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吃过药没多大会又睡了,根本不想睡,但困意袭来挡不住了,秦月明检查了一番,呼吸平稳,身上有些潮湿,发汗了,基本没什么事了。
“放心吧!没什么事,我给留点药,再吃两天巩固一下”。
孩子爹娘又要跪下,秦月明赶紧指着睡觉的孩子阻止,崔为军看的真切,秦团长并没有携恩图报让大宝一家必须去他们驻地的意思,越是这样,崔为军心里越有谱。
“大宝娘,你留下照顾孩子,我们出去商议点事”。
几人从窝棚钻出去,秦月明长舒一口气,味道太大了,要不是自己经受过更艰难的生活,还真有些受不了。
外面已经开饭了,罐头放了点杂粮,人人有份,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虽然也都端着,一直不舍的吃,看着自家狼吞虎咽的孩子带着满足和欣慰。
老余给秦月明几人也送上了罐头盒子,让一个小战士进窝棚给大宝的母亲也送了一碗,崔为军吃了两口,转手交给了身边怯生生的丫头。
“秦团长,你是个好人,真的愿意接收我们这些山中饿鬼么”?
“老崔,我也看出来了,你是他们的主话人,这样吧!只要去我们那里安家,先发放三个季度的粮食,夏粮你们是赶不上了,开了荒种秋粮时间完全来得及,按人口算,没口人发二百斤粮,一个月一口人五斤肉,菜可以给分点菜园子,看病什么的不用花钱”。
所有人眼神中充满了希翼,仿佛天上掉馅饼了,不过同样带着点犹豫。
“必备的生活物资也统一发放,先说明两点,驻地不养闲人,开荒之余要分配警戒任务,除了没有行动能力的,男女老少都有,我亲妹妹在那里也有任务,在驻地挖掘坑道,做积极防守警戒,涉及到安全问题人人有责,不过警戒是统一规划布置,所以会发点军饷,不多,每人每月最多几块大洋,可以在驻地杂货店买东西的,另外还有条硬性规定,涉及到驻地的安全,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随便下山了,大家要考虑清楚”。
听到不养闲人和有任务,大家反而放心了许多,崔为军直接跪下了,连带着乡亲们也一起下了跪,包括还在舔着碗或者罐头盒子的孩子。
”秦团长大恩,我们只要有口饭吃就足够了”。
事情远比秦月明想的简单,阿奇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月明救人的举动也是让大家相信的根本,下午两点,秦月明给驻地发了电文并收到了回复,派了一个班的战士护送并让驻地派人带着干粮迎接,各家虽然不舍的,但还是听了秦月明的命令扔掉了几乎全部家当,只带了些吃饭的家伙和身上破破烂烂的衣服。
老崔没有跟着队伍,努力的说服怯生生的女儿跟着母亲,自己准备陪着秦月明继续招人,他也是个老猎人了,大山之中几乎转悠遍了,哪里有住户都心里清楚。
总共十三户,男女老少三十八人,男人和半大孩子十五个,虽然没有挟恩图报的意思,但这群人明显感激异常,秦月明有些感慨,人家吃的好喝的好来招兵,说的再天花乱坠也是苍白的,这样每顿饭数着粮食下锅的反而没什么后顾之忧,情况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呢?
有了阿奇和老崔的劝说,下一个村落同样踏上了行程,十二户人家,生活的连老崔那里还不如,锅里是树皮草根,刚出冬天,合适下嘴的树皮草根都难寻。
黄昏时刻,终于到了阿奇的村落,九户人家据险而守,窝棚都搭建在大山洞里,上下全都是羊肠小道,这里生活比上两个村落好上一些,男人几乎都有猎枪,听阿奇说每顿饭还能喝上稀粥,并且是一天三顿。
进了阿奇家,阿奇的母亲不像是这个年龄的苍老,身体看上去很虚弱,等阿奇给大家介绍完了,秦月明给阿奇母亲检查了一番,肺痨,这个是没法救治的,只能打了两针消炎剂缓解,等阿奇做好了晚饭,母亲的喘气声音竟然神奇的平缓了。
“团长,真的治好了么”?
秦月明接过罐头盒子摇了摇头。
“阿奇,也只是一时的,婶婶这是肺痨,冬天春天特别厉害,除根很难,只能用消炎针和消炎药控制,回去问问小竹医生和我师姐,看看能不能用中药调理,就算治不好也控制控制,起码喘气不会再那么憋闷”。
“后生团长,已经很好了,这几天快憋坏了,睡觉都感觉有大石头压着胸口”。
阿奇的娘看着秦月明充满了感激,自己的病自己知道,阿奇是个有能耐和孝顺的,打了猎物经常出山给自己换些草药,有时候打猎的时候遇上也会采一些,从来都是没什么用,说了还不听话,怕儿子失望,每次都会压抑着自己的风箱一样的喘息。
“团长,还要转几天,罐头不多了,要不我带人回家再驮一些吧”!
“不住了,明天一起回去,招人的任务交给你了,带着阿奇和崔为军,别勉强,多带些人马和粮食,信我们的带走,不信的也别难为,都给留点粮食”。
秦月明的心情很低落,阿奇这个村落都是猎户,这片群山里的百姓大多像前两个村子的情况,正是要开春的季节,估计大多数家庭都断了顿了。
和一群猎人聊了半个晚上,孩子们也都非常兴奋,阿奇在这群人眼中威信很高,乡亲们没有任何犹豫或者怀疑。
天亮了,队伍踏上了行程,第一步可以说是搞定了,接下来就简单了,有阿奇和老崔两个熟人,回驻地真实的考察几天,把群山里面的百姓拉去一多半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男人抱着猎枪参与了警戒,阿奇搀扶着身体有明显好转的母亲,几个小孩子骑在马上,小红也被迫驮了两个,被秦月明威胁了一番,老老实实的跟在秦月明身后。
有老人和孩子,行军速度提不起来,回到前山寨已经天黑了,已经发过了电文,驻地早就准备好了,几个营连的战士自觉的住进了坑道,给乡亲们倒出了些窑洞和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