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有个叫王平子的书生,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租住在报国寺里。寺里已经住了个余杭来的书生,王平子跟他住对门,就递了名片过去,结果余杭生理都不理。每天见面,余杭生都态度很差,王平子觉得他太狂妄无礼,就不再搭理他了。
有一天,寺里来了个少年,穿一身白衣服,戴着帽子,看起来风度翩翩。王平子上去搭话,发现对方说话幽默有趣,心里很喜欢敬重他。问起籍贯姓氏,少年说:“我姓宋,登州人。”王平子让仆人搬来椅子,两人坐着聊天。正聊得高兴,余杭生刚好路过,两人起身让座,没想到余杭生大剌剌地坐在上座,连客气一下都没有。他生硬地问宋生:“你也是来参加考试的?”宋生回答:“不是,我这人笨,早就没想着考功名了。”余杭生又问:“哪个省的?”宋生告诉了他。余杭生说:“看来你不考功名,确实是有自知之明——山东那边的考生,没一个懂文章的。”宋生笑道:“北方人确实懂的少,但不懂的未必是我;南方人懂的多,但懂的也未必是你啊。”说完自己先鼓掌,王平子也跟着笑,惹得在场的人都哄笑起来。
余杭生又羞又怒,瞪着眼撸起袖子大喊:“敢不敢当场命题,比一比文章?”宋生扭头冷笑:“有什么不敢!”余杭生回屋拿出经书递给王平子,王平子随手一翻,指了个题目:“阙党童子将命。”(出自《论语》,讲孔子家乡的少年奉命接待宾客)余杭生起身要纸笔,宋生拉住他说:“口头说就行,我破题已经想好了——‘在宾客往来的地方,见到了一个啥也不懂的人。’”(暗讽余杭生像题目里没见识的童子)王平子笑到捧腹,余杭生怒道:“根本不会写文章,只会骂人,算什么本事!”王平子赶紧打圆场,让换个题目。又翻到“殷有三仁焉”(出自《论语》,讲殷商的三位仁人),宋生立刻接道:“三个人做法不同,但目标一致。一致的是什么?是‘仁’。君子做到仁就行了,何必做法都一样?”余杭生这下写不出来了,起身说:“这人也就有点小聪明。”说完就走了。
王平子从此更看重宋生,邀他到自己屋里,聊了很久,把自己写的文章全拿出来请宋生点评。宋生看得飞快,不到一刻工夫就看完了上百首(篇),说:“你对文章确实有研究,但动笔时虽然没有‘非考上不可’的执念,却还存着‘希望考上’的念头,光这一点,就已经落了下乘。”然后把看过的文章一篇篇讲解分析。
王平子特别高兴,把宋生当老师看待,让厨师用蔗糖做了甜水饺。宋生吃着觉得香甜,说:“这辈子没尝过这么好吃的,以后麻烦再做几次!”从此两人关系更铁了。宋生每隔三五天就来一次,王平子必定让厨房做甜水饺招待他。余杭生偶尔碰到宋生,虽然不怎么深聊,但那股傲慢劲儿明显收敛了不少。
有一天,余杭生把自己的八股文拿给宋生看。宋生见文章上已经被朋友们用红笔圈点赞美了很多,随便扫了一眼,就推到桌角,一句话没说。余杭生怀疑他没认真看,又请他点评。宋生说:“已经看完了。”余杭生又怀疑他看不懂,宋生说:“有什么难懂的?只是写得不好罢了!”余杭生说:“你就扫了眼批注,怎么知道不好?”宋生当场就把他的文章背了出来,像早就读过一样,边背边批评。余杭生听得坐立不安,冷汗直冒,一句话不说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宋生离开后,余杭生又回来,硬要王平子把宋生批改过的文章拿出来看。王平子拒绝,他却强行翻出来,看到文章上有很多圈点,冷笑说:“这文章就像甜水饺一样华而不实!”王平子本来就老实嘴笨,只能红着脸尴尬笑笑。
第二天,宋生来了,王平子把这事告诉了他。宋生怒道:“我以为‘南方人不会再这么狂妄了’,没想到这个粗俗的家伙竟敢如此!必须得教训他一顿!”王平子连忙劝他不要轻薄计较,宋生这才勉强压下火气。
后来乡试考完,王平子把自己的考卷拿给宋生看,宋生觉得还不错。两人有次在寺里逛,看见一个盲僧坐在廊下卖药行医。宋生惊讶地说:“这是个奇人!最会评点文章,必须去请教一下!”于是让王平子回住处拿文章。路上遇到余杭生,就带他一起过来了。
王平子尊称盲僧为“老师”,上前拜见。盲僧以为他们是来看病的,问是什么病症。王平子如实说想请教文章。盲僧笑道:“是谁多嘴说我会评文?我没眼睛怎么看文章?”王平子请他用耳朵听。盲僧说:“三篇文章两千多字,谁耐得住听!不如烧了,我用鼻子‘看’吧。”王平子照做了。每烧一篇,盲僧闻了闻点头说:“你最初学的是名家笔法,虽然没完全学像,但也差不多了。我刚才用‘脾’感受了一下(暗指文章风格)。”王平子问:“能中举吗?”盲僧说:“也能中。”
余杭生不太相信,先烧了一篇古代名家的文章试试。盲僧再闻了闻说:“妙啊!这文章我‘心’感受到了,不是归有光、胡友信这样的大家,谁能写出这种水平!”余杭生大吃一惊,这才烧自己的文章。
盲僧闻了余杭生的文章灰烬后说:“刚才闻了一篇,还没看到全貌,怎么突然换了个人的文章?”余杭生撒谎说:“刚才是朋友的文章,就那一篇,这才是我写的。”盲僧又闻了闻剩下的纸灰,咳嗽了几声说:“别再烧了!这文章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勉强用‘鬲’(胸腹之间)感受,再烧下去我都要吐了!”余杭生羞愧地退下了。
几天后放榜,余杭生竟然中了举人,王平子却落榜了。两人一起去告诉盲僧,盲僧叹道:“我虽然眼睛瞎,鼻子可不瞎;但考场里的考官连鼻子都瞎了!”正说着,余杭生得意洋洋地来了,说:“盲和尚,你也吃人家的甜水饺了吧?现在结果如何?”盲僧说:“我只评文章,不跟你论命运。你把各位考官的文章都找来,每篇烧一篇,我就知道谁是你的老师。”
余杭生和王平子一起搜集,只找到八九位考官的文章。余杭生说:“要是猜错了,拿什么惩罚?”盲僧怒道:“挖了我这瞎眼!”余杭生开始烧文章,每烧一篇,盲僧都说“不是”;烧到第六篇时,盲僧突然对着墙大吐,放屁像打雷一样,众人都笑了。盲僧擦着眼对余杭生说:“这才是你真正的老师!刚开始没防备,一闻到这味道,鼻子像被刺,肚子像被扎,膀胱都装不下,直接从下面排出来了!”
余杭生大怒,边走边喊:“明天走着瞧,别后悔!”可过了两三天,他却不见了,去他住处一看,已经搬走了——原来他的考官就是那个文章臭到让盲僧放屁的人。
宋生安慰王平子说:“咱们读书人,不应该抱怨别人,而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抱怨,德行才会更广大;能克己,学问才会更进步。你现在落榜,虽然是运气不好,但平心而论,文章也没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此好好磨砺,天下自有不‘眼瞎’的考官。”王平子听了肃然起敬。
宋生又说:“京城生活开销大,别担心盘缠。我住的屋子后面有窖藏的银子,可以挖出来用。”还指了具体位置。王平子推辞说:“从前窦禹钧、范仲淹贫困时都能保持廉洁,如今我还算能自给,怎么敢贪取这不义之财呢?”
有一天,王平子喝醉睡着了,仆人和厨师偷偷去挖了窖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