怒。
“孔明,你还是太温和了!”
段尘听后,并未责怪,相反,也跟着一同愤慨起来。
你大明什么实力,我辽东跟你交易,那是多少给些面子,你跟我说你受辱了?
这种逻辑,段尘如果代入,可能会理解,但兄弟:
我辽东强而大明弱。
那我为什么要代入你?
“子龙!”
“在!”
“佑维(张绣字)”
“在”
“子义”
“在!”
说罢,三名武将半跪在前。
“我命子龙率白马义从和蒙古军,西征清扫瓦剌!”
“主公,保证完成任务!”
说罢,赵云起身,提起长枪,便行离去。
“我命子义和佑维,率兵南下,谋求与大明主力进行交战!”
“是!”
“是!”
两人领命,随即率兵南下。
所谓以打促谈,不给大明亮些肌肉,恐怕是不行了。
这时,郭嘉走向身旁问道:
“主公,如此一来,恐怕就不得不扩大化了!”
他想到过大明肯定不会服气,却没想到其竟然如此刚烈。
“那又如何,既然不愿意谈判,那就打吧!我倒要看看,大明有什么实力!”
段尘目视东南,那大明京城好似就在前方。
其实他心中比谁都要明白,这一朝君臣,绝对不是轻易妥协之辈。
让诸葛亮谈判仅仅是尝试罢了,有些仗,该打还是要打。
但就要看看,是小规模战争,还是大规模战役了。
·····
大明
京城
朝会结束
无论如何,该散的还是要散,吃饭是必要的。
朱棣驱散了众臣子,走入了皇宫内,在身后,跟着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二人。
等待步入宫内,朱高炽才小心翼翼说道:
“父皇,此事不如由臣前去交涉,您一心主持备战即可?”
今日,大明受到如此侮辱,他真的害怕朱棣一怒之下,再搞一次北伐。
折腾也不是这样折腾的。
“唉!”
朱棣叹息一声,望向这富庶的皇宫,自迁都以来,已经有些年头了。
“我们总是以为,这天下已经足够大了,北边有草原,南边有大洋,西边是荒漠,东边是群岛。一望无际,我大明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对手。
“但今日所见,我却感受到了前宋的某种无奈,这种感觉,自我记事起,除了面对朱允炆那次,从来都没有过了。”
这种感受,朱棣怎么可能没有体会过呢?当年他装疯卖傻,以幽州之地,奉天靖难,掀翻庞大的明王朝。
那种实力上的差距,他已经有过深刻的体会了。
但好似,自建国之后,大明四下再无敌手,他们安逸的太久了,以至于另一个强国出现,却恍然而未知。
“父皇,在这个世界,我们大明是天朝上国,但那所谓蓝星,自称有万国,天下之大,却不仅仅只此一地,很多事情,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的。”
相比朱棣,朱高炽看的更远,或许他有温厚的心态,更能够接受这种来自域外的压制吧。
“这大明,交给汉王不行,赵王更不行,最终还是要你来把握,我总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帮你们把周边障碍全部扫除,可现在看来,危机反而更大了。”
朱棣从来都不在意受辱,也不在意什么国威,那是强者的傲慢权力。
他在意的,只有大明这座大船的传承有序,这庞大帝国的稳固,近亿国民的安定。
现如今,这点安定受到了挑战。
“父皇,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今域外提前交流,并非是一件坏事,哪怕其战力再强,但选择了谈判,或许真如他们所说,意图并不在大明。”
“科技之事,也可以相互交流,如今北方之敌被扫除,我大明也可积攒国力,发展内部,甚至融合域外科技,填充自身。”
朱高炽安慰道。
但朱棣的眉头却仍未舒展,话语间更带有叹息之意:
“这天下,从来不是只有好,而没有坏,乐观是好事,但难道我们就真的能将命运交给敌人的不屑吗?”
“无论如何,该试一试的。”
永乐,从来不可能因为使臣而屈服。
“父皇,汉王他们去北境了!”
朱高炽回过神来,大惊失色。
“他们要去的,我不知道!”
朱棣闭上双眼,都是自己的子嗣,为了这一时的意气,真的值得吗?
“我现在就将二人召回,无论如何,不能是他们!”
朱高炽赶忙离去,就要安排人召回二王,看起来是真的着急了。
那可是30万精锐甚至巅峰大军,一旦围杀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皇子冒险啊!
“回来!”
朱棣严厉叫回自己的长子。
如若是其它孩子,此时恐怕不惊反喜,但这位长子,却过于宽宏仁厚了。
“这次,只有他们去合适!”
很现实的问题。
试探,却不能直接试探。
一旦打不过,那就是汉王携私怨,调兵北上。
这是要给谈判留下余地。
无论如何,这样处理——最好!
“父皇,我大明何至于此啊!”
朱高炽有些恍惚,旁边站着的朱瞻基一时间也是神色阴沉。
“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是吗?”
朱棣离去了。
作为帝王,或许也需要某种决断和狠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