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人冷笑道:“赵老板,当心盛宣怀的人做空!”林远清缩在角落,把耳朵竖得老高。散场后,他悄悄跟着几个掮客来到证券交易所。霓虹灯下,玻璃门内人声鼎沸,黑板上跳动的数字像神秘的咒语。他攥紧口袋里仅有的五块银元,那是母亲临终前缝在他衣襟里的救命钱。第二天,林远清用三块银元买了南洋烟草的股票。当他颤抖着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片时,当铺掌柜冷笑:“穷小子想发财?这玩意儿还不如擦屁股纸!”但林远清没理会,他每天守在交易所门口,偷听大户们的谈话,用铅笔在报纸边角记录着各种消息。一个月后,南洋烟草因抵制洋货运动股价暴涨。林远清握着涨了三倍的股票,站在交易所的落地窗前,看着自己在玻璃上的倒影——破旧的粗布衫,却挺直了脊梁。他卖出股票,换来了第一桶金,也尝到了金融市场的甜头。然而,好运并未持续太久。1916年,袁世凯称帝,股市暴跌。林远清看着手中的股票变成废纸,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他蹲在黄浦江畔,攥着最后一块银元,耳边是江水的呜咽。这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在他身边坐下:“小伙子,知道为什么输吗?”老者名叫陈启铭,曾是钱庄掌柜,因得罪洋人被打断腿。他见林远清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便收他为徒。在破旧的阁楼里,陈启铭教他看账本、算利率,讲汇丰银行如何操控汇率,盛宣怀怎样玩转铁路债券。林远清像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收着知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掀起罢工浪潮。林远清敏锐地察觉到商机,他联合几个小商人,低价收购因罢工滞销的棉纱,囤在租界仓库。当罢工结束,市场供不应求,棉纱价格疯涨。这次,他赚了个盆满钵满,还结识了商界大佬周鸿儒。周鸿儒看中林远清的头脑,邀他入股新开的银行。林远清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也明白,周鸿儒老谋深算,背后还有洋人势力。入股那天,他在合同上签下名字时,手心全是汗。银行开业不久,就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挤兑风波。原来,竞争对手散布谣言,说银行资金链断裂。储户们举着存折,把银行围得水泄不通。林远清站在柜台后,看着周鸿儒镇定自若地喝茶,突然明白:这是场考验。他冲上二楼,打开保险柜,将所有现金和黄金摆在窗前,让储户们亲眼看到。同时,他派人联系报社,发布银行资金雄厚的报道。三天三夜的坚守,挤兑风波终于平息。经此一役,林远清在银行站稳了脚跟,也让周鸿儒刮目相看。1927年,北伐军逼近上海,金融市场再次动荡。林远清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劝说周鸿儒抛售股票,转移资金。但周鸿儒被利益蒙蔽双眼,执意做多。林远清只好暗中将自己的股份套现,换成金条埋在老宅后院。果然,股市崩盘,周鸿儒的银行倒闭,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林远清却带着资金,在法租界开了自己的银行——“远通银行”。开业那天,曾经的恩人陈启铭坐在轮椅上,欣慰地看着他:“当年我教你看账本,现在你却能看透整个市场。”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上海经济陷入危机。洋行老板史密斯联合几家外资银行,企图挤垮远通银行。他们故意在黑市抛售银元,造成市场恐慌,储户们再次涌到银行门口。林远清这次没有慌乱。他连夜拜访商界同仁,筹集资金,同时说服政府出面调控。他还想出奇招,推出“爱国储蓄券”,承诺利息用于支援抗日。消息一出,民众纷纷响应,排着长队存款。史密斯的阴谋破产,灰溜溜地离开了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远清利用自己的金融网络,暗中为抗日力量筹集资金。他将金条藏在茶叶箱里,通过秘密渠道运往根据地;他在银行开设“难民账户”,帮助流离失所的百姓。这些举动,让他成为日本人的眼中钉。1938年的一个雨夜,几个日本浪人闯进林远清的办公室。为首的军官拔出军刀:“林先生,皇军需要你的帮助。”林远清面不改色,点燃一支香烟:“我的帮助,只给中国人。”话音未落,枪声响起,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千钧一发之际,地下党同志及时赶到,救下了林远清。此后,他在地下党的掩护下,继续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他的银行,成了传递情报、转运物资的秘密据点。抗战胜利后,林远清已是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在贫民窟建起学校,资助贫困学生;他开设平民银行,给小商贩低息贷款。有人说他傻,放着大钱不赚,偏要做赔本买卖。他只是笑着说:“当年我在报摊挨饿时,就发誓要让更多人不再受穷。”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富商选择逃往海外。林远清站在自家银行的楼顶,望着外滩的灯火,想起那个在报摊卖报的少年。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建设新的国家。当五星红旗在上海外滩升起时,林远清站在人群中,热泪盈眶。从报童到金融巨子,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黄浦江畔的泥水里走出来的,而脚下这片土地,永远是他最深的牵挂。
试镜间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苏晚攥着皱巴巴的剧本,指甲几乎掐进掌心。镜中她穿着素白连衣裙,清汤寡水的模样在一众浓妆艳抹的女演员里格外扎眼。门外传来高跟鞋叩击地面的脆响,夹杂着经纪人谄媚的笑声:“清语姐,这次女一号非您莫属!”