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刚想告诉他,话到嘴边又改了口,摆摆手道:“没什么大事,给营州调五百石粮食过去。”
“臣遵旨!”长孙无忌压下心里的疑惑,躬身行礼。
长孙无忌离开,李世民就再也控制不住笑意,嘴巴张大,发出无声的大笑。
大唐产盐主要有四个地方,最大产地在河东解池,山西运城是唐朝最重要的池盐产地,由大盐池、女盐池和六小池组成,总面积约一百三十平方公里,被誉为“千古中条一池雪”。主要供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沿海,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以煮海为盐的传统方式生产,其中山东是海盐业核心。
盐池产出主要供应勋贵和皇室,海盐供平民;蜀中的井盐,运送出来困难,主要供蜀中。
如今产出最少的反而是陇右道,因为青海一带被吐谷浑和党项人占据了。
因为战乱的缘故,盐产地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还是人口减少了。
其实大唐不怎么缺盐,只不过运输不便,所以价格压不下去。
即便其它地方产出盐不少,那也比不上杨恭仁报上来的。
一天就有七八万斤,这就很吓人了,一个月两百多万斤,都能当粮食吃了。
当然,这不能当粮食吃。
李世民心情极好,所以安排送粮食过去,五百石就是六万斤,足够吃一段时间了,主要秋收快了,所以没有多送。
薛玖并不知道,为了保险起见,亩产出七百多斤,从他嘴里减少,狄孝绪再减一点,杨恭仁又减一点,李世民看到的密报,就只有两百亩盐田七万多斤日产。
九月中旬,秋收开始,程名振只留了五千府兵防守,其他人都由都督府安排,帮助营州百姓秋收,秋收之后就要搬迁一部分人。
搬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让百姓能更好的生活。搬迁对象是距离城池远,住在丘陵地带的百姓,毕竟平地更方便耕种。
从奚人那里换回来一百马匹,二十头牛,还有两百八十多头肥猪。
薛玖没有想到,奚人居然擅长养猪,而且看品种,就是野猪繁衍的后代。
奚人养的猪是半散养的,应该养了不短的时间,每一头都有两百斤左右,对于黑猪来说,已经很肥了。
两百多头大肥猪,一半给府兵加餐,一半给了盐场这边。
薛玖把人调过去,集中力量,用了一个月,开辟出了两百亩盐田,趁着夏天的尾巴,每天产出了大量的食盐。
两个月时间,盐场这边已经大变模样,距离盐场左侧十里地,就是渔场;右侧二十里出海口,则是铁场,如今这边聚集了五千多人。
盐场五百多人,撸铁砂,打铁的也有五百多人,剩下四千人,每天趁着退潮的时候,收集海货,然后一部分人处理,一部分人则做木工,平整道路。
虽然每天工作都比较辛苦,但是大家都很高兴,他们觉得,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充满了盼头。
没有受到污染的大海,加上海边极少的人口,每次涨潮,都会带上岸大量的海货。
以前海边的百姓,没有足够的食盐,根本没有办法保存,现在就不一样了,弄到一起,马上把内脏和血处理干净,丢进浓稠的盐水之中浸泡着。
泡半个小时的盐水,然后进行晾晒,这应该就是正宗的咸鱼了。
搬迁过来的契丹人,没想到马上就能享受福利,比以往便宜了许多的食盐,而且是精盐,没有一点苦涩味道。
第一次遇到打折买卖,自然要赶紧囤货,契丹人拿出了一千头羊,五十匹马,换了大量的食盐。
羊毛生意因为朝廷接手,薛玖只截流了一批,等入冬之后,营州的妇人也可以学着用羊毛纺织。
有了足够的劳力,加上足够的铁制农具,今年秋收进行也非常顺利。
该搬迁的搬迁,该嫁人的嫁人,如同薛玖所预料,寡妇根本不抗拒出嫁,也没人担心府兵会不会离开,她们只想要一个依靠,哪怕心里明白,这个依靠可能不会长久,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至少会轻松一段时间。这事严格说来,还不好说谁吃亏。
当然,这事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这一段时间,府兵干活都是有气无力的。
大多数人脸上都带着欢笑,今年河北道也小有旱情,不过朝廷免了税收,如今又来了好官,这日子是有盼头了。
奚人全族出动,组织了商队,向突厥,高句丽,靺褐族贩卖食盐。他们要赶在下雪前,大赚一笔。
秋收之后,百姓并没有闲下来,马上在地里种植蔬菜。主要是油菜,白菜,香菜和葵菜。
葵菜本来就适合秋天种植,所以才有秋葵一说。
城外还在大量修建简易棚子,就是用木头搭框架,四周和屋顶都用稻草帘子遮挡起来。
大棚种植,薛家已经很有经验,虽然能种植的蔬菜不多,不过可以冬天吃蔬菜,这已经很不错了。
如今薛家村不止是用大棚种蔬菜,还种植大麦,是为了收割喂养牲口。
除了大麦还有油菜,不需要结油菜籽,这玩意秋冬也能活,在大棚里面只会生长得更好,嫩尖可以吃,叶和杆可以喂牲口。
香菜这东西,以前薛玖只知道吃鲜货,没想到还有药用,晾干以后香味还要浓郁一些,有人喜欢拿来作为香料。
“长史,营州这边,十月就下雪,这蔬菜长不起来吧?”狄孝绪疑惑的问道。
“没事!能长多大就长多大,不能吃就喂牲口。”薛玖笑着道。
“那也行!”
“蔬菜种了之后又做什么?”狄孝绪又询问,接触时间虽然不多,他却很佩服薛玖,因为他的命令,每一件做下去,对百姓都有好处。
“既然天快变冷,没事的人家就组织挖地窖吧。”薛玖抬头看了看天说道。
一场秋雨一场寒,即便出太阳,早晚也冷起来了,必须要穿上长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