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有替皇帝晓谕六部、协调办公的职能,这也是为什么朱予焕如此语重心长地向徐珵和于谦解释。
她需要他们将她的意思传递下去。
御史要挑刺是御史的问题,朱予焕需要具体做事的人明自己的意思。
至于生气,则是完全没必要,朱予焕还是想多活几年的,要是因为一次御史的劝谏就生气,距离朱予焕的四十年小目标只会越来越远。
见于谦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予焕便让张忠带两人在南洋学堂好好逛一圈,看看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张忠有父亲张辅指点,又有朱予焕鲜明清晰的要求,自然将南洋学堂的基本建设完善得不错。
徐珵没有去过国子监,但也是在私塾读过书的人,只是简单逛了一圈,已经明白朱予焕对于南洋学堂的重视。
尤其是朱予焕对于学堂内部构架的划分,与国子监截然不同,教授的课程都有一定难度,甚至有“奇技淫巧”。
但对于已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官员、内官和女官们而言,这样的特殊书塾再合适不过,可以快速培养出符合朱予焕标准的人才。
徐珵忍不住感慨道:“陛下当真是费心了……”
虽说这房子是当初朱祁镇划分给朱予焕的,但培养的都是要为朝廷效力的官员,皇帝愿意拿出自己的私产使用,指派官员前来组织、又拿出宫中的藏书抄录借阅,甚至皇帝本人还亲自视察学堂,已经算是很用心了。
于谦则是沉默地打量着四周,不论是南洋学堂的环境,还是授课方式和内容,于谦都看在了眼里。
他一开始确实也有御史们同样的疑惑,比如南洋学堂的投入和消耗太大,男女同在学堂读书是否影响风气。但在和皇帝的对话之后,加上学堂内的实际情况,于谦原本的疑虑已经渐渐消失。
皇帝要解决当下的困境不假,对未来的考量也是皇帝的职责之一,否则当初太祖朱元璋也不用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至少为自己的子孙打算的心是好的。
而朱予焕的打算在无形之中确实给了于谦一份信心。
如果说土木之败的时候,于谦对朱予焕的登基还有几分赶鸭子上架的考量,希望朱予焕的登基能够凝聚更多人的力量来挽救土木之败的局势。那么现在的于谦对皇帝更多了几分信任,尽管于谦早已经在宣德、正统两朝明白“明君理想的幻灭”,但朱予焕的坦诚相待确实值得他竭尽全力。
这个国家需要这样的君主,以后的事情于谦不知道,但至少如今是需要的。
恰巧路过两个被调任前来的新官员,见张忠领着人过来,先是问候了张忠,随后才有些困惑地看向一旁的徐珵和于谦。
张忠温和地介绍道:“这两位是内阁的徐阁老和于阁老。”
他们这些新任官员原本都是待诏的同进士,或是去六部任司务的小官,只听说过这两位是当初扶持今上登基的功臣,颇受皇帝信赖,却未曾见过两人的面。
如今看到了真人,几个官员都有些意外,又有些惊喜,纷纷向两人行礼,道:“徐阁老、于阁老。”
待到简单打过招呼之后,徐珵这才道:“不对啊,这……我们也不是来干这个的啊。”
他们不是来请皇帝回宫的吗?怎么也开始巡视南洋学堂了?
于谦一脸淡然,道:“陛下应当也知道今日是你我二人当值。”
徐珵哪还会不明白,这便是皇帝设的套,免得他们两个左右摇摆,他转头看向前面的张忠,忍不住腹诽。
这位张公子也是真人不露像,以前在徐家医馆的时候,他怎么没看出这位张公子只是表面忠厚老实,偷偷摸摸就按照皇帝的意思把他们两个拉下水了。
张忠心中也有些无奈。
他也是受皇帝之托啊……
不过看到朱予焕心情还算不错,他也能放心一些。
他很清楚,朱予焕固然有雄心壮志,但她到底是个意气风发的人,如今虽然做了皇帝,但掣肘并未消失,今日的突然到来或许有她在政治上的考量,但她大概是真的有些郁闷。
如张忠所预料的那样,在几人离开之后,仅剩皇帝的会客厅里传来了一声叹息。
能够在此情此景之下发出叹息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本人。
朱予焕一手托腮,道:“也不知道桐桐她们什么时候回来……”
马上便要到朱予焕的生辰,朱友桐原本是有些犹豫的,但朱予焕想着她长这么大都没有出过北直隶,便早早地催她们南下去了。
也不知道能不能赶上南直隶的春日……
宋翠莲看着百无聊赖的朱予焕,下意识地想要宽慰她,但又考虑到自己仅仅是个普通女官,只能默默地掐了掐自己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