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焕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灯火璀璨的首尔夜景。
城市的繁华背后,是盘根错节的黑帮势力和他们背后的保护伞。
他刚刚结束了与各部门负责人的会议,讨论如何推进\"零黑帮计划\",但基本没有人看好他。
到底是底蕴太浅,初来乍到。
他这个市长的威信并不能虎躯一震,就让这些地头蛇老老实实配合。
再加上,他在国会,法院,检方,警方高层的人脉浅薄,想要强行推行打压黑帮的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
李承焕也没指望这些盘根错节的黑帮头目们老老实实配合,他们背后牵扯的利益太深,李承焕手上的底牌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将这些社会阴暗面一扫而空的地步。
所以,他一开始说的让黑帮头目们投案自首,本身就是带着取巧和画大饼的意思。
让他们投案做不到,但让他们约束小弟,减少犯罪,李承焕自信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
就在这时候。
\"市长,各部门的反馈如何?\"徐昌大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一叠文件。
李承焕转过身,脸色阴沉:\"阻力比想象中大得多。警察厅说证据不足,检察院说程序复杂,连法院都在暗示这类案子审理周期长。至于那些黑帮头目......\"他冷笑一声,\"他们现在正躲在保护伞下,等着看我的笑话。\"
徐昌大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精光:\"市长,我有个想法。\"
\"说。\"
徐昌大环顾四周,确认办公室门已关严,压低声音道:\"常规手段行不通,我们就用非常手段。我有一计,可让那些黑帮头目争先恐后地来自首,甚至......\"他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意,\"主动供出他们的保护伞。\"
李承焕眯起眼睛:\"哦?\"
徐昌大凑近几步,声音几不可闻:\"我们可以制造一场'特赦倒计时'......\"
随着徐昌大娓娓道来,李承焕的表情从疑惑变为震惊,最后化为深思。
他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很简单。
就是利用“有限特赦名额”制造黑帮头目间的囚徒困境,同时假借更高层(总统府)的名义施压,让保护伞不敢妄动,最终迫使头目们为求自保争先恐后“投案”。
具体步骤(徐昌大的献策):
1. 制造“高层意志”假象。
市长李承焕极其隐秘地拜访一位总统府秘书室长,或者是总统的内阁心腹,寻求“道义上的支持”。
谈话内容被严格保密,但会“不经意”流露出总统对首尔治安顽疾的极度不满,并暗示不久后要召开xx届奥运会,首尔市作为主办场地,肯定要对治安进行一番整治。
同时,徐昌大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比如控制或收买的某个小媒体主编、或某个看似中立的情报掮客),在特定小范围内“泄露”一个惊天消息:
官方政府正在秘密考虑一项针对“特定时期、特定性质犯罪”的“首尔特别肃清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是:对在规定期限内(如30天内)主动投案、并全面配合调查、交代所有犯罪事实(包括保护伞)的黑帮核心头目,给予“大幅减刑”甚至“免于重罪起诉”的司法优待(即变相的特赦)。
但名额极其有限,仅限“前x名”(比如前5—10名)! 超过期限或名额,将面临“顶格严惩”,并可能“深挖保护伞,绝不姑息”。
2. “泄密”与恐慌蔓延
这个“秘密消息”会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巧合”和“非官方渠道”,迅速、精准地传递到所有目标黑帮头目的耳朵里。
关键点:消息源必须看起来可靠,但又无法完全证实,更不能直接与市长办公室挂钩。 制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高层震怒,决心已定”的恐慌氛围。
保护伞们也会听到风声,但他们无法确认总统的真实意图,且消息指向“严惩保护伞”,让他们自身难保,不敢轻易为黑帮出头,甚至可能急于撇清关系。
3. 启动“倒计时”与囚徒困境
市长办公室公开宣布一项政策:为了彻底整顿首尔治安,打击有组织犯罪,市政府将与警方、检方联合开展“净城行动”。
在行动中,唯一的亮点是:对于在“净城行动”启动后30天内(倒计时开始),主动向警方投案、全面彻底交代自身及组织所有罪行(包括行贿、政治献金等所有保护伞线索)、并上缴非法所得的犯罪组织核心成员,检方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量刑建议优待(强调“最大限度”,但不提“特赦”)。
公开声明与“秘密消息”形成巧妙呼应:
公开声明没有提到“总统”“特赦”“名额限制”。它看起来只是一项普通的自首优待政策,力度比“秘密消息”小得多,显得“平平无奇”。
但在已经听闻“秘密消息”的黑帮头目心中,这公开声明就是“秘密计划”启动的信号!
他们认为市长公开说的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特赦”是秘密存在的,而且有名额限制!
市长不提总统和名额,反而印证了“秘密计划”的“真实性”——因为这种高层交易不可能公开说。
公开声明的“优待”与“秘密消息”的“特赦\/大幅减刑”形成落差,反而让头目们更渴望抓住那个“秘密”的机会。
4. 利用囚徒困境,点燃猜忌之火
“名额有限”是毒计的核心。 头目们彼此猜忌:谁会是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名额满了怎么办?
徐昌大会暗中推波助澜:
派人伪装成中间人,向不同的头目传递“独家内幕”: “A老大已经秘密接触了检方,他肯定是第一个!” “b老大在变卖海外资产,准备自首换特赦了!” “听说c老大手里有xx议员的重磅证据,他自首肯定能占个名额!”
利用媒体渲染“自首潮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暗示“动作慢就来不及了”。
保护伞的沉默是致命助攻: 头目们急切地想联系自己的保护伞求证“秘密计划”或寻求庇护。
但保护伞们正因为“秘密消息”中提到的“严惩保护伞”而自身难保,生怕被牵连,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见,甚至反过来警告头目“别乱说话”。
这被头目们解读为:保护伞放弃我了!或者保护伞也怕了!那个“秘密计划”是真的!再不行动就晚了!
5. “榜样”的力量与“落后”的恐惧
一旦有第一个(可能是势力相对较弱、心理防线崩溃或真的相信了)的头目顶不住压力,抱着“抢占名额”的心态去“投案”。
徐昌大会立刻通过“非官方”渠道(如让记者“挖”到消息)大肆渲染:
“xx帮派老大主动投案,据传获‘特别优待’!”
“首位投案者交代大量保护伞线索,检方高度评价其合作态度!”
暗示(但不证实) 此人就是“秘密计划”名额的有力竞争者。
这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彻底炸锅。剩下的头目陷入极度恐慌:“名额又少了一个!下一个是谁?会不会是我?再不自首就死定了!”
制造“反面典型”: 同时,警方高调逮捕几名超过“30天”期限(即使只超过一天)或者被认定“不够主动、不配合”的头目,并公开强调将对其“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作为“不抓住机会”的下场样板。
这进一步强化了“自首要趁早,配合要彻底”的紧迫感。
6. 收网与“自愿”
在恐慌、猜忌和“榜样\/反面典型”的刺激下,尤其是看到“名额”飞速减少,剩下的头目们会争先恐后地“主动投案”,生怕成为那个被“顶格严惩”的倒霉蛋。
他们会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罪行,期望通过“全面配合”来争取那个他们深信存在的“秘密优待”。
市长公开赞扬所有“幡然醒悟、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投案者,强调法律的公正和自首政策的有效性。
对于保护伞线索,检方按程序处理(这本身也是对保护伞的巨大打击)。
此计的毒辣与高明之处:
1. 真假难辨,借势压人: 利用总统府的潜在压力(即使是虚构或夸大的)和“秘密消息”制造恐慌,让保护伞投鼠忌器,不敢干预,甚至成为压垮头目的最后一根稻草。
2. 囚徒困境升级: “名额限制”将黑帮头目之间的互不信任推向极致,迫使他们为争夺有限的“生路”而竞相出卖自己和他人(包括保护伞),彻底瓦解其同盟。
3. 信息差与心理战: 公开的“普通优待政策”与私下传播的“秘密特赦”形成对比,利用头目们“宁可信其有”的求生心理和“内部消息更可靠”的认知偏差。
4. 时间压力: “30天倒计时”制造紧迫感,让人在压力下容易做出非理性决定(抢着自首)。
5. 榜样与恐吓: 第一个自首者的“成功”(被渲染)和逾期者的“严惩”(被展示),形成强烈对比,有效驱动行为。
6. 市长立于不败之地: 市长公开层面只推行了一项合法的自首优待政策。所有“秘密计划”“总统意志”“名额限制”都是“传言”,与市长无关。
即使最后没有“特赦”,头目们也只能怪自己“误解”了政策或“相信了谣言”,而市长兑现了公开承诺的“法律范围内的优待”。
7. 打击保护伞: 头目们在争取“优待”时,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必然会吐露保护伞的信息,这为后续打击腐败埋下伏笔……
…………
这个计划狠辣、精密,完全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一旦成功,不仅能解决黑帮问题,还能顺藤摸瓜揪出一批保护伞。
\"这......\"李承焕深吸一口气,\"会不会太......\"
\"太阴毒?\"徐昌大微微一笑,\"市长,对付这些恶人,常规手段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软弱可欺。唯有以毒攻毒,才能让他们自乱阵脚。\"
李承焕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但记住,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徐昌大恭敬地鞠躬:\"明白。\"
看着徐昌大离开的背影,李承焕张了张嘴,他刚刚其实想说这个计划会不会太温和了一点,毕竟,他一开始的想法是打算直接派人挨个绑架这些帮派头目的一家老小的……
---
不久后,首尔某高级会所。
七星帮老大金在勇正在享受按摩,突然手机响起。他不耐烦地接通:\"什么事?\"
\"老大,出事了!\"手下声音慌张,\"刚收到消息,总统府正在秘密筹划一个'首尔特别肃清计划'!据说对主动投案的黑帮头目有特赦名额,但名额有限,而且......\"
金在勇猛地坐起身:\"消息可靠吗?\"
\"是检察官办公室的内线传来的,千真万确!听说总统对首尔治安极为不满,准备拿几个帮派开刀......\"
挂断电话,金在勇脸色阴晴不定。他立刻拨通了自己在国会的关系——李议员。
\"李议员,关于那个'肃清计划'......\"
电话那头,李议员的声音异常紧张:\"这事你别再问了!我什么都不知道!最近别联系我!\"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金在勇愣在原地,李议员的反应比消息本身更让他心惊。
这意味着什么?连保护伞都怕了?
---
同一时间,江南区某豪宅。
白虎帮老大崔成弼正在听律师汇报:\"......根据内部消息,这个特赦计划确实存在,但只有前三个自首的头目能享受。据说已经有帮派在秘密接触检方了......\"
崔成弼脸色铁青:\"查清楚是谁走漏的风声!另外,立刻联系张检察长,我要确认这个消息!\"
半小时后,律师垂头丧气地回来:\"张检察长......拒绝接听电话。他的秘书说,他最近在参加一个封闭会议,无法与外界联系。\"
崔成弼一拳砸在桌上:\"该死!\"
---
很快,媒体那边。
《首尔日报》刊登了一则不起眼的公告:
\"为彻底整顿首尔治安,市政府将与警方、检方联合开展'净城行动'。即日起30日内,主动投案并全面配合调查的有组织犯罪成员,将获得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最大量刑优待......\"
公告措辞平淡,但在已经听闻\"特赦\"风声的黑帮头目眼中,这无疑是那个\"秘密计划\"启动的信号!
\"果然是真的!\"金在勇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政府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手下小心翼翼地问:\"老大,我们要不要......\"
\"闭嘴!\"金在勇怒吼,但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果特赦名额只有三个,而首尔有七大帮派......他必须抢占先机!
---
随着投案优待政策的推行,整个首尔无数通缉犯和黑帮分子都决定先去投案,碰碰运气。
万一赶上市长特赦了呢?
陈泰民就是其中之一。
他当年可是制造了五六起杀人惨案的凶手。
虽然那些人死有余辜。
但他还是被通缉了很多年。
当他来到市警察厅之后,却发现前来投案自首的人络绎不绝,警局里闹哄哄的,很多人不仅没有害怕和恐惧,反而是一脸微笑,跟中了奖似的。
金在勇都愣住了:“阿西八,这些人都疯了吧。”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大喊了一声:“我是陈泰民,我要投案自首!”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有些单薄,但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一个警察匆匆走过来,皱着眉头,不耐烦地说道:“先生,不要挡在门口。”
陈泰民又提高了音量,重复道:“我陈泰民啊!” 他以为这样自报家门,警察会立刻认出他这个大通缉犯。
没想到,那警察只是扫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地说:“陈先生,要自首的话准备好身份证到那边去排队。”说完,便转身去忙别的事了,丝毫没有把陈泰民当成一个特别的人物 。
陈泰民愣在原地,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本以为自己逃亡五年,被警方通缉了五年。
五年!天知道他这五年是怎么过的!
如今来自首会是一件轰动的事,可眼前这警察的反应,就好像他只是一个来办理普通业务的人。
五年的逃亡生涯,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错过陪伴亲人的遗憾,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有些荒诞。
他看着警局里排队的人群,心里一阵失落。但很快,他又涌起一股莫名的愤怒。
他不甘心就这么默默无闻地自首,正巧,他看到墙上贴着的通缉榜,自己的名字竟然只排在第八位。
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决定在死前“干一票大的”,让所有人都记住他,然后再回来接受惩罚 。
于是,陈泰民咬了咬牙,转身离开了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