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会为他的这个决定吃个大亏。
当然,方世玉也不懂如何对付战象。
张辅画狮子老虎的办法现在也没时间用。
三千女真弓箭手快速前出,杜度拿着方世玉给的一百个竹筒弹,信心满满去猎肉食。
战象背上有藤筐,里面两个弓手,两个长矛兵,还有一名驭者。
后面还有一万赤脚大军,手中拿着短刀,后背四支抛矛。
毫无疑问,这是安南精锐。
杜度轻蔑冷笑,女真有绝对的射程优势,三千弓手可以轻松对付三万垃圾。
对面三百战象分开,变成三坨,成为一个锥形。
冲阵宽度很大,杜度不假思索就把人分开,各一千人应对。
下令士兵先扔竹筒弹,等战象受惊后,射杀战象顶的人,然后阻断后面的步卒杀象。
常规理解,这种战术没问题,至少没有小看安南步卒。
打起来才知道,错的很离谱。
女真弓手利用射程压制射击,一边射一边退,几名士兵躲在草丛中,等战象靠近,哗啦啦扔出去几十个竹筒。
咚咚咚~
爆炸声传来,把战象背上的士兵吓了一跳,把后面跟着冲阵的安南士兵也吓了一跳。
他们在了望哪里有火炮。
没发现炮阵,倒是看到对面的女真人在发呆。
因为战象毫发无损,对身边的爆炸甩甩耳朵,毫不在意。
大象是大型动物,体型和重量使它们对巨响的恐惧感大大减弱。
且大象的寿命较长,生长环境原因,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雷雨。
炸响,它们根本无感。
竹筒弹是对付骑军,对付密集步卒的东西,本身杀伤力很有限。
东虏在这玩意下吃过大亏,看战象丝毫没有反应,恐惧顿时反弹回来了。
女真弓手一边射击,一边撤退,毫无章法。
这跑起来就收拾不住了。
战象嘶吼,集体冲阵,如雷如山,整个大地在发抖。
远处的阿济格和多铎看得汗毛倒竖,连忙下令大军集中火力压制。
将军们还在身边看戏呢,火急火燎跑向自己的队伍。
别看女真在西侧布置了五万大军,全部在悠闲观战,此刻才赶紧列阵,整个大军乱成一堆。
关键是…怎么对付呢?
女真第一次忘了主动出击,且他们没有配备火炮火铳,全部缩在一起用密集阵。
短短五里的距离,战象很快冲过来了。
冲击面够宽,直接冲入军阵中,女真士兵四下闪避,后面的安南士兵却大吼一声,无数抛矛飞来…
哧哧哧~
几百人被直接钉在地下。
还有倒霉蛋被战象一脚踩爆,十分血腥。
女真将军们看得目眦欲裂,大吼反击。
弓手和刀手一边躲避大象,一边伺机反击。
射程优势一旦展现出来,安南人伤亡瞬间增大。
说到底,战力相差很多,人数也占优势。
若安南今天有五万人进攻,说不准大军会被赶下海。
战象与后阵出现空隙,女真立刻开始结阵反击,刀盾手向前,弓手覆盖。
安南人只有不到一千人撤退,其余人被瞬间反包围了。
至于战象,背上的人早被射死了。身上插着无数破甲箭,撞来撞去嘶吼。
更多的弓手开始射杀战象,渐渐的全部倒在血泊中。
战场一片狼藉,阿济格打退安南的进攻,他却不知怎么赢的。
海防城头,张之相和方世玉看着乱七八糟的战场,没多大感触。
女真不可能这么弱,陌生的环境,总要吃点亏才熟悉。
阿济格面色铁青,这一战死了四千人,比面对明军损失还大。
奇耻大辱。
第二天,阿济格开始带三万人到北面的山脚,向西扫荡。
多铎则带人直接向正西方向的海阳前进。
杜度和德川赖宣扩散开,收拾海防周边的乡村。
阿济格认真了,安南人就不够看了。
北面连着横扫两支三千人的军队,他们再未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女真严格执行了张世泽的命令,进入村子后,把粮食带走,其余的东西烧掉,抓住人一律砍指,第二次抓住砍手腕,第三次杀头。
反正互相听不懂说话,阿济格沉默向西进攻。
多铎在平原地区来回横扫的时候,阿济格速度越来越快。
因为张世泽给他的命令是沿着山脚一直向西,第三天渡河后,在北江地界与广东来的西域骑军汇合。
有了战马和通信,阿济格更快了。
关键是安南人跑的太快,他追也追不上。
直到第六天,阿济格攻陷两山凹地内一座小城,做主留了一个俘虏,还是知府。
与俘虏交流实在太困难,双方手舞足蹈半天,谁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写字啊!
都是汉字。
俘虏写了一大串。
阿济格才知道,五天时间竟然攻陷五省,来到升龙城西北方向。
安南这省界也太可笑了,还没有中原一个县大。
此城名字很有意思。
太原?
阿济格非常确定,俘虏没写错字。
回想一遍郑芝龙的舆图,没想起这么个地方。
关键是…你们胆敢用太原起名?
安南都护府会允许安南人用这个名字?
李唐的老家还敢有人冒用?
就算有,现在是陆天明起家的地方,阿济格可以想象,这地方要消失了。
他想多了。
俘虏又写了一堆话。
阿济格才知道,安南有很多地名与山西相同。
一来是汉字起名的习惯,二来的确是安南都护府传下来的名字。
当时不敢用,唐朝灭亡后当然敢。
不仅有太原,还有平顺、高平、平定,连莱州、长沙都用。
太原,就是大原之意,大大的平原。
高平,就是高山中的平地。
留在文档书册中的名字,汉化千年,他们当然嫁接过来起名。
就在阿济格思索这地方以后该叫啥的时候,方世玉的命令传来了。
令他扫荡周边五十里,烧掉所有住所,驱赶安南人到升龙,三天后到升龙西北五十里,但不得破坏山路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