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正在沉思。
嬴政的记忆力很好,他想到了当初天幕讲述自己的时候。
统一货币是天幕上说到过的自己的功绩之一,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欣欣小淑女说过,自己的这项政策虽然很有远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还是出现了问题。
“陛下,会不会就是出在最后的这个印字上?”
李斯脑筋转的比较快。
“李廷尉,你为什么觉得会是因为印钱?”公子扶苏有些以疑惑的问道。
他其实也觉得这个字有问题,毕竟都被天幕着重说了,要是猜不出来那就真的是蠢蛋了。
但是李斯很明显很有想法,他能在秦始皇嬴政面前受到重用这么多年,凭借的可不是自己的猜测和想象,他一向是有真凭实据的!
“李斯,说来听听!”嬴政其实心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断,但作为皇帝,他不会轻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那就先让李斯说一说吧!
嬴政看看其他还在皱着眉头苦思冥想的大臣,再看看已经胸有成竹准备发表言论的李斯,嬴政觉得,当初留了李斯一命真的是太明智了。
李斯能够紧跟上他的思路,两人的想法还有很多地方都不谋而合,真不能怪自己倚重李斯啊,人家确实有能力!
“陛下,当初天幕说起我们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第一次统一货币时,铸造的秦半两的数量根本不够,后来民间还是拿布当作补充货币,这才稳定了当时的货币政策。”
“而不停的印制大明宝钞,只会让大明宝钞的数量越来越多,斯认为,我们当时是数量少,而大明则是数量太多了。”
“既然货币的数量少了不行,那很有可能多了也不行!”
李斯的话让大臣们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但问题又来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秦半两我们到底应该铸造多少才够啊!
汉高祖刘邦的眼睛已经开始转圈圈了。
造钱还得有数啊,这种东西他也不知道啊!
幸好现在的大汉很穷,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完全推行一种新货币!
政哥留下的货币体系还能用,他们就老老实实的用,顶多也就是调整一下秦半两的重量。
秦半两实在是太重了,他真的铸不起啊!刘邦嚎啕大哭.jpg
主管钱粮的萧何和头脑聪明的张良,已经隐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张良暗中对着萧何竖了一个大拇指,萧何也笑眯眯的点点头,接受了。
当初大汉初立之时,萧何虽然负责立法,但是这种货币钱粮之类的工作,之前就是萧何一手负责,所以铸造钱币的事情,其实也是萧何做出的规划。
汉朝的经济没有出乱子,萧何功不可没啊!
这应该就是天幕说的那种搞经济的大佬吧?萧何果然厉害,不愧是掌管着刘备钱袋子的男人!
【货币的发行,其实要跟当时社会的人口数量和生产力有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发行的总数量,一定要符合当时社会上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不能比这个多很多,也不能比这个少很多。】
【不过古代时候,比较落后,统计不出来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明宝钞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其实数量也是不够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宝钞显得非常值钱。】
【我们都知道,华夏人的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藏东西,越是贵重的东西,越是要藏起来。】
【宝钞在当时就处于这样的一个地位。】
【发行早期,宝钞值钱的时候,还有不少人会专门去囤积宝钞,等着宝钞升值。】
【因为数量少又是强制使用,面额一百文的宝钞,实际购买力可能要远远超过一百文。】
【值钱的宝钞被人们藏起来后,朝堂上的老朱就发现,自己的宝钞好像都在莫名其妙的消失,钱没了怎么办?那当然是继续印啊!】
【洪武全朝盲目印制宝钞,导致宝钞的数量急剧增加,开始贬值。】
【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一百文面额的宝钞已经不能买到一百文的东西了。】
【洪武十九年之后,宝钞贬值,明朝开始通货膨胀,对明朝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说完了货币,我们再来说一说礼仪文化。】
【别看朱元璋是个武将,是个粗人,但在文化方面,人家也丝毫没有落下。】
【首先,朱元璋对一系列的礼仪民俗都进行了改革。】
【明朝是夺了元朝的江山,而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
【当蒙古族人领导汉族的时候,蒙古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汉族文化并融入其中。】
【明朝初期,蒙古文化的影响仍旧存在,比如说没有明确的服饰等级制度,跪拜的方式也早就习惯了蒙古族的胡跪,很多汉人与蒙古族通婚,或者为了能够尽快的融入蒙古族,使用蒙古的姓氏。】
【最可怕的是,就连蒙古族的收继婚制度,都在一些地方蔓延开来,丝毫没有了汉人最是推崇的尊卑有序、礼义廉耻。】
【为了能够的将蒙古文化的影响从汉文化中剔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本《大明集礼》,全面废除胡俗,恢复汉族礼仪。】
【他参考唐朝的记载,严格的规划了一套明朝特有的服饰等级制度。】
【这套制度特色鲜明、等级严格。】
【礼仪方面,则是选择废除了胡跪,重新恢复汉族的传统跪拜方式,比如说稽首、顿首、空首等,还将五拜、四拜、再拜的礼仪与等级挂钩。】
【废除全国范围内的胡姓,甚至在这期间,很多跟胡姓比较像的复姓也都遭了殃,被一笔禁止。】
【收继婚的制度被禁止,同时也禁止说胡语。】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这些手段,成功的驱除了蒙元的影响,并且让人们在遵守礼仪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跟百姓诉说大明政权的合理合法!】
【这也算是文化渗透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