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金马的电影人中内地占多数。
但从得奖数量来看反而是内地电影的“小年”。
金马组委会用“李元青拿金马影帝”的噱头掩盖了湾湾电影大获全胜的事实。
互联网上全是关于李元青拿影帝的讨论与狂欢!
甚至还有人开盘相赌,赌李元青何时与妻子一样达成华语三金演员奖!
陈曦和忻钰坤等人连夜回了北平,开庆功宴也得在大本营开,同时他们都很可惜《大圣归来》没能拿奖。
这部电影扛起了国漫复兴的大旗,十二亿票房证明其商业地位,奈何奖项这一块没能得到圆满。
所以许多“自来水”都很不开心。
甚至有团队成员迎合“自来水”发表了不满。
【可以健康面对公平竞争下的结果!但对于自娱自乐的金马奖!我只能说一个字!不服!!!感谢一路走来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的好朋友们!我们将脚踏实地!稳步前行!感恩!你们永远在我心中!!!】
很可惜,但结果已定。
青奕公司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金马奖的文艺属性越来越强,湾湾面对大陆电影的票房连破纪录、影院裂变式开张、资本大狂欢、Ip涌动等热闹场景,也只能用紧抓奖项的方式坚守自身。
李元青让陈曦把金马影帝的奖杯摆在公司就好,不是很重要的荣誉就可以对外展示,值得珍藏的奖杯才放回家里,对外标一行头衔就行。
在美利坚的李元青,感觉到此次电影公关有些棘手。
《八二年生的柳一菲》太不符合奥斯卡学院评委的口味了。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女主角入围倒是容易些。
劝服这群奥斯卡评委还是得打“种族牌”,虽然不齿,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李元青很想专心公关。
奈何国内行业内动向都希望他能发声。
11月底。
津门举办了一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
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首先抛出了“屌丝购票心理学”概念。
“华国电影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
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
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要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逆袭的可能性。
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
这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在这个基础上,徐远翔图穷匕见。
“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 Ip 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写得最好的,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
然后我们再找一些专业编剧一起创作,这个是符合超级 Ip 研发过程的……”
他的言论在编剧界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论坛还没结束,就有编剧站出来反驳道“我们不是纯粹的手法的技术工人”。
“我们不仅仅是编剧技术手法的提供者,我们还应该是一个思想文化艺术价值本身、艺术内容本身的创造者。”
但徐远翔则居高临下的表示道。
“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们指出一条生路。”
这场针锋相对的论坛由此出圈。
论坛结束后,国内编剧联合起来对其口诛笔伐!
电影《心花路放》和《老炮儿》的编剧董润年回击道。
“把贴吧吧主和无数同仁小说作者圈养在一起厮杀,这不叫创作,叫养蛊,这是对所有人尊严的践踏。创作从根本上关乎的是人心,不是金钱。”
香江电影人文劵批评道。
“如果有钱就能做好电影,李嘉诚早就出手了,几时轮到这些土豪?!”
着名影评人周黎明也发表微博。
“按此逻辑,不仅编剧不需要,导演也是多余的,有一个切换镜头的导播足矣。最后,什么Ip也不用,让走红明星对着镜头搞怪,一定能博得眼球。这大概是马芸或他的手下给中国电影指明的方向吧。”
大量编剧集体转发博文。
【阿里影业,走好不送~】
李元青作为国内唯一奥斯卡编剧,他也没有表示沉默。
他在微博发布长文。
<无论怎么分析电影和市场,请你们要把观众和从业者都当人看!>
【这些年,我一直告诫青奕公司高管,尽量不要与阿里影业合作,赚钱排在其次,理念差别太大才是根本。
阿里公司从上到下,所有人是思想里都透着一股傲慢,一种不把人当人的奇怪思维。
在他们眼里,“人”没有思想,只是数据的奴隶。
因此,只要把数据分析好了,他们就能通过数据操控“人”。
就像这个徐副总,上来就先把掏钱的潜在客户定义为“屌丝”。
屌丝配有思想吗?
作为屌丝,我拍什么你看什么不就好了?
这是他们没把观众看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的体现。
同样,后面关于编剧的论断也是一样的底层逻辑——即编剧只是电影行业的一颗螺丝,那个好用就换哪个,不好用丢掉就可以。
至于大伙的劳动成果?
耗材哪来劳动成果?
所以,我在这里告诫阿里马芸及你的所有手下,哪怕你们不把客户当成上帝也没关系,但请你们把他们当成人,一个有尊严、能思考、活生生的人!
给你们劳动的员工不是螺丝钉,他们也是人。
他们有基本人权,不是数据Npc。】
这套说辞第二天就登上了文化报纸。
第一条核心论点就是【请把观众和从业者当人,他们有基本人权!】
第二条则是为编剧叫屈,他们不能被“写手”和“机器人”所取代。
之前还是编剧界的风波,如今彻底闹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