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大家都感受到了来自杨毅的巨大压力。
他们都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然与杨毅的一举一动紧密相连,这是一场围绕着权力与生存的较量,更是一次关乎大梁李氏皇族命运的抉择,正在悄然发生。
两天后,京城皇宫中气氛依旧压抑沉闷,仿佛一块沉重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宫殿。
皇帝李逸风在御书房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他时而望向窗外,时而在房中来回踱步,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
终于,侍从匆匆来报,大哥李逸尘和二哥李逸云的书信已至。
李逸风心中一紧,赶忙接过书信,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只见信中同样言辞诚恳,皆表达了愿意放下过去的恩怨,共同结盟对抗杨毅的想法。
大皇子李逸尘在信中写道:“为兄深知如今局势危急,杨毅势大,已对我李氏江山构成严重威胁。
为兄愿摒弃前嫌,听从陛下指令,出兵抵抗杨毅,绝不让李家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至于日后之事,待消灭杨毅后,再从长计议。”
二哥李逸云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决心:“为兄也明白唇亡齿寒之理,杨毅野心勃勃,若不联合抵御,我等皆危在旦夕。
为兄愿与陛下和皇兄携手共进,共抗杨毅,以保我大梁基业。一切都可以商量着来,先解眼前之危。”
李逸风读完两封信,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劫后余生般的欣慰,又有对未来局势的深深忧虑。
欣慰的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个兄长终于愿意放下成见,与自己站在一起;忧虑的是,即便三方联合,面对势力如日中天的杨毅,胜算又有几何?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当下唯一的希望。李逸风深知,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整合各方力量,与杨毅展开一场殊死较量。他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讨具体的作战计划。
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的主张稳扎稳打,先巩固防线,发展自己的势力,再寻找杨毅的破绽;有的大臣则建议主动出击,趁杨毅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李逸风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建议,心中也在权衡利弊。
最终,李逸风做出了决定:“传朕旨意,命大皇子李逸尘率其精锐部队,布防在江西郡到淮南郡一线,从正面牵制杨毅,吸引其注意力;
另外, 命二皇子李逸云率部迂回到江南郡,一旦前方开战,马上从后方截断杨毅的粮草补给;朕亲率京畿、河东、关内三郡之军,正面迎敌。
到时候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务必一举击败杨毅!”
大臣们纷纷领命,一场关乎大梁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李逸风望着殿外的天空,眼神中透露出决绝与坚定,他深知,这一战,要么力挽狂澜,重振李氏江山;要么一败涂地,万劫不复……
随着李逸风一声令下,各方势力迅速行动起来。大皇子李逸尘回到驻地后,立刻集结自己麾下最为精锐的部队。
他身披战甲,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将士们。
“兄弟们!如今杨毅妄图篡夺我李氏江山,我们身为大梁子民,怎能坐视不管!此次出征,我们定要让杨毅知道,你们都是爷们!”将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
随后,李逸尘率领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东路进发,一路上尘土飞扬。
二皇子李逸云这边也不甘示弱。他深知截断粮草补给对于一场战争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
他精心挑选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将领和士兵,组成了一支三万人都轻骑部队。
出发前,李逸云对将领们再三叮嘱:“此次任务至关重要,你们务必小心行事,避开杨毅的耳目,成功截断其粮草。若能完成任务,你们皆是大梁的功臣!”轻骑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如鬼魅般朝着西路疾驰而去。
而皇帝李逸风则亲自坐镇中军,统领京畿、河东、关内三郡之军。他身着华丽的龙袍战甲,头戴金盔,端坐在战车上,身旁旌旗猎猎作响。
大军开拔之时,他望着远方,心中默默祈祷这场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挽回岌岌可危的大梁江山。
然而,杨毅这边也并非毫无防备。他在得知李逸风、李逸尘和李逸云三人结盟的消息后,立刻召集谋士和将领商议对策。
一位谋士说道:“大帅,如今李家三兄弟联合,来势汹汹,但他们之间毕竟心存间隙,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可利用这一点,各个击破。”
杨毅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不错,他们虽结盟,但各自为战的心思恐怕并未消除。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防线,防止他们突袭;另一方面,需派人密切关注三路敌军的动向,寻找破绽。一旦发现机会,立即出击,全歼敌军。”
于是,杨毅迅速做出部署。他命令所有守城的军队坚守城池,加固防御工事;
他则是亲自率领五万军队,准备趁机拿下大皇子李逸尘的淮南郡和二皇子李逸云的河南郡,彻底断其后路。
同时,他派出大量探子,密切监视朝廷大军的一举一动。
随着双方军队逐渐靠近双方,空气中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整个大梁王朝的命运都悬在了这即将到来的战火之上。
这场战斗,究竟是李氏三兄弟齐心协力,击退杨毅,重振大梁江山;还是杨毅凭借卓越的智谋和强大的军队,一举击败对手,改写历史?
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而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将成为这个动荡时代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