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堂里转了一圈后,崇祯皇帝不禁感叹道:“若是天下每个镇子都能有这样一所小学堂,那该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教育普及的殷切期望。
站在一旁的张好古连忙回应道:“陛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终有一日,这个愿望必定能够实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然后感慨地说道:“那就让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吧。”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学堂时,一个身着长衫、手持书卷的先生模样的人快步走了过来。他径直走到张好古面前,恭敬地说道:“张校长,学校里的纸张快要用完了,您是否能再派人捎一些过来呢?”
张好古微笑着回答:“好的,我会让人明天送一些过来。”
这时,礼部尚书毕自严满脸惊奇地插话道:“请问这位先生,为何你们这所学校还需要张大人提供纸张呢?怎么张大人从你这里说出来怎么是张校长呢?”
那位先生模样的人看了毕自严一眼,解释道:“这位老先生,您有所不知,不光是纸张,学校里的其他物品,包括桌椅、笔墨等,也都是由张大人供应的。甚至连这所学校,也是张大人出资建造的呢。所以喊他张校长。”他的语气中带着对张好古的感激之情。
毕自严一脸狐疑地说道:“老夫还真的不知道,他竟然还能做这等好事?”
那位教书先生闻言,顿时面露愠色,他瞪大眼睛,提高音量反驳道:“这位老先生,您可不能这样随意诋毁张校长啊!这所学堂里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张校长自掏腰包建造的。不仅如此,我们这些教书先生的薪水,也全都是由张校长发放的。而且,无论镇上的孩子来自哪家哪户,只要来到这里,都会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孩子们的衣服,由学堂统一提供;每天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餐;就连书本、笔墨等学习用品,也都是免费的。我就想问一问这位老先生,且不论您的来头有多大,这普天之下,还有哪所小学堂能像我们这里一样呢?如果张校长不担任这个校长,又有谁有资格来担当此任呢?”
毕自严听了教书先生的这番话,不禁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老夫确实有权力不让他继续担任这个校长,毕竟天下的学堂都归我管辖。不过,你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啊!这所学堂若不让他来当校长,恐怕还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了。”
说完,毕自严转过头,凝视着张好古,疑惑地问道:“张致远,你如此尽心尽力地经营这所学堂,究竟是图个什么呢?”
张好古一脸严肃,他挺直了身子,目光坚定地说道:“我希望大明的孩子们都能够有机会读书识字,接受教育。”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这句话是他心中最坚定的信念,不容置疑。
毕自严听到这句话,嘴唇微微抿紧,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下巴上的长胡子,然后缓缓地抬起头,凝视着张好古。
过了一会儿,毕自严突然对着张好古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个举动让张好古有些吃惊,他连忙摆手道:“毕大人,您这是干什么?快快请起!”
毕自严直起身子,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说道:“致远啊,我代表这里的孩子们向你道谢。你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这些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可能。”
张好古听了,急忙说道:“毕大人,您言重了。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已,哪能当得起您如此大礼呢?要是让我的老师知道了,肯定会用拐棍打我的!”
旁边的徐光启面带微笑,缓声道:“如此美事,我怎会责怪于你?我心中唯有欣慰之情,能有你这般弟子,实乃我之幸也。”
毕自严亦颔首道:“致远啊,你兴建学堂之举,实乃大善。我向你鞠躬,实乃应当。盖因天下学堂,本就是我等分内之事。虽曾有不少人兴建学堂,但如你这般做法者,可谓凤毛麟角。若能有更多人如你一般兴建学堂,老夫即便鞠躬尽瘁,亦在所不惜。如此,方可谓死而无憾矣。”
那教书先生面露疑惑之色,凝视着张好古一行人,心中暗自思忖:这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呢?有人言其掌管天下学堂,有人则称其为张校长之师……
等等,张校长之师,似乎仅有一人,那便是内阁大佬——徐光启!
想到此处,这教书先生心头猛地一紧,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的人。这可是徐光启啊!内阁的大佬,位高权重,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他连忙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然后快步上前,对着那自称张好古老师之人躬身施礼,朗声道:“小生拜见徐阁老,给徐阁老请安!”
徐光启微微一笑,伸手扶起了这教书先生,和颜悦色地问道:“在此教书育人,觉得怎么样?”
这教书先生受宠若惊,赶忙回答道:“非常好,说实话,这里的师资力量都是有功名在身的,大都是落榜的举人,都是张校长的个人魅力使得我们自愿来到这里教书。这里的教材都是张校长带我们编写的,这对我们启发很大。另外,张校长也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在他的教育下,我觉得我下次不会再落榜。”
说完这些话后,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是否还有遗漏的内容。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徐阁老,关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我们绝对不会有丝毫懈怠。即便我有幸进士及第,也会有人来接替我的工作。就像张校长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我们每一个人离开后,都会有合适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继续为这里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这时,吏部尚书闵洪学突然插话问道:“留下你的名字吧,老夫想看看下次科举你是否能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