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作为香江最大的一个区,其本土面积约为 747 平方公里。
这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大屿山等 233 个岛屿也属于新界管辖区域。
这些面积加在一起,新界的总面积便达到 975.1 平方公里。
占据香江土地总面积近 90%!
不仅如此,新界人口也达到了 160 多万,占据香江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么大土地面积,甚至比狮城这个城市国家还要大 240 平方公里。
新界与之相比,面积上的优势不言而喻。
新界的土地面积,还是对岸宝安区的 2.5 倍。
到后世,在经济上,不要说和狮城相比,就是宝安区创造的gdp都超过了新界。
新界在面积和人口上都具有显着优势,但却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张启明很清楚后世的狮城,和鹏城宝安区在高端制造业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功。
香江的经济虽然同样发达,却被地产商所绑架,导致高端制造业,始终未能发展起来。
即使到了后世,新界仍有 70%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这其中有丘陵地区,地形复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地产商们担心自身利益受损,阻碍土地开发。
可见,新界发展有多落后。
在香江是多么不受欢迎。
………
新界的地理位置一点也不差。
北接鹏城,与宝安区仅一河之隔,与鹏城河遥遥相望。
卫一兴提到要在新界推行“居者有其屋”项目,让张启明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段,后世国家计划开发新界的记忆。
根据这个计划,新界将被规划为“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前沿科技、物流以及跨境合作等领域。
北部都会区,涵盖元朗区和北区这两个地方行政区。
其规划开发的占地面积约为 300 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香江总面积的 30%。
一旦开发完成,预计这里将能够容纳约 250 万人居住。
提供多达 65 万个职位,其中包括 15 万个与前沿科技产业相关的职位。
很明显,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摆脱地产困局,效仿狮城这个城市国家,打造一条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线。
张启明心中终极目标,是要将香江打造成一座世界级的科技城市。
九龙和香江岛这两个最为繁荣的地区,历经多年的开发,土地资源已经相当有限,而且价格昂贵。
无法为他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来实现这一目标。
新界的土地状况,并不如九龙和香江岛那样平整,开发难度相对较高。
但并不意味着新界就无法得到发展。
在国内,许多丘陵城市都成功地发展起了工业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后世的山城。
山城的开发难度远高于新界,但它却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这给了张启明信心和启示,让他相信新界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这个时期,最大的开发难度并非来自于土地本身,而是来自于港英政府的阻碍。
港英政府对于新界的开发,有着诸多限制和规定。
张启明的计划,想要实施面临重重困难。
土地,对港英政府来说,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新界这片区域,被港英政府视为不毛之地,土地贫瘠,难以开发利用,自然也卖不起好价钱。
那些地产商也不愿意到这里开发。
到目前为止,在这里开发的土地,加在一起只占总面积的3%不到。
可见有多么不待见。
不仅如此,新界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原住民手中,这使得港英政府在土地开发方面,面临诸多限制和挑战。
九龙和香江岛的土地则更具吸引力。
通过炒作这两地的地价,很轻松就能够为港英政府带来丰厚的收益。
也符合那些地产商和金融公司的利益。
张启明深知这一点,但他心中却有着另一个想法。
他如果能够主导新界这片区域的开发,或许就能让“北部大都会”,提前问世。
这个想法让他的内心都有些激动。
………
张启明在思考的时候,宴会厅里的众多宾客们,却像是在表演一场众生相的戏剧。
他们得知张启明正在与总督卫一兴,商讨关于“居者有其屋”项目的事情。
尤其是当他们知道张启明计划以,每套房屋只赚取不超过一万港元的价格,向市民出售时,宴会厅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异常热烈。
这些宾客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那些与张启明旗下企业有合作的工业实体富豪们,纷纷开口,表示愿意捐款支持这个项目。
他们都是靠着张启明的生意赚钱,自然要对这位大财主表示支持。
那些地产商们却截然不同。
他们一个个都紧闭双唇,沉默不语。
因张启明的这个计划,无疑是在砸他们的饭碗。
如果不是因为场合的原因,他们恐怕当场就要翻脸。
就连与张启明关系最为亲密、对慈善事业一向热衷的包玉冈,此时此刻竟然也选择了沉默不语。
包玉冈在弃舟登陆后,地产业务已然成为了包家的核心业务。
这意味着包家的利益,已经与地产商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这场宴会中,那些开口发言的顶级豪门华人家族里,唯有霍鹰东站出来表示支持。
………
宴会厅内的所有宾客们,他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张启明和港督卫一兴的身上。
原本,卫一兴是打算暗中给张启明使个绊子,让他默认下在科技小镇周边打造贫民新市镇。
现在事与愿违,卫一兴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骑虎难下!
“居者有其屋”项目,有问题吗?
答案显然是没有。
这个计划绝对是一项纯粹的慈善之举,从政治角度来看,也是完全正确。
此时宴会厅中,数十位宾客,都已经知道这个消息,其中不少还是报社老板。
这意味着这个消息根本瞒不住,明天必定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